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型游戏中调试中介系统:我的 LLM 对比与思考
最近,我在一个下载量超过 200 万 的游戏项目中,肩负起构建与调试一套复杂 中介(mediation)系统 的重任。
因为这套系统直接与广告变现挂钩,微小的代码改动也可能引发严重的连锁反应,影响整体货币化表现。面对这种高风险、高复杂度的场景,我尝试用各种 LLM 来辅助问题定位,得到了一些颇有启发的结果。
Claude:速度惊人、但深度欠缺
Claude 在处理任务时往往反应极快:几秒钟内就能输出数百行 diff、更替代码、给出重构建议。表面看起来效率极高,像是“眨眼就能写完”的那种魔术。但深入审查后我发现:
- 它常常只扫描了两三个文件,粗略抓取方法调用与命名线索,就试图构建整体逻辑。
- 它生成的重构或修复建议中,经常存在 边界条件遗漏、异常流程没覆盖、变量状态转移不严谨 等缺陷。
- 在跨模块调用、大型调用图这种结构复杂的系统里,Claude 提出的修正往往是局部的、碎片化的,难以覆盖全局一致性。
所以,在这种高复杂度的工程场景里,Claude 的快写能力反而可能带来误导:看起来重构“很快有着落”,但潜在的逻辑漏洞可能反而更多。
Codex:慢一点,但像资深工程师在旁
相比之下,Codex 的处理方式给我留下了更深的印象:
- 它会花 20–30 分钟构建方法调用链、追踪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分析异常路径与变量流动。
- 它能指出我之前没察觉的逻辑盲区、边界条件、状态不一致的问题。
- 它的建议更像是 “从整体架构视角” 给出的改进方向,而不仅仅是“哪里出错,怎么改一改”那种局部 fix。
虽然速度不如 Claude,但在这个场景下,更注重“准”、“稳”的能力才是我真正需要的。对于一个运行在百万用户规模、每次 bug 或逻辑失控都可能造成经济损失的中介系统,我宁可等待更可靠的分析,也不愿用“快速但浅显”的方案冒险。
一些反思与期望
- Claude 曾经是代码生成领域的佼佼者,但如今在工程级复杂场景下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它的“聊天体”风格、过多注释、冗长表达,有时候反而让人觉得它不够“干练”。
- Codex 在深度分析、跨模块挖掘、洞察边界条件方面展现出了更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 我衷心希望未来 Claude 能重返巅峰,恢复那种既敏捷又能深入思考的强大能力。但在此之前,我更愿意投入到 Codex 所带来的“慢工但明智”的体验中。
快速体验推荐
如果你也在寻找一款能真正辅助工程级代码落地、提升代码分析深度的模型工具,不妨从这里尝试:
👉 点击体验 Codex 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