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时代,我们是否应该重温极限编程?
软件开发的产出速度,从未像今天这么快。AI 工具和几十年来平台技术的革新,已经极大地降低了编写代码的门槛。现在,只需要几句提示或是几次 API 调用,我们就能在几小时内生成完整的产品、功能、基础设施和代码,而过去这可能需要数周时间。
然而,尽管开发速度飞速提升,交付的结果却依然不尽如人意。太多的项目未能达到预期,预算超支依然是家常便饭,用户的需求也远未被满足。如果说,更快、更便宜地写代码并不能解决交付问题,那么瓶颈一定出在别的地方。
产出不是问题所在
打字速度从来都不是瓶颈。我们已经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的技术提速浪潮:
- 高级编程语言的兴起
- 框架和包管理器的广泛应用
- 向 DevOps 和无服务器计算的迁移
- 将基础设施抽象化的开发者平台
而现在,我们又迎来了 AI 驱动的代码生成。
尽管速度越来越快,但交付成果却始终不稳定。长期进行的 Standish Chaos 研究 依旧发现,大部分 IT 项目都达不到预期,而麦肯锡的报告也指出,70% 的数字化转型都以失败告终。产出更多,并不意味着软件更好。
既然单靠提速代码生成无法交付价值,那答案就不再是继续加速,而是引入更聪明的约束。对我而言,这正是极限编程(XP)在当下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意义的原因:它教会我们适度放慢脚步,以便更好地学习、对齐目标,并带着明确的意图去构建。
XP:一剂平衡的良药
无节制的加速,就像一辆没有时间打方向盘的赛车。如果不慢下来发现错误、学习经验、修正方向,团队最终交付的软件,很可能根本没人需要。
极限编程(Extreme Programming, XP)诞生于 20 世纪 90 年代末,它的初衷从来就不是为了最大化产出。恰恰相反,它引入了一些刻意的“摩擦”和约束,目的是让团队能够不断学习,从而提高走在正确方向上的概率。其中一个最具颠覆性的原则就是结对编程(pair programming),从设计上讲,它直接将原始产出减半。
这个原则很简单:在小处慢,才能在大处快。
以结对编程为例。表面上看,产出少了一半。但实际上,你将团队的共识翻了一倍,你尽早地暴露了彼此的假设,你建立了信任,你提升了代码质量,你也提高了整个团队的能力基线。
这就是 XP 实践的“社会技术”本质。它们既塑造了代码,也塑造了团队的协作方式。它们是对学习的投资,而不仅仅是为了交付产品。这样做,它们提供的是方向,而不仅仅是速度。
AI 放大了 XP 旨在解决的问题
随着代码生成变得毫不费力,一个新的风险也浮出水面:我们创造软件的速度,已经超过了我们验证它的速度。
在 AI 智能体(AI Agent)系统中,这个问题尤为突出。在这些系统中,多个自主的智能体可以生成、优化并交付代码。如果没有约束,这些系统会迅速地将未经检验的逻辑层层叠加,固化错误的假设,并放大架构的复杂性。
最近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风险:大语言模型(LLM)的准确性会随着上下文窗口的增长而下降。在实践中,这意味着你越是“凭感觉编程”(Vibe Coding),随着时间的推移,代码就会变得越脆弱。因为大语言模型在处理上下文的开头和结尾时表现最好,而中间部分则泛化能力较差,容易出错。
最终得到的是一堆脆弱、混乱、修改成本越来越高的代码。而极限编程的设计初衷,正是为了防止这种失控的混乱(熵增)。
软件开发,归根结底是人的活动
尽管 AI 崛起了,但软件开发本质上仍是一项与人息息相关的活动。代码由人编写,为人服务,并且存在于一个个由文化、激励和沟通方式塑造的组织之中。
工具在变,但交付软件的那些老难题却一直都在:目标是否对齐?上下文是否共享?成果是否清晰?用户是否认可?
时至今日,XP 的价值观依然强大:
简化 (Simplicity) 帮助降低系统复杂性
沟通 (Communication) 保持团队凝聚力
反馈 (Feedback) 驱动学习和适应
尊重 (Respect) 建立安全感和信任
勇气 (Courage) 赋予团队透明和变革的力量
从“功能工厂”到“价值交付”
最成功的团队,从不盲目追求速度。他们更看重顺畅的流动(flow)而非开发速率(velocity),更在乎反馈而非功能堆砌。
XP 强调的小批量发布、持续集成、自动化测试和代码共享所有权,能帮助团队保持适应性、韧性和用户导向。
当 AI 不断为产出加速,这些实践对于管理质量、控制风险和把握方向将至关重要。
历史的教训
CHAOS 报告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
1994 年:只有 16% 的软件项目能按时按预算交付
2012 年:这一数字提高到 37%
2020 年:又倒退回 31%
在二十多年的创新历程中——从敏捷开发、DevOps、云原生平台,再到如今的 AI——软件可靠交付的成功率净增长仅仅只有 14 个百分点。
单靠工具链并不能解决交付问题。方法论,依然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做出哪些改变?
当我们进入软件开发的下一个加速阶段时,有三点变得越来越清晰:
代码产出已不再是瓶颈。 我们生成代码的速度,已经超过了我们验证它、并将其与真实世界需求对齐的速度。
我们必须投资于那些能创造“成果”的能力。 这包括更高效的反馈循环、更清晰的产品方向、更紧密的团队协作以及更严格的设计规范。
开发过程需要变得更人性化,而不是更机械化。 即使 AI 的能力不断扩展,可持续的交付也永远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协作。
我们对产品运营模式的看法正是建立在这一原则之上:只有当团队围绕协作、清晰和流动进行优化时,技术才能真正交付价值。通过围绕人(而不仅仅是平台)来调整产品战略、运营节奏和工程实践,你才能为在 AI 时代实现可持续交付创造条件。
AI 时代,我们是否应该重温 XP?
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需要一个能将我们牢牢固定在“以人为本”的实践上的框架,尤其是在工具日益强大的今天。XP 恰好同时提供了纪律和同理心。它以团队为核心,将“共享的理解”置于“原始的速度”之上。它提出了那个最重要的问题:我们正在构建的东西,是正确的吗?
在这个代码生成越来越快、约束越来越少的时代,XP 是一套罕见的方法论,它提醒我们:软件关乎的是人,而不仅仅是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