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 vs 元宝--人工智能还是人工智障?
提问问题:
反电动势矢量 E始终领先于转子磁场(d轴)90°还是反电动势矢量 E始终落后于转子磁场(d轴)90°?
元宝的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答案非常明确:
在电动机运行模式下,反电动势矢量 E
始终领先于转子磁场(d轴)90°电角度。
这个结论是FOC无传感器控制(如滑模观测器SMO)能够正确工作的基石。下面我们从物理原理和控制系统两个角度来详细解释。
1. 物理原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反电动势是由转子上的永磁体磁场旋转,切割定子绕组而产生的。其方向由 法拉第定律 和 楞次定律 决定。
- •
法拉第定律: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
- •
楞次定律:感应电动势的方向总是倾向于产生一个电流,这个电流所建立的磁场会阻碍引起感应电动势的磁通量的变化。
过程分析:
- 1.
转子旋转,其磁场(d轴方向)试图穿过定子绕组。
- 2.
根据楞次定律,定子绕组中感生的反电动势会倾向于产生一个电流,该电流建立的磁场将阻碍转子磁场的穿越。
- 3.
为了最有效地“阻碍”转子磁场的运动(即抵消其变化),定子感生磁场的方向必须与转子磁场的变化方向相反。
结论: 转子在旋转,为了最大限度地阻碍它,感生的反电动势磁场必须出现在转子磁场即将到来但尚未到达的方向上。因此,反电动势矢量 E
在空间上必须领先于转子磁场(d轴)90°。
一个形象的比喻:
就像你推一个旋转门。为了最有效地加速它,你不会在门扇的正后方推(0°滞后),也不会在正前方推(180°领先)顶着它,而是在其侧面(90°领先)施加一个切向力。反电动势 E
就是这个“侧面”的力,它总是领先产生它的源(转子磁场)90度。
2. 在FOC和无传感器控制中的意义
这个 90° 的领先关系 是连接反电动势和转子位置的核心桥梁。
- •
滑模观测器(SMO)的输出:SMO直接估算出的是反电动势的分量
(E_α, E_β)
。 - •
我们需要知道的目标:是转子的位置,即d轴的方向
θ
。 - •
转换公式:根据
E
领先d
轴90°的物理事实,我们得到:∠E = θ + 90°
因此,转子角度
θ = ∠E - 90°
- •
在代码中的实现:这个公式最终体现为你在SMO中看到的角度计算:
θ_est = atan2(-E_α, E_β)
这个
atan2(-E_α, E_β)
在数学上完全等价于atan2(E_β, E_α) - 90°
,也就是∠E - 90°
。
如果这个关系是落后的(E
滞后 d
轴90°),那么公式就要变成 θ_est = atan2(E_α, -E_β)
或 θ_est = atan2(E_β, E_α) + 90°
。但这与物理定律和所有标准FOC文献相悖。
总结与对比
矢量 | 方向 | 与转子d轴的关系 |
---|---|---|
反电动势矢量 | 由楞次定律决定,阻碍转子磁场变化 | 始终领先 d轴 90° ( |
定子电流矢量 | 由控制器输出决定,用于产生转矩 | 在最大转矩控制下,q轴电流对齐q轴,即 领先 d轴 90° |
结论:
在永磁同步电机的电动机运行模式下,反电动势矢量 E
始终在空间上领先于转子磁场(d轴)90°电角度。
这个固定的物理关系允许我们通过观测反电动势 E
的方向,减去90°,来精确地计算出转子的位置 θ
,从而实现无传感器FOC控制。你的滑模观测器代码正是基于这个正确的前提工作的。
deepseek的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答案很明确,但也容易产生混淆。
核心结论:反电动势矢量 E 始终滞后于转子磁场(d轴)90°电角度。
让我们来详细解释为什么。
1. 物理和数学推导
a) 物理过程
转子磁场(d轴):这是由永磁体产生的,它的方向就是转子的N极方向。我们将其定义为参考方向,角度为
θ_e
。反电动势的产生:当转子旋转时,其磁场(d轴)切割定子绕组。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感应电动势(即反电动势)的大小正比于磁链的变化率,即
e = -dΨ/dt
。关键点:反电动势不是由磁场本身的大小决定的,而是由磁场变化的快慢决定的。
b) 数学分析
想象一个简单的正弦变化过程:
转子磁链在某一相绕组中的耦合可以表示为:
Ψ(θ_e) = Ψ_m * cos(θ_e)
这里,当θ_e = 0
时,磁链耦合最大(cos(0) = 1
)。反电动势是该磁链的负微分:
E = -dΨ/dt = -d[Ψ_m * cos(θ_e)] / dt
假设转子匀速旋转,电角速度
ω_e = dθ_e/dt
,则:E = -Ψ_m * [-sin(θ_e)] * ω_e
E = Ψ_m * ω_e * sin(θ_e)
现在我们来对比磁链和反电动势的相位:
磁链 (Ψ):
Ψ_m * cos(θ_e)
反电动势 (E):
Ψ_m * ω_e * sin(θ_e)
根据三角函数关系:sin(θ_e) = cos(θ_e - 90°)
所以,E = Ψ_m * ω_e * cos(θ_e - 90°)
结论对比:
磁场(磁链)的相位是:
cos(θ_e)
反电动势的相位是:
cos(θ_e - 90°)
这意味着,反电动势 E 的波形在相位上滞后于磁场(磁链)波形 90°。
2. 直观理解
您可以这样想象:
当转子的d轴(磁场轴线)完全对准一个定子绕组时(
θ_e = 0°
),该绕组链合的磁通最大。然而,在磁通最大的这一刻,磁通的变化率却为零(就像正弦波在峰值时,其斜率为零)。因此,此时感应的反电动势为零。
当转子继续旋转90°后,d轴与绕组轴线垂直(
θ_e = 90°
)。此时,绕组链合的磁通为零,但磁通的变化率却是最大的(就像正弦波过零点时,其斜率最大)。因此,此时感应的反电动势达到最大值。
这个过程中:
在
θ_e = 0°
时,磁场最强,反电动势为0。在
θ_e = 90°
时,磁场为0,反电动势最强。
反电动势的峰值出现在磁场峰值之后的90°位置。 因此,反电动势矢量 E 在空间上滞后于转子磁场矢量(d轴)90°。
图表
代码
下载
相位关系
滞后90°
转子d轴磁场 Ψ/θ_e
反电动势矢量 E
3. 在FOC和滑模观测器中的意义
这个关系是位置观测器工作的基础:
滑模观测器通过测量电压和电流,估算出反电动势矢量 Ê。
计算出 Ê 的空间角度
φ_E
。由于
φ_E = θ_e - 90°
,因此可以立即得到转子位置:θ_e = φ_E + 90°
总结:
请牢记这个结论:反电动势矢量 E 始终滞后于转子磁场(d轴)90°电角度。 这是由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决定的,也是所有基于反电动势的无传感器算法(包括滑模观测器)的核心前提。
“转子磁场定向”大佬的文章:
转子磁场定向,磁链在d轴上,为什么反电势就到了q轴上?
先看磁链方程:
d-q磁链方程
根据最基本的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d轴上的磁链,切割定子绕组,会产生感应电动势。
d轴磁链在 a 轴上的磁链投影是
fai=fai_r*cosθ
假设电机的电角速度是 we ,初始相位是0,那么磁链可以表示为:
fai=fai_r*cos(we*t)
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可以求得该磁链切割定子绕组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为:
e=d(fai)/dt=-we *fai_r*sin(we*t)=fai_r*cos(we*t+90°)
通过以上公式可以看出,反电势比d轴磁链超前了90°。
再回到d-q轴压方程:
d-q轴电压方程
d轴磁链,切换定子绕组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在q轴上就能理解了。
打字真不容易啊。
那么多年过去了,魏则西地下可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