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造影剂外渗文献综述及系统评价
摘要
本研究旨在系统评价计算机断层扫描(CT)造影剂外渗的相关文献,综合分析其发生率、严重程度、管理策略及相关影响因素。共纳入10篇符合筛选标准的研究,涵盖多个国家的临床实践数据,研究对象均为接受碘对比剂注射的患者。多数研究为系统评价或回顾性分析,时间范围集中于2018至2024年。结果显示,造影剂外渗及相关不良反应(如急性肾损伤、超敏反应、神经毒性)的发生率可被有效监测与评估,部分研究提出了预防性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各研究普遍报告了明确的变量测量和统计分析方法,具备良好的实证效度。本综述为临床实践中对比剂安全管理提供了基于现有证据的参考框架。
文献检索
针对“CT造影剂外渗”的研究主题,我们在Semantic Scholar语料库中检索了与该领域高度相关的学术论文。该语料库覆盖超过126个数据库,包含数百万篇医学与健康科学领域的出版物。基于关键词匹配和主题相关性排序,共识别出50篇潜在相关文献用于初步评估。所有后续筛选与数据提取均基于此检索结果集展开,确保所纳入文献紧密围绕CT造影剂安全性及外渗事件的核心议题。
筛选标准
为确保纳入文献的相关性、方法学质量和时效性,本研究采用以下六项预先设定的筛选标准:
- 研究人群:仅纳入专注于接受CT造影剂注射患者群体的研究,以保证研究对象与本主题直接相关。
- 研究设计:优先选择原始研究(如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随机对照试验或系统评价),排除仅为文献综述或评论性质的文章。
- 变量测量:要求研究明确报告造影剂外渗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及并发症,以支持定量分析。
- 因果关系清晰度:鼓励纳入探讨外渗与注射技术、患者特征等因素之间潜在关联的研究,提升解释力。
- 实证效度:研究须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持结论,并使用恰当的统计分析方法,保障结果可靠性。
- 时间或空间相关性:限定发表于过去10年内,且研究对象来自临床实践中常见地区的研究,确保证据的现代适用性和代表性。
上述标准共同作用,确保最终纳入文献兼具科学严谨性与临床实用性。
数据提取
本研究依据预设的提取数据字段(Extraction Schema)进行结构化信息采集,确保数据的一致性与完整性。具体字段包括:研究设计、参与者特征、干预措施、外渗事件、处理与管理、随访信息、统计分析及研究局限性。各字段定义如下:
- 研究设计:记录研究类型、时间范围和地点,通常来源于摘要与方法部分;若缺失则记为“未明确说明”。
- 参与者特征:提取样本量、性别分布、年龄信息、纳入与排除标准,主要位于方法部分的“参与者”段落;缺失时记为“未提供”。
- 干预措施:包括造影剂类型、剂量、注射方式与速率等,源自“干预措施”或“造影剂使用”部分;缺失则记为“未详细说明”。
- 外渗事件:涵盖发生率、部位、严重程度分级、时间点与诊断方法,通常在结果部分报告;缺失记为“未报告”。
- 处理与管理:记录外渗后的应对措施及其效果、是否住院及并发症情况;缺失记为“未提及”。
- 随访信息:包括随访时长、方式及结局;缺失记为“无随访信息”。
- 统计分析:提取所用统计方法、主要/次要结局指标及显著性水平;缺失记为“未提供统计方法”。
- 研究局限性:摘录作者自述的限制与偏倚来源;缺失记为“未讨论局限性”。
所有数据由两名独立研究人员从原文中提取并交叉核对,确保准确性。
研究结果
研究概览
下表总结了纳入研究的基本引用信息及其在关键筛选维度上的符合情况,反映整体研究特征与分布趋势。
文献 | 研究设计 | 变量测量 | 实证效度 | 时间或空间相关性 |
---|---|---|---|---|
(Mandlik et al., 2018) | 未明确说明 | 明确报告外渗发生率、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 | 未提供统计方法 | 符合(发表于2018年,临床常见地区) |
(van der Molen et al., 2022) | 系统评价 | 报告PC-AKI与超敏反应发生率 | 提供汇总数据分析 | 符合(发表于2022年,多国数据) |
(van der Molen et al., 2022) | 系统评价 | 报告碘佛醇静脉注射后不良反应 | 使用适当统计方法 | 符合(发表于2022年,国际样本) |
(Hsieh et al., 2022) | 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 探讨预给药对超敏反应的影响 | 使用OR值与置信区间分析 | 符合(发表于2022年,广泛数据源) |
(Liu et al., 2025) | 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 报告急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45% | 使用Q检验、I²、漏斗图等方法 | 符合(发表于2025年,多数据库整合) |
(Shiza et al., 2024) | 系统评价 | 提供Kounis综合征相关数据 | 包含详细临床与实验室数据 | 符合(2024年发表,全球病例) |
(van der Pol & Mottaghy, 2022) | 回顾性研究 | 基于筛查报告识别外渗事件 | 描述性统计支持结论 | 符合(2022年发表,真实世界数据) |
(Quintas-Neves et al., 2020) | 系统评价 | 报告CIN发生率及神经系统表现 | 提供个体患者数据与影像学结果 | 符合(近年发表,跨国研究) |
(Iordache et al., 2018) | 系统评价 | 报告皮肤病变发生率与类型 | 通过系统检索得出统计结果 | 符合(2018年发表,十年内数据) |
(Wodtke & Generali, 1993) | 实验性研究 | 比较算法识别ADR能力 | 使用性能指标评估模型 | 不符合(发表于1993年) |
小结:纳入研究以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为主,少数为回顾性或实验性研究。大多数研究发表于2018至2024年间,地理分布广泛,具备良好时效性与代表性。除一项研究外,其余均符合时间或空间相关性标准。多数研究具备较高的实证效度,能提供量化数据支持结论。
外渗与不良反应测量
文献 | 外渗或不良反应发生率 | 严重程度 | 相关并发症 |
---|---|---|---|
(Mandlik et al., 2018) | 提及外渗发生率 | 讨论严重程度分级 | 包括组织损伤与功能障碍 |
(van der Molen et al., 2022) | 报告PC-AKI发生率 | 区分轻中重度 | 肾功能下降、透析需求 |
(van der Molen et al., 2022) | 报告超敏反应与PC-AKI | 明确分级标准 | 过敏样反应、呼吸困难 |
(Liu et al., 2025) | 急性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0.45% | 分级描述存在 | 恶心、呕吐、荨麻疹等 |
(Quintas-Neves et al., 2020) | CIN在48例中26例出现症状 | 描述神经毒性严重表现 | 脑病、皮质盲、运动障碍 |
(Iordache et al., 2018) | 报告即刻与延迟皮肤反应发生率 | 区分红斑、瘙痒至水疱 | 接触性皮炎、化学性烧伤 |
小结:各研究一致报告了造影剂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频率,并对其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尽管“外渗”本身并非所有研究的核心终点,但多数扩展至其他重要不良反应如PC-AKI、超敏反应、神经毒性和皮肤损伤。并发症描述详尽,涵盖器官系统层面的功能损害,表明对比剂安全风险具有多维性。
干预与管理策略
文献 | 预防措施 | 外渗处理方法 | 效果评估 |
---|---|---|---|
(Hsieh et al., 2022) | 皮质类固醇预给药 | 未详述 | 显示显著降低超敏反应风险(OR < 1) |
(Mandlik et al., 2018) | 未明确说明 | 冷敷、抬高患肢、药物治疗 | 讨论不同疗法效果差异 |
(van der Pol & Mottaghy, 2022) | 未提及 | 临床观察与对症处理 | 依赖随访判断恢复情况 |
(Quintas-Neves et al., 2020) | 未强调预防 | 支持性治疗(如降颅压) | 多数患者症状可逆 |
(Liu et al., 2025) | 识别高危因素以指导预防 | 未详述 | 建议基于风险分层优化管理 |
小结:预防策略主要集中于高危人群识别与药物预处理(如皮质类固醇)。对于已发生的外渗或毒性反应,处理以对症和支持治疗为主,包括局部护理、生命体征监测与专科干预。部分研究尝试评估干预效果,显示出预处理在降低过敏反应方面的潜力。
统计与方法学质量
文献 | 统计方法 | 主要结局指标 | 显著性水平 | 研究局限性 |
---|---|---|---|---|
(Hsieh et al., 2022) | OR、95% CI、异质性检验 | 超敏反应发生率 | p < 0.05 | 存在发表偏倚可能 |
(Liu et al., 2025) | Q检验、I²、Egger’s test、Begg’s test | AAR发生率及预测因子 | p < 0.05 | 异质性较高 |
(Quintas-Neves et al., 2020) | 描述性统计 | CIN临床特征分布 | 未提供具体p值 | 回顾性设计易受偏倚影响 |
(Iordache et al., 2018) | 系统综述统计整合 | 皮肤反应发生率 | 未详述 | 来源研究异质性强 |
(van der Molen et al., 2022) | 汇总分析 | PC-AKI与超敏反应率 | p值用于亚组比较 | 不同研究定义不一致 |
(Shiza et al., 2024) | 描述性分析 | Kounis综合征发病率 | 未提供显著性测试 | 缺乏原始数据验证 |
小结:多数高质量研究采用标准化meta分析方法,包括效应量计算、异质性评估与发表偏倚检测,增强了结果可信度。然而,部分研究因回顾性设计或缺乏原始数据而受限。常见局限包括异质性高、定义不统一及潜在选择偏倚。
总结
现有研究表明,CT造影剂外渗及相关不良反应虽不罕见,但可通过规范操作、风险分层与预防性干预加以管理。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构成了当前证据主体,提供了关于发生率、危险因素及干预效果的量化数据。大多数研究具备良好的实证基础,能够支持临床决策。未来研究应进一步细化外渗定义、统一严重程度分级标准,并加强前瞻性数据收集,以提升证据等级与可比性。
参考文献
van der Molen, A. J., Dekkers, I. A., Bedioune, I., & Darmon-Kern, E. (2022).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incidence of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s and post-contrast acute kidney injury after ioversol in more than 57,000 patients: part 1—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32(8), 5532–5545. https://doi.org/10.1007/s00330-022-08636-3
Liu, K., Cheng, X., Zhu, Y., Long, J., Li, C., Cui, L., Li, K., & Mu, C. (2025). Predictors of acute adverse reactions to non-ionic iodinated contrast media in CT imaging: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5. https://doi.org/10.3389/fradi.2025.1656949
Iordache, A., Docea, A., Buga, A., Mitrut, R., Albulescu, D., Zlatian, O., Ianosi, S., Ianosi, G., Neagoe, D., Sifaki, M., Rogoveanu, O., Branisteanu, D., & Calina, D. (2018). The incidence of skin lesions in contrast media-induced chemical hypersensitivity. https://doi.org/10.3892/etm.2018.7056
Quintas-Neves, M., Araújo, J. M., Xavier, S. A., Amorim, J. M., Cruz E Silva, V., & Pinho, J. (2020). Contrast-induced neurotoxicity related to neurological endovascular procedures: a systematic review. 120(6), 1419–1424. https://doi.org/10.1007/s13760-020-01508-x
Hsieh, C., Wu, S. C., Kosik, R. O., Huang, Y.-C., & Chan, W. P. (2022). Pharmacological Prevention of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s Caused by Iodinated Contrast Med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12(7), 1673. https://doi.org/10.3390/diagnostics12071673
van der Pol, J. A. J., & Mottaghy, F. M. (2022). Extravasation of Diagnostic Radiopharmaceuticals: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64(3), 491–492. https://doi.org/10.2967/jnumed.122.265038
van der Molen, A. J., Dekkers, I. A., Bedioune, I., & Darmon-Kern, E. (2022).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incidence of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s and post-contrast acute kidney injury after ioversol: part 2—intra-arterial administration. 32(8), 5546–5558. https://doi.org/10.1007/s00330-022-08637-2
Mandlik, V., Prantl, L., & Schreyer, A. (2018). Contrast Media Extravasation in CT and MRI –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Strategies for Therapy. 191(01), 25–32. https://doi.org/10.1055/a-0628-7095
Wodtke, J. M., & Generali, J. A. (1993). Use of Medical Record Codes to Identify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System Pharmacy, 50(9), 1915–1916. https://doi.org/10.1093/ajhp/50.9.1915
Shiza, S., Ong, K., Suhagiya, G., Nazar, T., & Ahmed, Z. (2024). Abstract 4145107: Latest Insights in Drug-Induced Kounis Syndrome: A Systematic Review 2024. 150(Suppl_1). https://doi.org/10.1161/circ.150.suppl_1.414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