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之路-599]:193nm、266nm、355nm深紫外激光器的上下游产业链和相应的国产化公司
一、193nm深紫外激光器
核心应用场景
- 半导体光刻与检测:193nm波长接近主流DUV光刻机(193nm ArF光源),用于晶圆缺陷检测、掩模修复等关键工艺,是先进制程(如7nm以下)的核心光源。
- 精密光学测量:如晶圆缺陷检测物镜的波像差测量,要求测量精度RMS优于2nm,直接关联物镜分辨率和缺陷检测灵敏度。
国产化进展
- 乾曜光学:
- 2025年7月发布国内首台193nm深紫外激光干涉仪,技术指标达测量精度RMS优于2nm、波前重复性优于0.2nm。
- 突破高反球面反射镜(NA0.95/0.98)、低散射镀膜、真空环境控制等关键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 中科院团队:
- 2025年6月研制全球首台193nm涡旋光束紧凑型固态激光系统,体积缩小90%以上,功率70mW(目标3年内提升至千瓦级),有望突破2nm以下制程瓶颈。
产业链分析
- 上游:
- 光学材料:高纯度氟化钙晶体(193nm光刻胶关键材料)、低散射镀膜材料。
- 核心器件:高反球面反射镜(反射率>50%@193nm)、NA0.98物镜、特种光纤(如中科院自制Yb:YAG晶体)。
- 中游:
- 激光器整机:乾曜光学(干涉仪)、中科院(固态激光系统)、锐科激光(研发中)。
- 下游:
- 半导体设备:光刻机(如上海微电子)、晶圆检测设备(如中科飞测、精测电子)。
- 科研机构:国家实验室、高校(如中科院上海光机所)。
二、266nm深紫外激光器
核心应用场景
- 半导体检测与微加工:用于晶圆表面缺陷检测、激光精细微加工(如切割、钻孔)。
- 医疗与科研:生物检测、光谱分析、量子通信。
国产化进展
- 科益虹源:
- 推出266nm高重频大功率皮秒级固体激光光源,脉冲宽度<10ps、光谱线宽<15pm、重复频率1MHz/70MHz,技术参数对标进口产品。
- 产品已应用于半导体检测和激光精细微加工行业,形成商业订单。
- 长春市莱曼光电:
- 生产266nm紫外脉冲激光器,输出功率1-200mW,线宽<3nm,用于紫外光固化、微电子等领域。
产业链分析
- 上游:
- 光学材料:紫外增透膜(AR)、高反膜(HR)、低衰减石英/蓝宝石光窗。
- 核心器件:皮秒级固体激光芯片、高功率半导体激光泵浦源。
- 中游:
- 激光器整机:科益虹源、长春市莱曼光电、帕科斯激光(研发中)。
- 下游:
- 半导体制造:中芯国际、长江存储(晶圆检测与加工)。
- 医疗设备:微创手术器械、皮肤治疗设备。
三、355nm紫外激光器
核心应用场景
- 半导体检测与封装:用于晶圆划片、芯片封装、3D传感模块加工。
- 精密微加工:陶瓷、玻璃、蓝宝石等脆性材料切割。
国产化进展
- 锐科激光:
- 2024年上半年发布355nm紫外激光器,丰富产品线,覆盖红外、可见光到紫外波段。
- 推出手持焊专用激光器及一站式解决方案,拓展激光应用领域。
- 英诺激光:
- 全球少数实现工业深紫外激光器批量供应的企业之一,紫外纳秒激光器保持国内领先地位。
- FORMULA系列高功率紫外纳秒激光器技术经评定为国际先进水平。
产业链分析
- 上游:
- 光学材料:紫外激光晶体(如BBO、LBO)、高损伤阈值镀膜材料。
- 核心器件:纳秒/皮秒激光芯片、高功率半导体激光二极管。
- 中游:
- 激光器整机:锐科激光、英诺激光、大族激光、德龙激光。
- 下游:
- 半导体封装:长电科技、通富微电(晶圆划片与封装)。
- 消费电子:苹果、华为(3D传感模块加工)。
四、国产化公司对比与总结
波长 | 核心公司 | 技术优势 | 应用场景 |
---|---|---|---|
193nm | 乾曜光学、中科院 | 高精度干涉测量、涡旋光束技术、紧凑型固态设计 | 半导体光刻、晶圆检测 |
266nm | 科益虹源、长春莱曼 | 高重频皮秒级固体激光、低散射镀膜、高功率输出 | 半导体微加工、医疗设备 |
355nm | 锐科激光、英诺激光 | 全波段覆盖(红外到紫外)、高功率纳秒/皮秒激光、批量供应能力 | 半导体封装、精密微加工 |
五、国产化趋势
- 技术突破:国内企业在深紫外波段(尤其是193nm和266nm)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如高反球面反射镜、低散射镀膜、涡旋光束生成等。
- 产业链协同:上游光学材料(如氟化钙晶体、紫外镀膜)和核心器件(如激光芯片、特种光纤)逐步实现国产替代。
- 市场拓展:国内激光器企业从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渗透,与ASML、应用材料等国际巨头形成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