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平台世纪对决:爱奇艺能否掀翻红果?
从盟友到对手的35天反转
2025年1月13日,爱奇艺与字节跳动旗下红果短剧高调宣布“深度合作”,计划共同开发IP、联合出品精品短剧。然而短短35天后,爱奇艺CEO龚宇在产业大会上公开炮轰红果“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指控其通过排他性协议垄断制作方产能,抑制行业发展。这场突如其来的“反目”背后,折射出短剧赛道从蓝海转向红海的关键矛盾——**谁掌控内容供给,谁就掌握流量霸权**。
争议焦点:排他协议是商业竞争还是行业毒瘤?
1. 红果的“独家绑定”模式
根据合作协议,红果要求部分制作方在协议期内将所有短剧产能独家绑定,不得与其他短剧平台合作。例如,头部厂牌听花岛虽与红果签订独家协议,但明确表示“不排斥与爱优腾芒合作”,这反映出红果的排他性主要针对垂直短剧平台,而非长视频巨头。
2. 爱奇艺的“双标”指控
龚宇指责红果垄断的同时,爱奇艺自身也在短剧领域推行“全球独家10年以上授权”分账模式,并向制作方承诺“上浮10%基础单价”。更值得玩味的是,爱奇艺曾与福克斯、稻草熊娱乐签订长期独家版权协议,金额高达数十亿元。这种“既当裁判又当球员”的姿态,被行业质疑为竞争压力下的策略性发声。
合作破裂的本质:利益分配与市场主导权之争
爱奇艺的焦虑:其2024年会员收入连续下滑,而红果短剧以1.58亿月活(接近优酷)和单月分账破3亿的成绩,正在分流用户时间和内容产能。爱奇艺虽布局超万部微短剧,但用户日均使用时长(1.38小时)被红果碾压,暴露了长视频平台在碎片化消费时代的劣势。
某果的野心:依托字节跳动的流量池和“免费+广告”模式(IAA),某果通过排他协议绑定头部制作方,疑似要垄断优质内容供给。其协议要求制作方在合作期内所有内容不得与其他平台合作,形成产能控制,这与爱奇艺主张的“开放生态”直接冲突。
这种矛盾是内容产业“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博弈。某果疑似试图复制某音的流量霸权,而爱奇艺则希望维持以IP和会员制为核心的传统秩序。双方合作本质是试探性结盟,但某果的快速崛起打破了平衡,迫使爱奇艺公开反击。
爱奇艺需要用户为单剧付费或开通会员,而某果短剧TOP30分账剧均为独播,单部剧单月分账即可超500万。当《盲少爷的小女仆》等爱奇艺自制剧还在尝试1300万分账时,某果已实现6月分账过亿、9月破2亿的指数级增长。这种降维打击,让长视频平台辛苦培育的付费墙形同虚设。
不能只许长视频平台吃肉,不许短剧平台喝汤。
平台垄断生死线:三大争议待破局
1. 市场支配地位如何界定?
反垄断律师指出,认定红果是否垄断需界定“微短剧分发市场”的独立性,并分析其是否具备控制价格、排除竞争的能力。尽管红果月活远超河马短剧(3400万)等竞品,但行业仍处高速成长期,动态竞争激烈。
2. 排他协议的合法性
独家合作本身受《反垄断法》保护,但若附加“惩罚性条款”(如美团式“二选一”)则涉嫌违法。目前红果协议以激励为主(三七分账、流量扶持),与爱奇艺早年绑定福克斯版权的逻辑并无本质差异。
3. 监管的平衡难题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曾在音乐领域打击独家版权,但对新兴短剧行业,过度干预可能抑制创新。有业内人士指出:“劣质内容泛滥和创作者收益失衡才是行业真正危机”。
行业启示:短剧战争的最终猜想
1. 免费与付费的融合
红果的广告分账模式推动短剧普及,但用户付费意愿仍在增长。爱奇艺极速版已转型免费短剧平台,试图复制“抖音式流量+Netflix式内容”的混合模式。
2. 中视频的崛起
腾讯视频副总裁王娟预言:“长视频平台转向微短剧已成定局”。5-20分钟的横屏“短剧场”可能成为下一战场,这要求平台在制作成本和内容深度间找到新平衡点。
3. 内容生态的重构
当算法推荐取代人工选片,爆款逻辑从“精品长剧”转向“量产爽点”。龚宇呼吁“以观众为中心创作”,但现实是“6秒定生死”的算法机制正在重塑内容生产链。
没有一直的一家独大,总有挑战者
红果短剧的崛起撕开了长视频帝国的流量缺口,爱奇艺的炮轰则暴露了传统平台的转型阵痛。这场争端背后,是内容行业从“精英创作”向“工业化量产”的范式迁移,更是用户注意力碎片化时代的必然冲突。
正如业内人士所言:“短剧的江湖容得下红果,也容得下爱奇艺,但最终能活下来的,永远是离观众最近的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