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ERT中正问题和逆问题的传统数学推导

在基于电阻抗断层成像(ERT)的机器人皮肤研究中,正问题与逆问题是核心理论基础。正问题聚焦于 “已知电导率分布,求解边界电位”,逆问题则是 “已知边界测量电压,反推电导率分布”,二者的公式推导均围绕 ERT 的物理本质与数学建模展开。

目录

一、ERT 正问题的公式推导

(一)基础物理假设与方程建立

(二)有限元法(FEM)的网络建模

(三)基于电极的网络简化

(四)电导率变化与电压变化的关系

二、ERT 逆问题的公式推导

(一)逆问题的线性化近似

(二)正则化处理:解决不适定性

(三)正则化解的求解

三、正逆问题的关系与工程意义


一、ERT 正问题的公式推导

正问题的核心是基于电磁学基本定律,建立电导率分布与边界电位的数学关系,最终实现 “给定电导率,计算边界电压” 的目标,推导过程需结合物理假设、方程建立与网络简化三个关键步骤。

(一)基础物理假设与方程建立

ERT 正问题的推导基于直流条件无内部电流源的核心假设,这是因为机器人皮肤的触觉感知场景中,电流激励为稳定直流,且传感器内部无额外电流生成源。在此假设下,根据麦克斯韦方程组,可简化得到电导率分布与电位的基本关系。

对于传感器的导电区域\(\Omega\)(即机器人皮肤的感应域)及其边界\(\partial \Omega\),电流的连续性要求电荷不会在区域内积累,因此电位\(\phi\)需满足拉普拉斯方程的扩展形式:

\(\nabla \cdot(\sigma \nabla \phi)=0 \quad \text{in } \Omega \quad (1)\)

其中,\(\sigma\)为导电区域的电导率分布(空间位置的函数,反映区域导电能力),\(\nabla\)为梯度算子,\(\nabla \cdot\)为散度算子。该方程的物理意义是:电导率与电位梯度的乘积(即电流密度)在导电区域内无散度,意味着电流仅沿边界流入 / 流出,符合直流无内源的假设。

为求解方程(1),需补充边界条件。在传感器的电极处,电流通过电极注入 / 流出导电区域,因此边界\(\partial \Omega\)上的电流密度j(单位面积的电流)与电位梯度满足欧姆定律的边界形式:

\(j=\sigma \nabla \phi \cdot \boldsymbol{n} \quad \text{on } \partial \Omega \quad (2)\)

其中,\(\boldsymbol{n}\)为边界\(\partial \Omega\)的外法向单位向量(用于定义电流流出区域的方向),j为已知量(由电流源控制的注入电流密度)。方程(2)明确了边界上 “电位梯度与电流密度” 的定量关系,为方程(1)提供了求解约束,此时正问题转化为 “狄利克雷 - 诺伊曼边值问题”(一种典型的偏微分方程求解问题)。

(二)有限元法(FEM)的网络建模

方程(1)是偏微分方程,无法直接用于工程计算,需通过有限元法离散化,将连续的导电区域\(\Omega\)转化为离散的 “电阻网络”(即等效电路模型),这一步是连接理论与工程实现的关键。

离散化过程中,导电区域\(\Omega\)被划分为多个小的 “有限元单元”,每个单元的电导率视为均匀(局部近似),单元间通过 “节点” 连接。此时,整个导电区域可等效为一个由电阻组成的无源网络,其电学行为可用传递阻抗矩阵\(R(\sigma) \in \mathbb{R}^{N \times N}\)描述(N为有限元节点总数),矩阵中的元素\(R_{ij}(\sigma)\)表示节点i与j之间的等效阻抗,且与电导率分布\(\sigma\)相关。

对于该等效网络,通过节点的电流\(i \in \mathbb{R}^{N}\)(\(i_k\)为流入节点k的电流)与节点间的电位差\(v \in \mathbb{R}^{N}\)(\(v_k\)为节点k相对于参考点的电位)满足欧姆定律的矩阵形式:\(v(\cdot ; \sigma, i)=R(\sigma) \cdot i \quad (3)\)方程(3)的物理意义是:等效网络的电位分布由传递阻抗矩阵与注入电流共同决定,已知\(\sigma\)(即已知\(R(\sigma)\))和i,即可计算出所有节点的电位v。

(三)基于电极的网络简化

在机器人皮肤的实际应用中,电流仅通过电极注入 / 流出导电区域(非电极区域无电流交换),因此无需计算所有有限元节点的电位,仅需关注电极对应的节点。设传感器共有L个电极,对应的节点为 “电极节点”,其余节点为 “非电极节点”(无电流注入,对边界测量无影响)。

通过数学上的 “降维处理”,可忽略非电极节点,将传递阻抗矩阵\(R(\sigma)\)简化为仅包含电极节点的简化传递阻抗矩阵\(S(\sigma) \in \mathbb{R}^{L \times L}\)。此时,注入电极的电流向量\(p \in \mathbb{R}^{L}\)(\(p_k\)为注入第k个电极的电流)与电极上的电位向量\(\hat{v} \in \mathbb{R}^{L}\)(\(\hat{v}_k\)为第k个电极的电位)满足:

\(\hat{v}(\cdot ; \sigma, p)=S(\sigma) \cdot p \quad (4)\)

方程(4)是正问题的 “工程核心公式”—— 已知电极电流p与电导率\(\sigma\)(即\(S(\sigma)\)),即可直接计算电极处的电位\(\hat{v}\),为后续逆问题的 “电压测量” 提供理论依据。

(四)电导率变化与电压变化的关系

当机器人皮肤受到触觉按压(如 indentation 实验中的压痕)时,导电区域的局部电导率会发生变化(记为\(\Delta \sigma\)),此时电极电位也会相应变化(记为\(\Delta \hat{v}\))。为量化这种变化关系,对公式(4)进行差分近似(假设\(\Delta \sigma\)较小,变化呈线性):

\(\Delta \hat{v}=S(\sigma+\Delta \sigma) \cdot p - S(\sigma) \cdot p = \Delta S \cdot p \quad (5)\)

其中,\(\Delta S = S(\sigma+\Delta \sigma) - S(\sigma)\)为简化传递阻抗矩阵的变化量。

在实际测量中,需通过 “测量模式” 提取特定电极对的电位差(而非单个电极的电位),设测量模式矩阵为\(M \in \mathbb{R}^{L \times m}\)(m为测量次数),电流注入模式矩阵为\(P \in \mathbb{R}^{L \times n}\)(n为注入次数),则整体的电压变化矩阵\(\Delta E \in \mathbb{R}^{m \times n}\)(包含所有注入 - 测量组合的电压变化)可表示为:

\(\Delta E = M^T \cdot \Delta S \cdot P \quad (6)\)

通过 “向量化” 操作(将矩阵转化为向量,便于计算),引入克罗内克积\(\otimes\),可进一步将公式(6)转化为线性关系:

\(\Delta E_{\text{vec}} = (P^T \otimes M^T) \cdot \Delta S_{\text{vec}} = G \cdot \Delta S_{\text{vec}} = J \cdot \Delta \sigma \quad (7)\)

其中,\(\Delta E_{\text{vec}}\)、\(\Delta S_{\text{vec}}\)分别为\(\Delta E\)、\(\Delta S\)的向量化结果,\(G \in \mathbb{R}^{mn \times L^2}\)为模式转换矩阵,\(J \in \mathbb{R}^{mn \times M}\)(M为电导率离散网格数)为雅可比矩阵。公式(7)是正问题与逆问题的 “桥梁”—— 它建立了电导率变化\(\Delta \sigma\)与测量电压变化\(\Delta E_{\text{vec}}\)的线性关系,为逆问题的求解奠定基础。


二、ERT 逆问题的公式推导

逆问题的核心是 “已知边界测量电压\(\Delta E\),反推电导率变化\(\Delta \sigma\)”,但由于该问题存在不适定性(测量噪声会导致解的剧烈波动)与非线性(公式(7)是近似线性,实际\(\Delta \sigma\)较大时非线性显著),推导需围绕 “线性化近似” 与 “正则化稳定” 展开。

(一)逆问题的线性化近似

逆问题的原始关系由公式(7)给出,但直接求解\(\Delta \sigma = J^{-1} \cdot \Delta E_{\text{vec}}\)存在两个问题:一是J通常为 “长方阵”(行数远大于列数,测量次数多于电导率网格数),不存在逆矩阵;二是实际测量存在噪声w(如电路噪声、环境干扰),需将噪声纳入模型。

因此,首先将逆问题转化为线性化方程,考虑测量噪声w后,公式(7)修正为:

\(\Delta E_{\text{vec}} = J \cdot \Delta \sigma + w \quad (8)\)

其中,\(w \in \mathbb{R}^{mn}\)为测量噪声向量,满足零均值高斯分布(工程中常见的噪声假设)。公式(8)的物理意义是:测量电压变化由 “电导率变化贡献” 与 “噪声贡献” 两部分组成,逆问题需从\(\Delta E_{\text{vec}}\)中 “剥离噪声” 并求解\(\Delta \sigma\)。

(二)正则化处理:解决不适定性

直接对公式(8)求解 “最小二乘解”(即\(\min \|\Delta E_{\text{vec}} - J \cdot \Delta \sigma\|_2^2\))会因J的列秩不足(信息冗余)导致解的不稳定性 —— 微小的噪声w会使\(\Delta \sigma\)的估计值产生巨大偏差,无法用于机器人皮肤的触觉定位。

为解决这一问题,需引入正则化,即通过 “先验信息” 约束解的范围,使解更符合物理实际(如电导率变化应连续、局部集中,而非分散无规律)。正则化的核心是构造 “代价函数”,将 “数据拟合项”(最小化测量误差)与 “正则化项”(约束解的平滑性)结合:

\(\lambda(\Delta \sigma) = \|\delta E - J \cdot \Delta \sigma\|_2^2 + \|\alpha \cdot \Gamma \cdot \Delta \sigma\|_2^2 \quad (9)\)

其中:

  • \(\delta E\)为实际测量的电压变化向量(即\(\Delta E_{\text{vec}}\)的实测值);
  • \(\|\cdot\|_2^2\)为\(L_2\)范数的平方(用于量化误差大小);
  • \(\Gamma \in \mathbb{R}^{M \times M}\)为正则化矩阵,由先验信息确定(如 “空间高通滤波器” 约束电导率变化的空间平滑性,或 “NOSER 算法” 约束解的稀疏性);
  • \(\alpha > 0\)为正则化参数,用于平衡 “数据拟合精度” 与 “解的稳定性”——\(\alpha\)越大,解越平滑但拟合误差可能增大;\(\alpha\)越小,拟合误差越小但解越不稳定。

(三)正则化解的求解

对公式(9)的代价函数\(\lambda(\Delta \sigma)\)求关于\(\Delta \sigma\)的偏导数,并令偏导数为零(极值条件),可得到闭式解(解析解)。具体推导如下:

  1. 展开代价函数:\(\lambda(\Delta \sigma) = (\delta E - J \cdot \Delta \sigma)^T \cdot (\delta E - J \cdot \Delta \sigma) + (\alpha \cdot \Gamma \cdot \Delta \sigma)^T \cdot (\alpha \cdot \Gamma \cdot \Delta \sigma)\)
  2. 对\(\Delta \sigma\)求偏导并令其为零:\(\frac{\partial \lambda}{\partial \Delta \sigma} = -2 J^T \cdot (\delta E - J \cdot \Delta \sigma) + 2 \alpha^2 \cdot \Gamma^T \cdot \Gamma \cdot \Delta \sigma = 0\)
  3. 整理后得到:\(J^T \cdot J \cdot \Delta \sigma + \alpha^2 \cdot \Gamma^T \cdot \Gamma \cdot \Delta \sigma = J^T \cdot \delta E\)
  4. 提取\(\Delta \sigma\)并求解:\(\Delta \tilde{\sigma} = \left(J^T \cdot J + \alpha^2 \cdot \Gamma^T \cdot \Gamma\right)^{-1} \cdot J^T \cdot \delta E = Q \cdot \delta E \quad (10)\)其中,\(Q = \left(J^T \cdot J + \alpha^2 \cdot \Gamma^T \cdot \Gamma\right)^{-1} \cdot J^T\)为正则化线性重建矩阵,\(\Delta \tilde{\sigma}\)为电导率变化的 “稳定估计值”。

公式(10)是逆问题的 “最终求解公式”—— 已知测量电压\(\delta E\)与雅可比矩阵J,通过计算Q即可得到电导率变化\(\Delta \tilde{\sigma}\),进而反推机器人皮肤受到按压的位置(电导率变化的集中区域),实现触觉感知的核心功能。


三、正逆问题的关系与工程意义

ERT 的正问题与逆问题是 “互为逆过程” 的统一体,二者的公式推导共同构成了机器人皮肤触觉感知的理论框架,具体关系与意义如下:

维度正问题(公式 1-7)逆问题(公式 8-10)
核心目标已知\(\sigma\),计算\(\Delta E\)已知\(\Delta E\),反推\(\sigma\)
数学本质偏微分方程求解(正向建模)不适定线性方程组求解(反向反演)
关键矩阵传递阻抗矩阵\(S(\sigma)\)、雅可比矩阵J正则化重建矩阵Q
工程作用生成仿真数据(用于 DNN 训练)处理实测数据(实现触觉定位)
http://www.dtcms.com/a/454142.html

相关文章:

  • 模电基础:电流源电路
  • 58同城济南网站建设网站建设公司人员配置
  • 山西品牌网站建设什么网站上做效果图可以赚钱
  • 尚庭公寓中Redis的使用
  • 网站建设服务采购方案惠阳网站优化
  • Python 学习(2) ---- Python 数据类型
  • 三更app下载网站衡阳网站设计
  • 语言结构的基本单位:语素、词根与词缀
  • 线程邮箱(1)
  • 【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第3版】浮点数舍入和在不同位模式下的变换2.52
  • 有了域名和空间怎么做网站网站怎么做下拉刷新
  • 【完整源码+数据集+部署教程】 水果叶片分割系统: yolov8-seg-dyhead
  • 前端如何做双语网站wordpress缓存插件汉化破解版
  • Python回调函数中携带额外状态的完整指南:从基础到高级实践
  • 郑州的设计公司企业网站建设推荐乐云seo
  • OpenAI 推出 ChatGPT 应用系统,开发者可在平台内构建互动式应用
  • 【Coze】1.Coze 的基本介绍
  • 字符串比较函数strcmp和strncmp以及memcmp详解与对比分析
  • linux练习-2
  • 大连做网站首选领超科技35互联做的网站
  • 国庆科技感祝福:Python 粒子国旗动画
  • 厦门微信网站开发潮州汕头
  • SSH隧道技术详解:从本地端口转发到实战应用
  • 西宁微网站建设电商网名大全
  • 网站多少钱一米无锡市住房建设局网站
  • 做自己网站做站长女的和男的做那个视频网站
  • 东莞网站维护wordpress调用分类链接
  • 贵阳网站建设包首页钦州建站哪家好
  • excel 表格 做的网站wordpress+qq音乐插件
  • 安阳七彩祥云网络公司seo人员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