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突破柔性电池技术瓶颈:可弯折20000次引领能源存储革命
中国突破柔性电池技术瓶颈:可弯折20000次引领能源存储革命
在2025年秋季的科技界,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一项突破性成果正引发全球关注——通过分子尺度界面一体化设计,中国科研团队成功研发出可承受20000次反复弯折的柔性固态电池。这项被国际能源署评价为"固态电池商业化里程碑"的突破,不仅解决了困扰行业百年的固-固界面阻抗难题,更将电池的机械稳定性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水平。
分子级材料创新破解百年难题
传统固态电池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电极与电解质之间的固-固界面接触不良,导致离子传输阻力大、效率低。中科院团队创造性地设计出P(EO₂-S₃)复合电解质材料,通过共价键将具有离子传导功能的乙氧基团与具备电化学活性的短硫链结合,形成类似"弹簧网络"的分子结构。这种创新设计实现了三大突破:
界面阻抗革命:将传统固态电池1200Ω·cm²的界面阻抗骤降至8Ω·cm²,达到液态电池水平;
智能切换能力:材料可在不同电位区间自主调节离子传输与存储行为;
自修复机制:借鉴贝壳珍珠层结构设计纳米级多孔界面层,可自动修复充放电过程中的微裂纹。
性能指标全面超越传统电池
在半径3mm的极限弯折测试中,新型电池循环20000次后容量保持率仍达98.7%,远超同类产品的1000-5000次耐弯折极限14。其能量密度提升86%,复合正极达到491.7mAh/g,相当于将iPhone 15的续航从18小时延长至33小时。更令人瞩目的是其安全性能:热失控温度从150℃提升至320℃,针刺实验无起火爆炸。
应用场景全面拓展
这项突破将重塑多个产业格局:
消费电子:支持折叠屏手机每日弯折50次、持续10年,推动卷轴式设计发展;
医疗健康:厚度仅0.35mm的电池可植入心脏起搏器,随关节弯曲续航提升3倍;
极端环境:在-20℃~100℃宽温域运行,适用于极地科考和航空航天;
智能穿戴:可编织入纤维制成发电布料,开启"电子皮肤"新时代。
产业化进程加速
中科院提出的"低温原位聚合"工艺,通过水基凝胶替代传统有机溶剂,降低80%能耗,材料成本较硫化物方案降低45%。该技术已通过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验证,预计2026年实现GWh级量产。在深圳CIBF2025展会上,搭载该技术的10Ah柔性固态电池引发抢购,华为、小米等厂商已启动定制开发。
这项突破标志着中国在下一代储能技术领域占据先机。分子级一体化设计思路不仅为固态电池商业化扫清障碍,更为锂硫电池研发开辟新路径,其理论能量密度可达2600Wh/kg。随着中国在稀土材料、纳米技术等领域的优势持续释放,全球电池技术格局或将迎来重构。
注:资料来源于网络。未经授权,禁止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