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表达:成果展示--创建第二大脑读书笔记
Hello,大家好 ,我是东哥说-MES
第七章 表达:成果展示
最宝贵的资源别乱用
◆ 对于脑力工作者来说,专注力可谓是最稀缺和宝贵的资源。
确实是精力是每个人有限的资源,我们如何配置精力是关键之处,尤其是在信息发达的时代,吸引你注意力有太多的方式了,专注力很容易就让一些事情吸引,现代社会最稀缺的就是专注力,如何有能够沉下心来做一些事情,是一些很难得的,我们必须倍加珍惜。
原文:创作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要求我们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只有做到聚精会神,才能更好地理解世事变幻、发现周遭资源以及发掘自身价值。在这样一个浮躁的世界里,自主且有章法地配置个人精力,是一项不可多得的竞争优势。因此我们必须像守卫宝藏一样,小心翼翼地呵护我们的专注力。
◆ 一天有24个小时,不过我们真正全神贯注的时间又有多少?许多时候我们都在忙忙碌碌,许多时间都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很难做到专心致志。专注力固然可以培养,但更容易受到种种干扰因素和不利环境的破坏。构建第二大脑的一大挑战便是如何通过个人知识系统的构建和应用,解放(而非消耗)更多的专注力。
◆ 创作过程的终极阶段—表达,是一门分享认知的艺术。表达的时机要趁早,而无须等待万事俱备;表达的频度要更高、内容要更细化—步步试错;表达的同时要善于倾听,利用他山之石不断充实自己的第二大脑,从而为下一轮的创作打下坚实基础。
“半熟素材”:化整为零的力量
◆ 上述所有概念都可理解为个人创作过程中拟制的“草稿”。这里存在着一个易被大多数人忽视的问题:仅仅将一项任务分解成若干零碎步骤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一个系统对零碎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否则你只不过是又为自己平添了一大堆需要操心的琐事而已。这里所说的系统即指我们的第二大脑。至于其中收录的所有零碎信息的集合,我愿称之为“半熟素材”,也即构建最终作品所必需的、个别的、具体的创作元素[插图]。例如小组会议的纪要、相关研究成果的列表、与小伙伴们开展的头脑风暴、用于市场分析的幻灯片、电话会议确定的行动项目等。任何一则笔记都有可能在某个更高级别的项目或目标中扮演“半熟素材”的角色。
◆ 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极其有限,因此是时候将我们呕心沥血的成果—报告、成品、计划、文字、图示、幻灯片等—转化为可供反复利用的知识资产,而无须每次另起炉灶。对于“半熟素材”的有效再利用能够大大节省我们的精力,以完成更加重要的任务或提出创意。对于个人来说,化整为零的理念可谓打开视野和提升格局的最佳途径。
以下列举了五种易于创建和再利用的“半熟素材”:
• 干货笔记:对书籍或文章进行通读和提炼后形成的精要梗概(可以利用上一章介绍的“渐进式归纳法”进行提炼);
• 落选素材:没有被历史项目采用,但可能在日后发挥作用的材料或设想;
• 过程性文件:历史项目中产生的文档、图片、日程、计划等;
• 最终成果:历史项目中交付的工作成果,可能会成为新项目中的一部分;
• 他山之石:可供借鉴和吸纳的,由你的团队成员、承包商、顾问乃至客户所创造的知识资产。
◆ 如果你正在阅读某篇教程文章,不妨将其中最有帮助的建议保存在你的笔记中,形成干货笔记以备日后所需;如果你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决定删除某个段落,不妨将其存为落选素材,以便后续创作时参考;如果你在开发产品的过程中制定了一套详细的标准,不妨将这种过程性文件保存为模板以备日后套用;如果你从事管理咨询工作,不妨在每次完成正式演示后,将相关的幻灯片作为最终成果留存下来,用于今后某些类似的演示;如果你是实验室研究者,在与同事合作期间,发现对方设计了非常严谨的试验规程,那么不妨对这种他山之石加以借鉴、完善,并为己所用(当然,前提是取得当事人的许可)。在借鉴和援引资料时,应始终标明出处,并不吝赞美之词。科学工作者不应隐匿资料来源,正确地标明资料出处,有助于他人对研究过程进行追溯和复盘。我们每个人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基于既有科研成果展开创新,这显然要比一砖一瓦地重建整个知识体系要明智得多
把碎片时间利用好太重要了,把一些想做的小事情不断地化整为零
原文:其次是工作时间更加灵活。我们不必再等待一整段的可用时间—不得不承认,这种整块整块的时间可是越来越稀有了—而是可以根据手头可用的碎片时间(即使再怎么微不足道),灵活处理不同的“半熟素材”。如此一来,宏伟的项目也好,远大的目标也好,都不会再令人望而生畏。因为我们可以不断地化整为零,直到各种明细任务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时间窗口相互契合。
◆ 2025/06/22发表想法
这就是最近人们常说的,先起飞再调整飞行姿态的道理吧,这也是我们好多博主在写作之前先把手稿发布到网上,得到反馈后在进行完善的道理
原文:再次是通过广纳良言可提高工作质量。相比长时间地埋头苦干、闭门造车,直到向老板和客户交货的最后时刻,才发现自己点错了技能包,现在我们可以从细微的创作元素开始,步步试错,广泛听取外部反馈,不断加以改进。你会发现,征求意见的环节开展得越早,可能获得的反馈就越具有建设性,从而确保工作质量不断提高。
◆ 从此,“从零开始”“白纸作画”等概念将会从你的创作字典里彻底消失—为什么不将新的创作建立在历史经验所积累的宝贵财富之上呢?而世人则将惊异于你是如何做到持续地输出高质量的作品的。对于你是如何抽出大量时间用于如此繁重而细致的思考一事,他们绝对会百思不得其解—而事实上,你并没有在工作方面投入额外的时间与精力,你所做的不过是在你的第二大脑中构建起了一个用于存储各种“半熟素材”的资源库,并持续不断地加以充实。如果你的确将这些智力成果视为宝贵的资产,那么就应当像对待其他资产一样予以妥善管理。
◆ 2025/07/20发表想法
这就是为什么要在平时多记录一些工作笔记、感悟、总结的原因吧,把日常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可以通过平时记录的半成品,当那一日需要输出成品文章时,把之前记录的内容梳理、整合一下就成为要输出的文章。
原文:透过“半熟素材”这块滤镜,你可以让自己对事物的把握精确到原子级别。只要拥有化整为零的思维,那么所有的工作对你来说,无非就是不失时机地开发各种“半熟素材”,而不必考虑可行性和实际用途。在这一理念的帮助下,我们对于创作活动的理解将由“集中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可怕任务”转变为“‘日拱一卒’的可持续进程”。
创作元素大集结:平滑输出的秘诀
◆ 无论是绘制草图、设计幻灯片、拍摄手机短视频,还是在社交媒体上发帖,都是一项能够输出有形副产品的微创作行为。请思考一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哪些不同类型的文档或其他内容:
• 从网络或社交媒体上保存的收藏夹或书签
• 记录个人思想的笔记或日记
• 书籍或文章中的重点段落
• 社交媒体上发布的消息、照片、视频
• 演示文稿中包含的图表等
• 论文或应用程序中的图表、思维导图,或其他可视化内容
• 会议、访谈、谈话、演示记录
• 对客户常见问题的回复
• 博客文章或白皮书等文字作品
• 议程、任务清单、模板、项目回顾等书面计划和流程
◆ 成功案例是创新思想的给养。一个优秀的模板能够将我们的思路引入正确的航向,以免随波逐流。无论你的创作标的是什么,总可以找到大量的实践经验和优质的成功案例。
◆ 假以时日,随着你对创作元素进行挖掘和组合的能力愈发熟稔,你的职业道路、事业发展乃至生活质量都将变得日新月异。不过从短期来看,这种效应并不明显。针对个体需求来说,我们当然可以临阵磨枪,现炒现卖。不过这种做法的背后潜藏着一些不易察觉但却日益积累的无形成本,例如因对可用资源和既有成果缺乏了解而导致的精力浪费;将持续创作的巨大压力完全丢给不靠谱的生物大脑后,在睡眠、心态和家庭等方面付出的牺牲等。
如何对既有成果进行翻新和再利用
到了信息的“表达”阶段,我们需要锻炼自己快速调取所需信息的能力。此时,一个给力的第二大脑将会令你信心倍增。
◆ 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为“半熟素材”的储备与未来的项目应用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你随手拍摄的街头海报,也许会成为你设计商标时的灵感之源;你在地铁上偶然听到的一首歌曲,也许会成为你的孩子在校园演出时的优美配乐;你在书中读到的某句煽情表达,也许会成为贵公司开展卫生宣传活动的核心口号。这些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隔空连线,是创新思想在不同领域之间的即兴跨越,难以预测和筹谋。只有当诸多天马行空的创意融合在一起时,才能催生出这种机缘巧合。
检索方法1:搜索
◆ 搜索应当成为你检索工具箱中的首选利器。当你对目标信息或多或少有所了解,当你没有将笔记保存在默认文件夹内,或是当你需要查找文本时,搜索工具均可大显身手。不过和每种工具一样,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你对目标信息知之甚少,或是没有默认文件夹可供查找,抑或打算查找图形图像,就需要请出“浏览”工具了。
检索方法2:浏览
◆ 如果你采用了第五章介绍的PARA系统管理笔记,那么你大概已经建立起了“项目”“领域”“资源”和“存档”等一系列专用文件夹。其中,每一个文件夹都是为你生活中的某一特定领域量身定制的专属环境。每一个文件夹都涉猎广泛,从简短的电话记录,到重生于历史项目的“半熟素材”,无所不有。每当行动的号角吹响时,你便可以从容定位至适宜的工作区,迅速获取与当前任务相关的所有资料。
检索方法3:标签
◆ 标签是附着在笔记本体之上的特定标识,与笔记存放位置无关。一旦将笔记打上标签,便可通过搜索功能,将标有同样标签的所有笔记一网打尽。文件夹的一个缺点是容易造成各类想法之间的割裂,不利于不同智慧的相互碰撞。而标签则克服了这一缺陷,它可以打破刻板单一的分类,为你的第二大脑注入丰富的关联性,进而鼓励跨学科的课题研究和工作模式。
◆ 我并不推荐将“标签”作为信息管理系统的首选,因为给笔记做标签的过程是极耗精力的。相比之下,搜索关键词或浏览文件夹的检索方式要简单得多。不过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当你需要干净利索地实现大量笔记的自动收集、关联和合成[插图],且通过搜索和浏览的方式又难以奏效时,别忘了你还有“标签”这一撒手锏随时待命。
检索方法4:随缘
◆ 第四种检索方法是最为神秘,往往也是最为强大的。除了搜索、浏览和标签之外,还存在着一个人类思维难以计划或预测的、充满无限可能的神秘境界。总有一些时刻,我们的脑海中灵光乍现,一连串的奇思妙想如平地惊雷一般喷薄而出,令我们如获天启。这就是创新思想的高光时刻。
◆ 第二,我们可以通过视觉方式促进机缘巧合,这也是我强烈建议笔记的保存尽量要图文并茂的原因(这是诸如文字处理工具等其他软件难以实现的)。人类的大脑与生俱来便对视觉情有独钟,比如我们对颜色和形状的感知,相比文本来说更为迅速,也更易达成。某些数字笔记应用具有“仅显示图像资料”的功能,这就大大促进了大脑中更为直观和视觉化的部分参与信息交互。
信息表达的三个阶段:我们应当如何展示工作成果?
识记:对于目标信息的按需调取
事实上,并非只有在从事发明创造或撰写鸿篇巨作时,才需要从第二大脑中攫取价值。只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收集生动素材,那么你便会拥有更多机会与他人相互分享、相互促进。
联结:小笔记能讲大故事
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通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如在大量的会议后需要做会议总结、在日常的调研会议后还需要做会议纪要等等,这些类似的工作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来完成,当有时作者说的方法后,就很轻松的解决了日常的一些问题
原文:帕特里克的这一领悟彻底改变了他的创作方式。他开始使用智能手机上的录音转文字软件,将他与逝者家属的对话一一记录下来。如此一来,他既能全情投入访谈,又不必担心有所疏漏。他将所有谈话记录、讣告、照片以及其他相关文档全部保存在悼念仪式的项目文件夹中以便集中处理。从此,他也不必再花费5~7个钟头将采访内容全部提取出来,而只须在每次访问结束后,花一刻钟左右的时间,筛选出最为打动人心的部分。
用户很精炼,我相信这也是我们一直追求写作或总结的真谛吧,就是为了在最短时间内,把素材按照一种合理的逻辑规整到一起。我有价值的内容输出给大众
原文:用帕特里克的话来说:“只把最精华的素材喂给大脑,这对我来说是一种自由;专注地倾听逝者家属回忆往事而不必心有旁骛,是一种自由;将所有信息毫无遗漏地收集起来,是一种自由;而只须将所有素材归整到一起,任务便已完成了80%,这更加是一种自由。”[插图]
创新:毫无压力地完成目标
丽贝卡是佛罗里达州一所大学的教育心理学教授,她利用数字笔记制订教学计划和创建演示文稿。在尚未接触第二大脑之前,丽贝卡总是需要大量的整块时间为她的各种讲演整理思路。不过作为一名事务繁忙的专业人士以及母亲,想要拥有大段大段的整块时间对她来说越来越不现实。幸运的是,数字笔记帮助她打开了局面。无论是在某个项目的筹备期,还是在获得某种启发的瞬间,丽贝卡都会用三言两语概括出相关的思考,形成一条短小精悍的笔记,添加在她的笔记库里。于是,当她开始正式构思讲演提纲时,便会发现所有的“半熟素材”—绝妙的比喻、严谨的事实、精彩的故事、丰富的图表等—全都触手可及。而她只须将这些有用的笔记和“半熟素材”串联起来,便可大功告成。用丽贝卡的话来说,“我现在可以自如掌控轻重缓急—我可以优先处理工作、家庭以及个人感情中的要紧事,等等—然后只须关注此时此刻手头正在处理的事项即可”。
无合作,不创新
一提起创新,很多人的脑海中便会浮现出一位孤独的艺术家孑然一身伏案泼墨的画面。我们在潜意识里认为,创新就是要不受任何外界干扰,一门心思燃烧自己,才能铸就杰作。不过根据我的经验,这根本不是创新的正确打开方式。无论你使用何种媒介进行创作,都难免与他人进行合作。如果你是一名音乐人,那就需要音响工程师协助混音;如果你是一位演员,那就需要一位对你充满信心的导演。即使对于写作这种看似最为独立的创作行为来说,实际上也充满了丰富的社交元素。一部著作的诞生,是作者和编辑共同挥洒才情的成果。利用“半熟素材”重构我们的工作,并不意味着在更小的施展空间内重复同样的流程—这显然无法释放你真正的潜力。这种做法的背后逻辑其实在于,以更小的切口鼓励更多的共享和协作。
万变不离混搭
◆ 混搭绝不等于全盘照抄他人的劳动成果,而是充分借鉴其中的闪光部分。例如,网页横幅的形状、幻灯片的布局、歌曲的风格等—所有这些都是你可以放入素材搅拌机中的丰富配料,有待你一键混合为自己专属的佳肴。当然,不要忘了标明所有资料的出处(即使在没有强制要求的情况下)。将荣誉给予有功之人,非但不会淡化你所做的贡献,反而会更加彰显它。鉴于此,你的第二大脑也应明确记录下所有资源的出处,以便有效标记,并在最终的成果中加以引用。
◆ 当你所拥有的知识资产渐渐展露潜力时,你便可以抽出些时间对其进一步开发,并注意尽量避免短视行为。在开发资产的过程中,请不要单打独斗,而应集思广益、充分向外借力。这种变化所能带来的工作效率提升,远非那些所谓的“生产力提升技巧”所能企及。即使你现在并未从事写书、设计演示文稿,或是开发架构等工作,也不见得永远和创作绝缘。事实上,你创建的每一个小小的数字制品—电子邮件、会议笔记、项目计划、模板和案例—都代表着整个工作体系的进化方向。它们有如智能有机体内的无数神经元,尽情拥抱各种未知体验,并从中汲取成长进化的动力,不断向着更高阶的智慧形态迈进。
课后思考:真理不外乎创造
最后这一小节写的太到位了,不由得把这小节全部记录下来,后续再慢慢的理解消化
原文:有道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不付诸实践,那么再伟大的想法也不过只是个想法而已。人的思想如同白云苍狗,变幻无常,如果想要将某种思想发扬光大,那么就必须学会与之共舞。你需要真正甩开膀子,学以致用,通过具体的创作活动强化认知—不要因追求周密而坐失良机,不要因遇到难题而裹足不前,也不要因前路迷茫而首鼠两端。从你开始试着表达自己的思想,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的那一刻起,你的生活便发生了真正的改变。
你会改进阅读习惯,更加关注与自己正在构建的观点密切相关的信息;你会提出犀利的问题,并不满足于任何含混不清的解释或逻辑漏洞;你会利用各种场合展示自己的作品,因为所有的反馈都将极大地促进你的思考;你会更加慎重地对待职业规划和业务发展,以更加长远的目光,跳出眼前得失,思考终极潜能。
这小结中作者已经把如何做的具体路径、方法全都给到我们,其实关键还是实践、做起来、分享出去,我们现在最大问题不是找不到学习资源没有成长,反而是学习的太多了而输出、分享的太少了,在静下来时想想,感觉我们学过很多知识,写作、汇报、表达时可就是觉得没有可以讲的内容,为什么呢??
原文: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职业艺术家、网络意见领袖或是商业大亨。然而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同样可以牢牢掌控自己的作品、自己的思想以及在某些领域做出贡献的潜力。我们的作品不必有多么惊世骇俗、妇孺皆知,即使只是亲戚朋友之间的笑谈、同事团队之间的研讨、邻里同学之间的分享。重要的是,你终于有了自己坚持的观点,以及坚决捍卫自己观点的态度。只有对自己的想法足够重视,才能充分获得分享的收益。我们都应相信,即使最微不足道的想法,也有可能改变人们的生活。如果你对此不以为然,那么请试着从你可以想到的一个最不起眼的项目开始,通过你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肉眼可见的改观。如果你收集了大量有关健康饮食的笔记,那么不妨亲自尝试创建一套经典食谱;如果你下载了许多有关项目管理技巧的笔记,那么不妨将这些内容整理成演示文稿与同事们分享;如果你的札记本中充满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度的思考感悟,那么不妨通过博客文章或优兔视频为那些与你经历相仿的人士提供帮助。所有这些自我表达的具体实践,都可以让你的创造力驶入不断加速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