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D,wafer,MPW
好的,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芯片中的PAD。这是一个非常基础但核心的概念。
一、概念:什么是PAD?
简单来说,PAD(焊盘/压点)是芯片内部电路与外部世界进行电气和物理连接的“接口”或“端口”。
您可以把它想象成:
城市的机场或港口: 芯片内部是复杂的“城市”(运算核心、存储器等),PAD就是人员和物资(电信号、电力)进出城市的唯一通道。
房子的门和窗户: 芯片内部是房间,PAD就是门(信号进出)和窗户(供电线路)。
集成电路的“引脚”: 我们平时看到的芯片外部那些金属引脚,其内部的连接点就是PAD。PAD是芯片硅片(Die)上可见的、通常为正方形的金属区域。
核心要点: PAD位于芯片硅片的边缘,是芯片内部世界(微观、低电压、受保护的)和外部世界(宏观、相对恶劣的环境)的分界线。
二、用途:PAD是做什么用的?
PAD的用途根据其传输的信号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
信号传输(Signal PAD):
这是最常见的功能。 负责在芯片和外部其他元器件(如另一个芯片、传感器、显示器等)之间传输数据信号、控制信号和时钟信号。
例如: 手机CPU通过一系列信号PAD将需要显示的数据发送给屏幕驱动芯片。
电源供给(Power PAD):
为芯片内部所有晶体管和电路提供工作所需的电能。通常包括电源(VDD/VCC)PAD和地(GND/VSS)PAD。
由于芯片功耗巨大,电源PAD通常数量很多,并且设计得比信号PAD更大,以减小电阻,允许更大的电流通过。
测试与调试(Test PAD):
在芯片制造完成后、封装之前,用于连接测试探针,对芯片裸片进行功能测试,筛选出有缺陷的芯片。
在芯片研发阶段,工程师也可以通过这些PAD来调试和诊断内部电路的问题。这些PAD在最终产品中可能不会被连接到外部引脚上。
三、原理:PAD是如何工作的?其内部结构是什么?
PAD不仅仅是一块简单的金属片。为了安全高效地工作,它背后是一整套专门的“输入/输出电路”,统称为 I/O Buffer 或 I/O Cell。一个完整的PAD结构通常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PAD金属盘(Bonding Pad):
最表层的金属区域,是物理连接点。后续会用极细的金属线( bonding wire)将这里连接到芯片封装的内引脚上,再通到芯片的外部引脚。
ESD保护电路(静电放电保护):
这是PAD设计中至关重要的部分! 人体、设备都可能带有几千伏甚至上万伏的静电,如果直接通过PAD进入芯片内部,会瞬间击穿娇嫩的晶体管。
ESD保护电路由一些特殊的二极管和晶体管构成,它们并联在PAD和电源/地之间。当有异常高压静电到来时,ESD电路会迅速导通,将大电流泄放到电源或地线上,从而保护内部核心电路。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泄洪渠”。
输出缓冲器(Output Buffer):
当芯片需要向外部发送信号时,内部核心电路产生的信号非常微弱,驱动能力很差,无法驱动板级长长的走线和容性负载。
输出缓冲器本质上是一个强大的“功率放大器”,它将微弱的内部信号增强为一个驱动能力强的信号,再通过PAD发送出去。
输入缓冲器(Input Buffer):
当外部信号通过PAD进入芯片时,其电压电平可能不符合内部核心电路的要求(例如,外部是3.3V,而核心电路工作在1.0V)。
输入缓冲器负责将外部信号“翻译”成内部电路能识别的、干净且电平正确的信号。它还具有高输入阻抗,避免对内部电路造成负担。
工作流程示例(以信号输出为例):
芯片核心计算出一个数字信号‘1’ -> 信号通过内部连线到达I/O区域 -> 输出缓冲器 将微弱的‘1’(如1.0V)增强为驱动能力强的‘1’(如3.3V)-> 信号通过 ESD保护电路 -> 到达 PAD金属盘 -> 通过金线传到封装引脚 -> 再到电路板上。
总结
方面 | 核心解释 |
---|---|
概念 | 芯片硅片上用于内部电路与外部进行电气和物理连接的金属接口。 |
用途 | 1. 信号传输:数据/控制信号进出。 |
原理 | 并非孤立的金属点,而是一个包含 PAD盘、ESD保护电路、输入/输出缓冲器 的完整I/O单元,共同实现电平转换、驱动增强和静电防护。 |
简单来说,PAD是芯片的“外交官”和“边防站”,既负责沟通,也负责安全。它的设计和性能直接关系到整个芯片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速度。在先进芯片中,I/O PAD相关的电路可能占据相当大的芯片面积。
好的,我们来详细解释这两个与芯片制造紧密相关的术语。
1. Wafer 指什么?
Wafer 的中文是“晶圆”。它是制造芯片的基底。
物理描述: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非常薄的、极度纯净的硅质圆盘,就像一块极薄的饼干。它的直径通常有 6 英寸(150mm)、8 英寸(200mm)和目前主流的 12 英寸(300mm)等规格。
核心作用:Wafer 是芯片的“母体”或“画布”。我们不是在单个地制造每一个芯片,而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光刻、刻蚀、掺杂等半导体工艺,在一整片 Wafer 上同时“雕刻”出成百上千个相同的芯片电路。
制造流程:
首先,通过提纯和拉晶工艺,得到一根高纯度的圆柱形硅锭。
然后,将硅锭像切香肠一样,用钻石线切成一片片薄片,这就是 Wafer。
接下来,在 Wafer 的表面上,通过数百道工艺步骤,制作出大量的集成电路。Wafer 上的每一个小方格,就是一个芯片的“内核”,被称为 Die。
制造完成后,通过切割,将 Wafer 上的一个个 Die 分离下来。
最后,将好的 Die 进行封装和测试,就得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黑色外壳的“芯片”。
简单比喻:Wafer 就像是一块用来制作巧克力的大模板,上面有几十个一模一样的巧克力凹槽。我们将液态巧克力(相当于电路)注入所有凹槽,然后冷却、成型,最后将它们一个个掰下来,就成了独立的巧克力(芯片)。
2. MPW 的英文是什么?
MPW 的英文全称是 Multi-Project Wafer。
中文翻译:多项目晶圆。
概念解释:
在常规生产中,一片 Wafer 上只制造同一种芯片设计。
MPW 是一种特殊的、为了降低成本和风险的生产方式。它将一片 Wafer 的可用面积划分成多个区域,让多个不同的、来自不同公司或团队的设计项目,共享这一片 Wafer 进行流片(试生产)。
目的与好处:
大幅降低成本:因为制造掩膜版的费用极其高昂(可达数百万美元),MPW 让多个项目分摊一片 Wafer 的制造费和掩膜版费,使得芯片设计公司(尤其是高校、初创企业、个人开发者)能够以可承受的成本(可能从百万美元级别降至数万或数十万美元)来验证自己的设计是否正确。
促进创新:它极大地降低了芯片设计的门槛,是芯片设计和研发阶段非常关键的一环。
俗称:这个过程在业内也常被称为 “Shuttle”(班车),形象地比喻为像搭班车一样,在固定的时间,搭载多个“乘客”(不同设计)一起去“目的地”(晶圆厂)。
简单比喻:MPW 就像拼单购物。一个人买一整箱水果太贵也吃不完,于是几个人一起拼单,每人买箱中的几种水果,最后分摊整箱的费用。这样每个人都能以低成本尝到多种水果。
总结
术语 | 英文全称 | 核心解释 |
---|---|---|
Wafer | - | 晶圆,制造芯片的硅质圆盘基底,上面集成了大量相同的芯片单元。 |
MPW | Multi-Project Wafer | 多项目晶圆,一种让多个不同芯片设计共享同一晶圆以降低成本的流片方式。 |
希望这个解释能帮助您清晰地理解这两个重要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