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永磁同步电机 FOC 控制中 d、q 轴杂谈与角度偏移影响

一、基本公式概念

1.1 Clark 和 Park 变换公式

1.1.1 Clark 变换公式

Clark 变化就是把三项电压矢量 (a、b、c) 的 120° 的电流分量,转化为两轴 (α、β)  90° 的电流分量。

这种变换的物理意义是:​用两个正交分布的虚拟线圈(α 轴和 β 轴)模拟三相电机中 120° 分布的三个实际线圈的磁场效果。数学上,这种等效性保证了磁场合成的效果一致。

A、B、C 转化为 α、β
电机正常旋转的三项电流
电机正常旋转的 α、β 轴电流

1.1.2 Park 变换

Clark 变化得到的 α、β 包括当前转子角度信息 θ。Park 变换后将 α、β 中的角度信息剔除即可得到 q、d 轴的值。

  • d 轴 :(direct-axis) 与转子磁场方向重合,即沿转子磁极的中心线方向 (从 S 极指向 N 极) 。在永磁同步电机中,d 轴通常用于控制磁场的励磁分量。
  • q 轴:垂直于转子磁场方向,即位于相邻磁极的垂直平分线上。其名称来源于 “quadrature” (正交),表示与 d 轴的电角度相差 90°。

简单来说,d 轴和转子 N 极磁铁方向重合,代表磁通分量;而 q 轴正交于 d 轴,和磁通无关只控制力矩。

d、q 轴电流
箭头是 q 轴

1.2 id、iq 磁链公式

1.2.1 磁链

磁链(Magnetic Flux Linkage)表示穿过导电线圈的总磁通量,在电路中,磁链与电流(I)通过电感(L)关联:

\psi =L\cdot I

  • L = 电感值
  • I = 电流值

1.2.2 三项磁链方程

 

  • \psi _{a}\psi _{b}\psi _{c} = 转子永磁体磁链常数
  • L_{aa}L_{bb}L_{aa} = 各自绕组的自感
  • M_{ab}M_{ac}M_{bc} = 相间互感,对称系统中 M_{bc} = M_{ba}
  • i_{a}i_{b}i_{c} = 三项定子电流
  • \psi _{f} = 永磁体磁链幅值 (常数)
  • \theta _{e} = 转子 d 轴与 A 相绕组的电角度

对于 B、C 相的反电动势和角度的关系正好是相差 120°,所以上述公式需要减去和加上 \frac{2\pi }{3}

1.2.3 d、q 轴下的磁链方程

三项磁链方程太过于复杂,我们不考虑自感和互感等因素,并且将这个公式转化为 d、q 轴下的方程。因为 d、q 轴剔除了角度参数,所以 d、q 的下的磁链方程很简单。

\begin{cases} \psi_d = L_d i_d + \psi_f \\ \psi_q = L_q i_q \end{cases}

  • L_{dq} = d、q 轴电感
  • i_{dq} = d、q 轴电感
  •  \psi _{f} = 永磁体磁链幅值 (常数)

2.1 转矩方程

电机的转矩方程如下:

T_{e}=\frac{3}{2}p_{n}i_{q}[i_{d}(L_{d}-L_{q})+\psi _{f}]

  • L_{d} = d 轴电感
  • L_{q} = q 轴电感
  • \psi_{f} = 磁链常数
  • P_{n} = 极对数
  • T_{e} = 电机转矩

对于表贴式电机 (SPMSM),因为它的 d、q 轴电感几乎相等,所以转矩公式被简化成了这样:

T_e = \frac{3}{2} p_{n} \psi_f i_q

  • \psi_{f} = 磁链常数
  • P_{n} = 极对数
  • T_{e} = 电机转矩

二、为什么 id 代表磁链,而 iq 代表力矩

图 (a) 内嵌式电机,图 (b) 是表贴式永磁同步电机

永磁体磁导率相当于空气,而铁的导磁率约为 200~400 Ur 。对于表贴式电机来说 ,它的 d 轴方向和 q 轴方向用铁量一样多,所以 d 轴和 q 轴的电感相等。

为了简化这个 id 和 iq 分量的问题,下文仅使 d、q 轴电感相等的表贴式电机分析。

d 轴是与转子磁场对齐的轴(d轴和转子磁铁正极方向相同),它代表了电机中的磁链的主要方向。在电机中,尤其是同步电机(如永磁同步电机、异步电机等),磁链的大小和方向决定了电机的磁耦合程度。

q 轴与 d 轴垂直,它代表了与转矩产生相关的部分。在 d-q 轴坐标系中,q 轴电流与电机的转矩密切相关。转矩是由定子电流与转子磁场的相对运动产生的,q 轴电流与转矩的产生有直接关系。

那么,我们在讨论磁链公式时,q 轴同样拥有单独的磁链值,这是怎么回事呢?

 \begin{cases} \psi_d = L_d i_d + \psi_f \\ \psi_q = L_q i_q \end{cases}

  • L_{dq} = d、q 轴电感
  • i_{dq} = d、q 轴电感
  •  \psi _{f} = 永磁体磁链幅值 (常数)

对于 id、iq,他们相差 90°,所谓 q、d 轴磁链就是在这两个角度下对转子的磁力强度。如果我们将磁通完美的施加到 d 轴上,这样转子是不会旋转的。只有施加到 q 轴上才能像胡萝卜一样牵引转子旋转,这也是因为表贴式电机保持 id=0 的控制的原因。

而我们根据表贴式电机 (Ld≈Lq​) 力矩公式可得:

T_e = \frac{3}{2} p_{n} \psi_f i_q

  • \psi_{f} = 磁链常数
  • P_{n} = 极对数
  • T_{e} = 电机转矩

因此,转矩仅由交轴电流 iq​ 决定,与直轴电流 id​ 无关。

表贴式PMSM通常采用 id = 0 控制策略,以最大化单位电流下的转矩输出。

三、弱磁控制原理

3.1 弱磁概述

电机的转速上限,往往受直流母线电压限制。

在中低速时,电机产生的反电动势 (Back EMF) 还小,控制器能轻松加电流、加电压来驱动电机。但是当转速高了以后,电机定子绕组产生的反电动势会增大,接近甚至超过母线电压:

E=\omega \cdot \psi _{f}

  • E = 反电动势
  • \omega = 电机角速度
  • \psi _{f} = 转子永磁体的磁链

弱磁的核心思想就是人为减小电机的等效磁链 \psi,从而降低反电动势 E,让电机还能继续加速。

d 轴上注入一个负的 i_{d} 电流,这样在公式上就反应为:

\psi_d = L_d i_d+ \psi_f

  •  L_{d} = d、q 轴电感
  • i_{d} = d、q 轴电感
  •  \psi _{f} = 永磁体磁链幅值 (常数)

根据此公式当 i_{d}<0 时,\psi_d 变小,进而产生:

有效磁链减小 ⇒ 反电动势减小 ⇒ 需要的电压减小 ⇒ 电机还能继续提升转速。

3.2 弱磁的代价

根据电机力矩公式

T_e = \frac{3}{2} p_{n} \psi_f i_q

  •  \psi_{f} = 磁链常数
  • P_{n} = 极对数
  • T_{e} = 电机转矩

削弱了磁链常数后,磁链变小,转矩能力变小,为了维持转矩,就需要更大的 i_{q}

高速弱磁区,电机效率一般比低速恒功率区低。

如下图所示,如果我们的 i_{d} 弱磁后在 C 点,那么 i_{q} 只能在 A 点才能保持较大的效率。

弱磁控制就是通过在 d 轴注入负电流抵消部分磁链,降低反电动势,从而突破电压限制,让电机在额定转速以上还能继续高速运行,但转矩会下降。

四、控制角度偏移对 id、iq 的影响

请注意,FOC 控制中的角度指的是 d 轴的角度,q 轴角度要比 d 轴小 90°。

4.1 电流环开环情况

我们将 d、q 轴电流用 RTT 打印出来后就赋值成 0,这样对于 FOC 框架来说,d、q 轴就一直是 0,相当于是电流环在开环跑。

FOC 框架会将 d 轴 0 输出 (因为我们是 id = 0 目标控制,当前反馈被强制设为 0,所以自然就是 0 输出了),q 轴的 pi 调节因为反馈一直是 0,但是目标值却不是 0,所以 q 轴输出会最大。

Rttstru.data0 = t_Park_CurRegS.s32_Qs;
Rttstru.data1 = t_Park_CurRegS.s32_Ds;
SEGGER_RTT_Write(1, &Rttstru, 8);t_Park_CurRegS.s32_Qs = 0;
t_Park_CurRegS.s32_Ds = 0;

在在下图中:

rtt_channel1.data0q 轴电流 (红色)
rtt_channel1.data1d 轴电流 (绿色)
bus_cur母线电流 (单位 A)
speed.SpeedRpm转速 (单位Rpm)
theta_offset角度偏移 (可调节值)

4.1.1 不偏移角度情况

根据图片可观察到:

此时电机空转无负载。

我们可以观察到当前 q 轴电流略高于 d 轴;

母线电流 0.5A;

电机转速在 230 Rpm;

角度偏移为 0;

4.1.2 角度正向偏移情况

我们将角度从 0 偏移增至 5000 时,d 轴被自然削弱 (因为此时 q 轴产生了向 d 轴的偏差,d 和 q的偏差将小于 90°)。

根据 gif 图可知:

正向偏差角度越大, d 轴反馈越小;

母线电流从 0.5A 升到了 5A,

速度从 230 Rpm 升到了 500;

我们可以近似的看作当时电机通过偏移角度实现了弱磁。

4.1.3 角度反向偏移情况

我们将角度从 0 偏移增至 -3000 时,d 轴被自然增大 (因为此时 q 轴产生了向 d 轴的偏差,d 和 q的偏差将小于 90°)。

根据 gif 图可知:

反向偏差角度越大, d 轴反馈越大;

母线电流从 0.5A 升到了 3A;

速度从 230 Rpm 降低到了 200;

我们可以近似的看作当时电机通过偏移角度实现了增磁,这样可以增加电机的力矩。

4.2 电流环闭环情况

在下面的实例中加入了电流闭环,此时就是正常的电机控制流程了。

4.2.1 不偏移角度情况

按这个案例中我们比之前的调试加入了 d 轴和 q 轴的 PI 反馈、目标和输出。

此时电机空转无负载。

我们可以观察到当前 q 轴电流略高于 d 轴;

母线电流 0.5A;

电机转速在 230 Rpm;

角度偏移为 0;

d 轴目标为 0,反馈为负 -200 左右,输出为 50;

q 轴目标为 500 左右,反馈为 50左右,输出为 20000;

4.2.2 角度正向偏移情况

此时电机空转无负载。

我们可以观察到正向偏移越大,q 轴偏移越大,d 轴少量的缩小。

母线电流从 0.5A 升至 4A;

电机转速在 230 Rpm 后轻微上升;

角度偏移从 0 至 13000;

d 轴目标为 0,反馈为负 -200 左右至 -1000 左右,输出逐渐增大,直到 10000 最大值;

q 轴目标为 2000 左右,反馈为 1000 左右有减小趋势,输出开始最大 20000,后逐渐减小;

由以上观察可以得到结论,如果在电流闭环的情况下,输入角度与实际值有偏差会导致 d 轴产生偏差,但是我们仍以 id = 0 调节,这样 FOC 就会浪费多余的能量去纠正 d 轴,进而导致电机效率的降低。

我们根据这个实验仍可以看到,FOC 即使是在角度产生较大偏移的情况,q、d 轴的 PI 调节仍然将电机转速稳定到目标值,但是其代价电流升至 4A。

4.2.3 角度反向偏移情况

此时电机空转无负载。

我们可以观察到反向偏移越大,q 轴偏移越大,d 轴也是。

母线电流从 0.5A 升至 6A;

电机转速在 230 Rpm 后轻微下降;

角度偏移从 0 至 -12000;

d 轴目标为 0,反馈为负 -200 左右升至 2000 左右,输出逐渐减小,直到 -15000 最小值;

q 轴目标和反馈一起升高,输出最大 20000;

和角度正向偏移情况完全相反,比较有意思的地方是 d 轴输出到了我们人为设定最小值 -15000 之后,q、d 轴和母线电流急剧升高,说明 FOC框架的 PI 调节已经无法纠正这样的错误了。


文章转载自:

http://eR94P0Yr.rbqLw.cn
http://BkG1cywB.rbqLw.cn
http://CMuCDV71.rbqLw.cn
http://0O9x5WMq.rbqLw.cn
http://kq5y2kwq.rbqLw.cn
http://Cc83OL6q.rbqLw.cn
http://T4Nx6AbQ.rbqLw.cn
http://ZXVkkqTY.rbqLw.cn
http://ZaPcuuXB.rbqLw.cn
http://uBpPNOVn.rbqLw.cn
http://QFRiY1wp.rbqLw.cn
http://hcEBBx1K.rbqLw.cn
http://eno68I82.rbqLw.cn
http://ckJtjMvc.rbqLw.cn
http://eLXmtafZ.rbqLw.cn
http://OmcFfGyR.rbqLw.cn
http://A3YeFveC.rbqLw.cn
http://m0hYY3zX.rbqLw.cn
http://UXApkAgd.rbqLw.cn
http://RcOyncAG.rbqLw.cn
http://B6CCtPpm.rbqLw.cn
http://OlPQZ4o1.rbqLw.cn
http://Hht5YyYC.rbqLw.cn
http://eKvZrDCG.rbqLw.cn
http://mE0WWkia.rbqLw.cn
http://rmEtuCdD.rbqLw.cn
http://4o7IMzm4.rbqLw.cn
http://fUHAB9Ej.rbqLw.cn
http://zw2vIgI1.rbqLw.cn
http://5brybXo5.rbqLw.cn
http://www.dtcms.com/a/370404.html

相关文章:

  • 网络编程(5)Modbus
  • 蓓韵安禧DHA纯植物藻油纯净安全零添加守护母婴健康
  • SAP二次开发指南:个性化与稳定性的平衡技巧
  • MAZANOKE与cpolar:打造安全可控的照片云端管理系统
  • 【YOLOv11】2.安装Anaconda3
  • Modbus通信的大端和小端字节序
  • 音视频技术全景:从采集到低延迟播放的完整链路解析
  • Playwright携手MCP:AI智能体实现自主化UI回归测试
  • 【目录-多选】鸿蒙HarmonyOS开发者基础
  • Qt UDP通信学习
  • Linux知识回顾总结----文件系统
  • 【完整源码+数据集+部署教程】农作物病害检测系统源码和数据集:改进yolo11-HSFPN
  • 计算机网络:调制解调器
  • solidity函数篇2
  • 【AI论文】ELV-Halluc:长视频理解中语义聚合幻觉的基准测评
  • v0.29.2 敏感词性能优化之基本类型拆箱、装箱的进一步优化的尝试
  • 提示词工程(Prompt Engineering)的崛起——为什么“会写Prompt”成了新技能?
  • 前端入门——案例一:登录界面设计(html+css+js)
  • MySQL的组复制(MGR)高可用集群搭建
  • 前端开发学习路径
  • JVM调优总结
  • 大模型API设计:如何用OpenAI兼容接口封装自定义模型?
  • 四个关于云属性的四个卫星数据集的介绍
  • WIN10+ubuntu22.04.05双系统装机教程
  • MCAP :机器人数据容器的全面实践指南
  • Pandas基础(安装、导入Pandas、读取数据、查看数据)
  • 【第四章:大模型(LLM)】10.微调方法与实战-(7)项目实战1:Llama3使用LoRA微调中文增强大模型
  • 没有深度学习
  • Redis-主从复制-哨兵模式
  • PPTist,一个完全免费的 AI 生成 PPT 在线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