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感知认知诊断模型:原理与实施步骤
时间感知认知诊断模型:原理与实施步骤
🎯 核心原理概述
时间感知认知诊断模型基于一个核心洞察:学生的思考时间不仅仅是效率指标,更是认知过程的直接反映。通过分析ASSISTments数据发现的响应时间分布特征(平均47.48秒,中位数19.45秒的显著差异),我们提出将时间维度作为认知诊断的核心要素,构建多层次、个性化的智能诊断系统。
📚 理论基础
1. 认知心理学理论支撑
双过程理论
- 系统1(快速直觉):自动化、快速、低认知负荷的思维过程
- 系统2(缓慢分析):需要意识控制、缓慢、高认知负荷的思维过程
- 时间映射:不同响应时间反映不同认知系统的参与程度
认知负荷理论
- 内在负荷:学习材料本身的复杂性所产生的认知负荷
- 外在负荷:学习材料呈现方式所产生的额外认知负荷
- 关联负荷:用于处理、构建和自动化图式的认知负荷
- 时间体现:不同类型的认知负荷在响应时间上的差异化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