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整流-滤波电路的缺点和PFC的引入
软件:MATLAB R2023b
在电力电子领域中,功率因数校正(PFC)技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将基于 MATLAB R2023b,深入探讨为何需要 PFC 以及它在电源中所能实现的功能。
整流器-滤波电路缺点和仿真
在传统的电源应用中,输入侧的交流电源通常先经过全波整流,随后连接一个大电容器,以此获取较为平直的直流电压。整流器 - 滤波电路由非线性元件和储能元件组合而成。尽管输入的交流电压呈正弦波形,但输入的交流电流却发生了严重畸变,呈现为脉冲状。

我们利用 MATLAB 的 Simulink 搭建了整流器 - 滤波电路的仿真模型,具体如下
整流器-滤波电路
仿真搭建如图:

输入参数

电容参数

电阻参数

其他参数默认即可
电力电子器件路径

仿真波形

从该图中我们能够清晰看出,此电路在工作状态下,其输入电流呈现为脉冲式。也就是说,尽管图中展示的电压为交流电压,但实际电流却是脉冲式的。在解释为何电流为脉冲式之前,我们先移除电路中的电容。假设电路中不存在这颗电容,我们运行电路观察其输出电压。可以发现,没有电容时,输出电压实际上呈现为馒头波形状,即交流电的绝对值形式。为何会这样呢?


从仿真波形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电路在工作时,输入电流呈现出脉冲形态。即使输入电压为正弦交流电压,电流却并非与之匹配的正弦波。为了深入理解电流呈现脉冲状的原因,我们先假设移除电路中的电容。当电路中不存在电容时,运行电路后输出电压呈现出 “馒头波” 形状,即相当于输入交流电的绝对值形式。
这一现象的产生源于二极管的正向导通特性。当二极管的阳极(正端)电压高于阴极(负端)电压时,二极管导通。由于输入的交流电是正负交替的,在四个二极管组成的整流桥作用下,交流电被整流为 “馒头波”,从仿真结果来看,就如同对交流电压取了绝对值,仅保留了正半周的电压。
为了将 “馒头波” 转换为直流电,通常会在电路中加入电容。加入电容后,输入电流由原来无电容时的正弦波电流变成了脉冲电流。这是因为加入电容后,电容两端的电压不会完全跟随输入电压变化。当输入电压为交流时,电容端电压会变为相对平稳的直流电。根据二极管的特性,只有当输入电压高于电容端的平稳直流电压时,二极管才会导通并产生电流。
随着电容容量的增加,电容端电压会更加平缓。这意味着二极管导通的时间会更短。在功率不变的情况下,导通时间越短,脉冲的峰值就越高。因此,输入电流的脉冲程度与母线电压的平稳度成反比。输出电压越平稳,所需电容越大,脉冲电流就越高,进而导致输入电流的畸变程度,即电流谐波越严重。
电流谐波对于电源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因素。在选择器件时,相同功率下,由于脉冲电流峰值高于正弦波峰值,需要选择容量更大的器件。此外,电流谐波会使电网中的变压器和半导体器件产生额外损耗,引发不必要的发热。
PFC引入
国家制定了相关标准,对电源输入电流的形式和电流谐波进行严格限制。要求输入电流应尽量接近正弦波,具有较高的光滑度,以降低谐波含量。此外,传统的桥式整流电路不仅会引入电流谐波,还会影响功率因数(PF 值)。PF 值反映了电流与电压之间的相角差,PF 值较低意味着电流与电压之间的相位差较大,会导致电源的无功损耗大幅增加。在一些用电场合,国家对无功损耗有严格要求,对于无功损耗超标的情况会采取电费额外收费等惩罚措施。
在众多电源应用场合,如通信电源、基站电源等,都对功率因数(PF)和总谐波失真(THD)这两个参数有明确的标准规定。传统的整流滤波电路虽然具有可靠性高的优点(主要由可靠的二极管和不易损坏的电容等被动器件组成),但其 THD 较高,PF 值较低,负面影响较大。
此外,对于后级电路(无论是负载电路还是 DC - DC 电路),通常要求电源输入端提供相对稳定的电压,如 350V 或 380V,且电压变化幅值较小。然而,在实际电网应用中,尽管国家标准规定交流电网电压为 220V,但在不同地区(包括民用和工业应用场合),电网电压范围并不统一,可能在 180V - 280V 之间波动。对于不可控的桥式整流电路,整流后的电压会因电网电压的波动而变化,无法满足后级电路对稳定电压的需求。
综上所述,大量使用整流电路会在电网端引入畸变的非正弦电流,带来诸多严重后果,如谐波电流对电网的危害以及设备输入端功率因数的大幅下降。同时,在 AC - DC 应用中,DC 输出端通常要求具备稳定的甚至可调节的直流母线电压。因此,PFC 技术的应用具有以下三大重要作用:
- 改善输入电流谐波:使输入电流更接近正弦波,降低谐波含量。
- 改善输入 PF 值:减小电流与电压之间的相位差,提高功率因数,降低无功损耗。
- 稳定输出电压:为后级电路提供稳定的直流母线电压,满足其对电压稳定性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