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耳听觉与空间声感知的实验原理---笔记
目录
人耳结构传导功能类比图
空间听觉感知概论
双耳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使声波到达两耳耳道入口处具有声程差,导致到达双耳的声音具有时间差(ITD,Internal Time Difference)和强度差(ILD,Internal Level Difference),伴随着时间差还会产生相位差。低频时,波长远大于头部尺寸,声波会绕过头部到达双耳,且两耳获得的声信号基本没有强度差别;而随着频率增加,波长越来越短,头部对声波的阻挡作用越来越明显,就会形成对高频声波的遮蔽作用,使双耳间强度差越来越明显,同时也使到达双耳的声波具有频谱上的差异。
-
仿真头模与声学头
-
-
耳廓的功能与声学特性
耳廓有两个主要功能:一个是众所周知的听觉功能,另一个是平衡功能,与前庭系统有关。耳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外耳收集声音,判断声源方向并对声音进行放大。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两部分。耳廓位于头颅两侧,主要结构为软骨。耳廓状如贝壳,有前后两面,前面凸凹不平,有与耳模制作和耳模佩戴有关的重要解剖结构,例如耳甲艇、耳甲腔、耳屏和对耳屏等
其中耳廓的听觉功能可以有以下几种:
1.收集声音:人类耳廓可以收集到20 Hz~20 kHz的声音
2.定位:两耳可以对不同位置的声源做出判断。
3.扩大声能:当耳廓尺寸与声波波长相比拟时,耳廓与其发生共振扩大声能。
4.频谱调制:限定了声音可收到范围及扩大言语的频率范围。
在对不同男女外耳进行调查统计中还发现如下现象:
首先,男性外耳线条比较硬朗,耳轮游离很明显,细节更为丰富;其次,男性耳甲腔普遍较女性大并且深;此外,男性耳屏与对耳屏之间距离也较女性大。
从耳垂的分类上来讲,女性耳垂圆形与三角形比例相当,占多数,而男性则大部分为圆形。男性两耳的细节成分更为相似,而女性两耳细节差别较男性大。因此,在制作耳廓模型的时候,有关性别的差别可能需要考虑。
标准声学头模的耳廓测量
不同的耳廓结构模型都是在平均耳的基础上改变细节而得到的,因此以平均耳为标准,分析在同方位角上另外10种耳廓和无耳廓情况下的幅度谱与标准耳的差别,可以看出耳廓具体细节的改变对应在幅度谱上的改变。主要分析仰角为0°,方位角为45°的方向上,11种耳与标准耳的幅度谱异同,其他方位角上分析方法与此相同。
-
耳道的声学特性
外耳道起自耳甲腔的外耳门,止于鼓膜,长约21mm--29mm,直径约为7mm。由外1/3软骨部和内2/3骨部组成。耳道略呈“S”形弯曲,外段向前上,中段稍向后,内段向前下。外耳道弯曲的意义在于既可防止异物直接损伤鼓膜,又能对某种频率的声波起共振作用。外耳道有两处较狭隘,一为骨部与软骨部接壤处,另一为骨部距鼓膜约5mm处,后者称为外耳道峡。耳道起着传输声波的作用。
为了研究耳道的传输特性,以一维的声波导管理论为基础,制定了三种耳道模型的制作方案。考虑到需要制作的耳道形状多变,选用了内径7mm的硅胶管进行制作。这种硅胶管质地薄软,形状易变。为了防止硅胶圆管的声透射,将油泥包裹模拟耳道并将耳道与耳廓固定,形成耳廓-耳道模型。三种模拟耳道的方案如下:
.........
截面突变耳道比直耳道的频响曲线的共振峰处较为平缓。当仰角为0°和+45°时,两耳道在高频范围内频谱结构差异明显,尤其是当仰角为+45°时,截面突变耳道的谱结构极为简单,只是在约16kHz出有一明显的峰值。总体来说,两耳道频响曲线的差异体现在高频。
.......
-
双耳录音的听感效果与适用性
-
听觉方向感知的隐形线索
-
多声道耳机的三维声重放
-
基于HRTF的听感效果
-
双耳听感清晰度
-
水平面听觉距离感知要素
-
垂直轴向距离感知
-
运动声源感知
-
小空间听感与空间扩展
-
多声道渲染的声景重构
相关笔记均引用以下链接:
双耳听觉与空间声感知的实验原理 - 中国演艺设备技术协会技术培训中心https://www.ceta-edu.cn/course/content/289?resid=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