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KPI牛马“,回归真生活——双节沉思录
又是一年中秋与国庆双节交汇,当城市褪去喧嚣,耀眼的霓虹被家乡的月光与灯火取而代之,我终于有机会停下匆忙的脚步,与家人围坐,看一轮明月升起,听父母讲述家长里短。这一刻,内心的灵魂在不断拷问自己:那些被KPI切割的时光,那些在机场与会议室间辗转的日夜,那些为了“项目绩效”而错过了一次次的团圆之夜,是否真的值得?
以上是在假日与某同龄同行的朋友聊天的所感,下面以第一人称描述一位50岁的70后管理咨询顾问的生活工作感悟与态度。
作为一名从业二十余年的大龄资深顾问,我深知这个行业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因此,在规划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时,我开始注重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关系,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持续学习并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珍惜家庭与亲情。这样的生活规划,让我能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享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宁静。
前面二十余年的外企生涯,我像一台高速运转的赚钱机器,年入不菲、西装革履,穿梭于各种会议与论坛之间。这些看似光鲜亮丽,但讽刺的是,我的生活像被上了发条的钟表——每时每刻必须精准计算与管理自己的时间与工作。这二十年,我跑赢了职场赛道,却弄丢了生活的坐标:家人的生日在出差中错过,孩子的成长在视频通话里模糊,父母的牵挂在电话那头变得小心翼翼。那些年,我总以为"高薪"就是自由,直到双节放假站在机场值机柜台前,突然看不清电子屏上的航班信息——不是老花,是长期熬夜导致的视网膜痉挛。在医院走廊,我攥着诊断书突然想起巴菲特的话:"如果你找不到一种睡觉时也能挣钱的方式,你将工作至死。"而此刻的我,连好好睡一觉都成了奢侈。
今年双节,我特意把假期拆成两段:中秋回乡陪父母做糍粑,国庆带妻女去洱海骑行。在苍山脚下,我教女儿辨认野薄荷和迷迭香;在喜洲古镇,妻子教我如何用扎染布包裹夕阳。这些曾经被"高效"二字排除在外的琐碎日常,如今却成了最珍贵的自由课。
当我静下心来对过往进行梳理与盘点时才发现,二十年"只挣钱无生活"的惯性,竟让我错过了太多的生活时光。赚钱固然重要,可我需要学会放慢个人节奏,每天花一定时间研究被动收入模型,思考与生活兼顾的收入方式,用数字化工具重构家庭财务架构、梳理资产结构,评估风险与收益,平衡工作与生活。这种"慢"不是躺平,而是用二十年职场的积累,规划二十年后的生活图景,换取后半生掌控时间与生活的底气。这种“慢”是换一种节奏,重新定义工作与生活——不是被KPI绑架的“伪生活”,而是掌控时间、认真过好每一天的真生活。
双节期间,月光漫过红瓦白墙,映着父母鬓角新添的白发,忽然想起去年的中秋前夜,年迈的母亲悄悄往我行李箱塞月饼时说的那句:"钱是挣不完的,人可等不起。"这让我突然明白,真正的自由从不是银行账户里冷冰冰的数字,而是能随时停下脚步,陪父亲看一场完整的电视剧,陪儿女数完洱海落日前的最后一朵云。
今后的我,须依然保持每天六点起床的习惯,但晨光里不再是邮件提示音,而是厨房飘来的豆浆香。我依然会为新想法新生活努力,但这次是为了创造被动的收入方式,而非完成KPI。这种转变不是放弃奋斗,而是让奋斗回归本质——工作,终究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站在双节假日尾巴上回望,最该感谢的不是那二十年高速奔跑的岁月,而是终于懂得:所谓高质量生活,从不是别人定义的所谓"高薪",而是能自主选择你想要的生活的权力。
这个双节,我学会了最重要的一课: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人生须回归真正的生活才变得有意义。
愿大家工作顺心、生活愉快、自由!
推荐阅读>>
我,大龄IT从业者-53岁的70后大叔,从现在开始富养自己
70后IT从业者:我如何优雅地走向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