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DL使用
用了好久AutoDL,最近抽奖,参加一波
从 2022 年一路用到现在,这三年里我主要做强化学习/无人机通信仿真,最常用的还是 CodeWithGPU 的现成镜像:PyTorch+CUDA 开箱即用。
我的使用体会(真·长期用户视角)
1)稳定与复现:
优先选官方/高星镜像,创建实例后立刻做一次“快照/镜像”,环境崩了能秒恢复;数据 放到独立数据盘,升级/回滚都不怕。
2)提速清单:
合理设置 num_workers 与 pin_memory;用 torch.backends.cudnn.benchmark=True(确定输入尺寸稳定时);监控 nvidia-smi/nvtop,看到显存碎片高就重启进程;长任务用断点续训(按步/按 epoch 保存 ckpt)。
3)成本控制:
短实验用性价比卡(如 3090/4090/A40),大 batch 微调/推理换到高端卡(如 A100/H100);把数据预处理放到本地 NVMe,少走网盘 IO;不训练就关机/释放实例,习惯性把日志与模型推到对象存储/仓库,避免“为占着环境付费”。
4)小坑速记:
驱动/CUDA 对不上的九成是镜像不匹配,换镜像最快;分布式训练先在单机单卡跑通,再放大到 DDP;Jupyter 慎开过多 kernel,显存泄露很隐蔽。
5)CodeWithGPU 一键上手(超快流程):
- 选镜像(如 PyTorch + CUDA / LLaMA-Factory)→ 创建实例
- VS Code Remote SSH 直连或用 Jupyter
- git clone/同步数据 → 运行脚本 → 观察曲线与显存/利用率
- 训练完成:推模型到仓库 + 关机/做快照
为什么一直留在 AutoDL?
- 镜像生态全、更新快,我的多任务可以在同一平台打通。
- 性能与价格平衡可控,算力弹性大;对做研究/复现实验特别友好。
- 工具链顺滑:镜像、快照、远程开发、监控一条龙,减少“环境折腾成本”。
如果你也在做 RL/大模型微调或想快速跑实验,强烈建议先用 CodeWithGPU 的镜像试一次,把自己的环境做成快照,后面每次都是“秒开机、秒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