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体互联系列国标草案的理解(1):总体架构设计
从这篇开始,刘老师以个人观点,从技术的维度阐述自己对《人工智能 智能体互联》系列标准的理解,并尝试从北邮ACPs智能体协作协议族如何实现这套标准的目标的角度,对标准的设计原则进行审视,以供各位批判和参考。
本篇是对《人工智能 智能体互联》第1部分:总体架构的理解
上图是《第1部分:总体架构》文案中最核心的一张图:智能体互联参考架构。这张图凝结了编写小组对智能体互联的一个重要共识,即从智能体互联互通所需要的功能角度对架构进行阐述,而非实现这些功能的具体实体。这样做的好处是在智能体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既能为智能体互联提供一个稳定的参考架构,又能避免对具体实现的约定而束缚产业的发展。
在上面智能体互联功能参考架构图的基础上,标准文案中主要阐述了智能体互联所需的以下主要内容:
智能体互联所需的各个功能的描述;
功能之间的接口描述;
以及,附录中给出了几个智能体互联的典型应用场景,包括手机终端智能体互联、机器人智能体互联。
从技术实现的角度,《第1部分:总体架构》的设计原则具有以下特点:
为产业界提供了一个智能体互联互通时,各自系统应具备的最小功能集合;
标准并不约束实现这些功能的具体技术形式,无论是集中式方案、分层式方案、分布式方案,都具备实现标准中的功能集合和接口的可行性;
厂商实现符合标准的智能体或智能体运行系统时,只要具备这些功能集合,并满足约定的功能点和接口规范,即可在需要时与符合标准的其他厂商的智能体或智能体运行系统互联;
厂商遵循标准参考架构实现的智能体互联系统,既可以是在自己生态内部运行的系统(可以称为局域系统),也可以在必要时开放相关功能组件和接口,融入到与其他厂商智能体互联互通的大生态中(可以称为广域系统)。
例如,下图展示了北邮ACPs智能体协作协议族在符合《人工智能 智能体互联》第1 部分:总体架构情况下的系统结构。
ACPs协议族的架构要点如下:
采用了分层集中的技术方案实现整体架构;
在一个智能体互联自治域内,采用集中式服务器方案实现管理实体(注册服务器、身份凭证管理与验证服务器、发现服务器),这种方案可以提供更好的可管理性和运行效率;
采用ACPs协议族实现的智能体互联自治域,随时可以开放相关服务器的接口,即时与其他厂商实现互联互通(图中顶部通过网络与其他厂家的相关服务器进行的连接);
可以兼容已经采用A2A和MCP协议实现的智能体和工具;
采用消息队列服务器提供消息分发功能,可以实现比A2A点对点通信模式效率更高的群组通信模式。
后续再对标准中子协议的内容理解进行解读,欢迎关注,敬请指正。
特别申明: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关于此文的疑问和提问,欢迎联系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智能体互联小组联系人:智能体刘老师(liujun@bup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