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点云与图像等进行多传感器融合 形成bev鸟瞰图,在鸟瞰图上进行物理层/逻辑层的车道线,离散,红绿灯,标识牌的标注,给鸟瞰图赋予语义
自动驾驶核心技术链路:点云→BEV→高精地图全流程与标注体系总结
在自动驾驶技术栈中,“点云→BEV→高精地图”是构建“静态环境基准+动态感知认知”的核心闭环,通过“原始数据转换-语义标注赋能-结构化整合”,为车辆定位、决策与规划提供关键支撑。以下是全流程、标注体系及核心价值的系统总结:
一、“点云→BEV→高精地图”核心流程
该流程本质是“从无序三维原始数据到有序语义化地图”的转化,分4个递进步骤,各环节目标明确、环环相扣:
步骤 | 核心操作 | 输出结果 | 关键说明 |
---|---|---|---|
1. 点云生成BEV | 对激光雷达采集的三维点云(含X,Y,Z坐标、反射强度等),通过坐标系转换(传感器局部坐标→地面全局坐标)、投影压缩(Z轴高度忽略/分层)、特征提取(保留障碍物、道路边缘等几何轮廓),生成鸟瞰视角二维数据 | 「无语义BEV」(仅呈现物理世界平面几何轮廓,如“连续线条”“块状障碍物”,但无法识别实体属性) | BEV核心价值:提供“全局俯视视角”,直观呈现车辆与环境的平面空间关系(如车道线横向距离、障碍物分布),且数据量远小于三维点云,适配高效计算 |
2. BEV物理层标注 | 在“无语义BEV”基础上,针对车道线、红绿灯、标识牌等可观测实体,标注其传感器直接感知的物理属性 | 「带物理属性的BEV」(明确实体“客观形态与位置”,未关联交通规则/功能) | 标注本质:对现实的“客观描述”,不依赖人为规则,仅基于传感器可观测特征(如尺寸、颜色、位置) |
3. BEV逻辑层标注 | 基于物理层标注,进一步标注实体的语义规则、关联关系(结合交通法规、道路设计逻辑) | 「带完整语义的BEV」(既知实体“是什么、在哪里”,也知“有什么用、该怎么应对”) | 标注本质:对现实的“规则解释”,让BEV从“几何图”升级为“决策可用的信息图” |
4. 整合为高精地图 | 将“带完整语义的BEV”与多帧融合结果、GNSS/IMU定位数据、历史路况等整合,通过精度校准(匹配厘米级绝对坐标)、拓扑构建(梳理车道/路口连接逻辑)、动态更新接口预留,形成结构化地图 | 「高精地图(HD Map)」(含厘米级道路几何、全量交通设施语义、车道拓扑规则的静态基准地图) | 地图定位:“离线构建+周期更新”的静态环境“模板”,提供全局先验信息(如“前方500米急弯”“车道仅允许左转”) |
二、核心实体(车道线/红绿灯/标识牌)标注体系
车道线、红绿灯、标识牌是道路环境关键元素,标注需同时覆盖“物理层(客观属性)”与“逻辑层(规则语义)”,二者分工明确、缺一不可:
1. 车道线标注(道路结构核心,支撑路径规划)
标注层级 | 核心标注内容(基于BEV) | 示例 |
---|---|---|
物理层 | 1. 几何参数:起点/终点/拐点平面坐标、长度、宽度、曲率(直线/曲线); 2. 物理特征:类型(实线/虚线/双黄线/导流线)、颜色(白色/黄色)、磨损程度(完整/模糊/缺失) | 标注“BEV中(100,200)-(150,200)段,宽度0.15米、白色实线,无明显磨损” |
逻辑层 | 1. 功能属性:车道功能(直行车道/左转车道/可变车道)、限速值、是否允许超车/停车; 2. 拓扑关系:与相邻车道连接逻辑(如“前方汇入主路第2车道”)、与路口关联(如“对应第3个停止线”) | 关联“东向西直行车道,限速60km/h,禁止超车,前方连接路口东向西直行停止线” |
2. 红绿灯标注(动态交通信号核心,支撑路口决策)
标注层级 | 核心标注内容(基于BEV) | 示例 |
---|---|---|
物理层 | 1. 位置参数:灯组平面坐标、杆体相对高度、朝向(车流方向); 2. 物理特征:灯组数量(单灯/三灯/箭头灯)、当前状态(红/黄/绿/闪烁/故障)、倒计时(若有) | 标注“BEV中(200,300)位置,朝向南向北车流,三灯组红绿灯,当前红灯,倒计时8秒” |
逻辑层 | 1. 控制对象:对应车流方向(如“南向北直行+左转”)、关联车道(如“覆盖第1、2车道”); 2. 信号逻辑:配时周期(如“红灯60秒/绿灯40秒/黄灯3秒”)、与相邻红绿灯联动规则(如“同步西侧绿灯启动”) | 关联“控制南向北直行(1车道)和左转(2车道),配时103秒,与北侧红绿灯间隔20秒切换绿灯” |
3. 标识牌标注(静态交通规则核心,支撑合规行驶)
标注层级 | 核心标注内容(基于BEV) | 示例 |
---|---|---|
物理层 | 1. 位置参数:牌面平面坐标、朝向(车流方向)、尺寸(长/宽); 2. 物理特征:类型(禁令/指示/警告标志)、颜色(红圈白底/蓝底白字/黄底黑边)、图案/文字(如“限速40”“禁止左转”) | 标注“BEV中(180,250)位置,面向东向西车流,圆形红圈白底,直径0.8米,牌面数字‘40’” |
逻辑层 | 1. 语义含义:对应交通规则(如“限速40km/h”“禁止停车”“前方学校”); 2. 适用范围:空间范围(如“标识牌向东500米内”)、时间范围(如“工作日7:00-20:00”)、适用对象(如“禁止货车”) | 关联“语义:限速40km/h,适用东向西(180,250)-(230,250)段,所有车辆全天生效” |
三、核心概念与流程的关键价值
-
BEV:语义标注的核心载体
BEV并非“标注的产物”(未标注点云也能生成),而是“连接原始数据与语义信息的桥梁”。其俯视视角符合人类对道路的认知习惯,清晰呈现实体平面分布,让物理层标注(定位实体)、逻辑层标注(关联规则)更高效直观。 -
标注:赋予数据决策能力
未标注的点云/BEV仅能提供“几何形态”(如“有线条”“有方块”),物理层+逻辑层标注赋予其“语义含义”(如“车道线不能压”“红灯需停车”),是系统从“感知环境”到“安全决策”的关键转折。 -
高精地图:静态环境的全局基准
高精地图整合标注后BEV的核心信息,形成“厘米级精度+全量语义”的静态地图,解决实时传感器“视野有限、易受遮挡”的缺陷(如隧道入口通过地图提前知晓“限速80、禁止变道”,无需依赖实时感知)。
四、流程核心逻辑总结
“点云→BEV→高精地图”的本质是:
原始三维数据(点云)→ 高效可视化载体(BEV)→ 语义化信息(物理+逻辑标注)→ 结构化静态基准(高精地图)
其中,BEV承担“承上启下”角色:向上承接点云的三维几何信息,向下通过标注转化为语义信息,最终支撑高精地图构建;物理层与逻辑层标注是“赋予数据灵魂”的核心,让自动驾驶系统不仅“看到”环境,更能“理解”环境、“遵守”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