无人机芯片模块技术要点分析
飞行控制模块
主要技术要点
飞行控制模块是无人机的“大脑”,其核心在于高精度的传感器数据融合和实时控制律解算。
核心架构:现代飞控计算机常采用DSP(数字信号处理器)作为核心,配合CPLD(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 进行地址译码和逻辑处理。这种架构能兼顾强大的运算能力和灵活的接口控制。
关键功能:需要实时处理来自陀螺仪、加速度计、静压传感器等多种传感器的数据,运行复杂的导航与控制算法,并输出精确的控制信号给舵机等执行机构。
接口扩展:由于需要连接多种传感器和外设,飞控计算机常通过串口扩展芯片(如28C94)来扩展多个串行通信接口,以满足与GPS、数据终端等设备的通信需求。
主要技术难点
实时性与精度平衡:飞控系统需要在毫秒级别内完成数据采集和控制律解算(例如5ms数据采集,20ms控制律解算)。这对处理器的运算速度和算法效率提出了极高要求。
环境适应性:无人机工作环境复杂,芯片需在极端温度(-55℃到125℃) 条件下稳定工作。这要求芯片设计时必须考虑温度补偿技术和可靠性设计。
电磁兼容性(EMC):飞控系统中的时钟电路及其倍频容易产生电磁干扰(EMI),影响无线通信质量。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晶体设计上采用展频技术等EMC措施。
环境感知与处理模块
主要技术要点
环境感知模块是无人机的“眼睛”,负责图像采集和处理,是实现自主飞行的基础。
视频信号处理:专门的视频信号处理芯片能对多路视频信号进行自动检测和分离,选出信号强度最大的一路,并将其转换为数字信号送给后端系统。
图像传输质量:消费级和工业级无人机需要支持720p、1080p甚至4K高清图像的传输,这对图像处理芯片的吞吐能力提出了高要求。
芯片小型化: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已设计出仅20平方毫米的微型芯片,可处理无人机飞行所需的惯性数据和相机图像,为微型无人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技术难点
恶劣环境下信号稳定性:无人机在恶劣环境下工作时,遥感系统采集的信号往往很不稳定,视频信号处理芯片需要具备强抗干扰能力,能辨别脉冲脉宽为50ns以上、幅度为0V~4.5V的输入信号。
处理速度与功耗平衡:图像处理需要高计算能力,但机载环境对功耗有严格限制。例如,MIT的新型芯片通过优化设计,将功耗降低到24毫瓦,同时保持每秒处理171帧图像的能力。
传感器适配性:使用高通等公版方案的无人机,其图像处理单元往往只能适配有限的摄像头传感器(如IMX214),导致成像效果受限,难以胜任专业拍摄任务。
通信传输模块
主要技术要点
通信模块是无人机的“神经网络”,负责与地面站或其他设备进行数据交换。
射频前端集成:现代无人机通信模块趋向采用高度集成的射频前端芯片,例如GC1101芯片,内部集成了功率放大器(PA)、低噪声放大器(LNA)以及收发开关控制电路。
先进封装技术:采用SiP(系统级封装)技术的通信芯片,可以集成了SoC/FPGA、Transceiver、PA、LNA、频率滤波器、GPS/GNSS和电源管理单元(PMU)等多种组件,大大减小了体积。
多模链路技术:为保障通信可靠性,先进无人机支持4G/5G+卫星+LoRa等多模链路,断网续传时间要求小于1秒,确保在各种环境下的连续通信能力。
主要技术难点
抗干扰能力:在复杂的城市环境中,无人机通信易受干扰,需要采用跳频+AI频谱感知等技术对抗2.4GHz/5.8GHz频段的恶意干扰。
低延迟要求:实时飞行控制要求通信延迟极低,先进通信系统要求延迟低于5ms,这对芯片的信号处理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
国际合规性:不同国家对无人机通信有不同标准,如欧盟的ETSI EN 303 645数据加密标准,通信芯片需满足各国不同的合规要求。
能源与动力控制模块
主要技术要点
能源与动力控制模块管理无人机的“心脏”,负责能量分配和动力系统控制。
功率管理:专用的电源管理芯片(PMU)为无人机各个模块提供稳定、高效的电力供应,优化整体能源使用效率。
电机驱动:需要精确控制无刷电机的转速和扭矩,通常通过PWM(脉冲宽度调制)信号实现,配合驱动电路完成对多个舵机的协同控制。
主要技术难点
电磁干扰抑制:马达发动机工作时会引起强烈的EMI干扰,影响其他电子部件。通常需要在电机电源输入处使用BDL滤波器来抑制干扰。
动力系统振动:特别是油电混合动力无人机(续航≥8小时),需要解决燃油振动对光电载荷的影响,避免成像质量下降。
电源完整性:板与板之间地电势不平衡会引起共模干扰,需要通过专用高频滤波器隔离,确保电源质量。
技术发展现状与挑战
供应链现状
主控芯片依赖进口:目前无人机主控芯片仍基本掌握在高通、英特尔、意法半导体、德州仪器、三星等发达国家企业手中。
关键部件国产化:行业正在推动关键部件国产化替代,目标国产化率≥80%,但同时也要保持海外本地化采购占比≥30%,以建立多区域备份供应链。
技术瓶颈
电子芯片物理极限:电子计算芯片正面临摩尔定律失效和电子瓶颈的挑战,需要新的技术突破。
平台化困境:使用高通等公版平台虽然降低了研发门槛,但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功能差异化受限,难以开发特色功能。
前沿技术探索
光子集成芯片(PIC) :研究显示,与电子芯片相比,光子计算芯片在延迟、计算容量和能效上都有数量级的提升,有望解决当前无人机系统的计算瓶颈。
低功耗微型芯片:MIT研究的微型芯片仅耗电24毫瓦,内存只需0.8MB,展示了无人机芯片向微型化、低功耗发展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