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FDM+QPSK调制解调的通信链路matlab性能仿真,包含同步模块,信道估计和编译码
目录
1.引言
2.算法仿真效果演示
3.数据集格式或算法参数简介
4.算法涉及理论知识概要
4.1 卷积编码/维特比译码
4.2 QPSK调制与解调
4.3 定时同步
4.4 频偏估计与补偿
4.5 LS信道估计
4.6 系统整体流程
5.参考文献
6.完整算法代码文件获得
1.引言
基于OFDM+QPSK的通信链路是现代无线通信的典型架构,结合了正交频分复用(OFDM)的抗多径能力与QPSK调制的频谱效率,同时集成频偏估计、定时同步、LS信道估计及卷积编译码模块,形成完整的收发系统。其核心思想是:发送端将高速数据流通过串并转换分配到多个正交子载波,经QPSK调制和IFFT变换后添加保护间隔;接收端通过同步模块补偿传输失真,经FFT变换、信道估计与均衡后完成解调和解码,恢复原始数据。
2.算法仿真效果演示
软件运行版本:
matlab2024b
仿真结果如下(仿真操作步骤可参考程序配套的操作视频,完整代码运行后无水印):
3.数据集格式或算法参数简介
% 每个OFDM符号中的导频数量
pilot_total = 64;
% FFT和IFFT的变换长度
fft_length = 256; % 总的信息比特总数
bit_total = 40*(fft_length-pilot_total); % 信噪比设置(分贝)
signal_noise_ratio_dB = 15;
% 转换为线性信噪比
signal_noise_ratio = 10^(signal_noise_ratio_dB/10);
% 循环前缀的长度
cp_length = fft_length/4;
% OFDM符号的数量
ofdm_symbol_total = 32;
% 导频之间的间隔
pilot_space = fft_length/pilot_total;
% 采样频率(1MHz)
sample_rate = 1e6;
0X_091m
4.算法涉及理论知识概要
4.1 卷积编码/维特比译码
卷积码通过移位寄存器实现对输入序列的编码,具有记忆性,217码(生成多项式为 g1=171o,g2=133o)是卫星通信中常用的卷积码,码率1/2,约束长度7。其编码过程可表示为输入序列与生成多项式的模2卷积,解码采用维特比算法,通过路径度量寻找最大似然序列。
输入比特流进入7级移位寄存器,每输入1bit,输出2bit编码结果(c1=u⊗g1, c2=u⊗g2,⊗为模2卷积)。
维特比算法通过计算分支度量(欧氏距离)、路径度量和幸存路径,从接收序列中恢复原始信息。分支度量定义为接收符号与可能发送符号的距离平方:
其中r为接收符号,s为可能的发送符号(QPSK星座点),d_j为状态转移路径。
4.2 QPSK调制与解调
QPSK将2个比特映射为一个复符号,星座点分布在复平面的四个象限,相位分别为45°、135°、225°、315°,对应格雷码映射(00→1+j, 01→-1+j, 11→-1-j, 10→1-j),降低误码扩散。
4.3 定时同步
定时同步用于确定OFDM符号的起始位置,常用Schmidl-Cox算法,利用训练序列的自相关性检测符号边界。
4.4 频偏估计与补偿
载波频率偏移会破坏子载波正交性,导致子载波间干扰(ICI)。整数频偏可通过训练序列的循环移位特性估计,小数频偏通过相关相位差计算。
4.5 LS信道估计
LS最小二乘估计算法利用已知导频符号与接收符号的比值直接估计信道频域响应,实现简单。
4.6 系统整体流程
发送端:信息比特→卷积编码→QPSK调制→串并转换→IFFT→加CP→发送。
接收端:接收→定时同步→去CP→频偏估计与补偿→FFT→LS信道估计→均衡→并串转换→QPSK解调→维特比解码→恢复信息比特。
该通信链路通过 OFDM 的并行传输特性对抗多径衰落,QPSK 调制平衡频谱效率与抗噪声性能,卷积码提供差错控制,同步与信道估计模块补偿传输失真,形成高效可靠的通信系统。各模块通过数学模型紧密关联,例如频偏估计精度直接影响 ICI 大小,信道估计误差会恶化均衡性能,需通过联合优化提升整体链路性能。
5.参考文献
[1]李振娜.基于OFDM系统的调制解调技术[J].信息技术, 2007, 31(5):4.DOI:10.3969/j.issn.1009-2552.2007.05.016.
[2]袁红林,严燕,包志华,等.一种基于解调符号的QPSK-OFDM无线设备的非线性射频指纹认证方法:CN202011046899.2[P].CN112202767A[2025-09-26].
6.完整算法代码文件获得
完整程序见博客首页左侧或者打开本文底部
(V关注后回复码:X91)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