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享】土地利用shp数据分享-内蒙古
今天要说明数据就是土地利用shp数据分享-内蒙古。
数据介绍
▼ 土地利用数据-内蒙古局部
▼ 土地利用数据-内蒙古局部
▼ 公路铁路道路河流水系局部
▼ 公路铁路道路河流水系局部
今日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内蒙古土地利用 shp 数据,不仅涵盖了全面的土地利用基础信息,更附带 2025 年最新的铁路、道路、公路及水系数据,为区域规划、资源研究、生态保护等领域提供了精准且及时的空间数据支撑。
一、数据概况
本次分享的数据以 shp 格式为核心,包含多类关键空间信息: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精确呈现耕地、林地、牧草地、建设用地等各类用地的空间分布)、公路与道路枢纽数据(覆盖各级公路网络及重要交通节点)、车站与机场空间信息(标注区域内主要交通枢纽的地理位置)、行政边界数据(清晰界定各级行政区域范围)、铁路网络数据(完整呈现区域内铁路干线及支线分布)、水系与湖泊水面数据(精准刻画河流走向、湖泊分布及水域范围)。各类数据的空间关联性强,可通过叠加分析直观展现土地利用与交通、水系等要素的相互关系,具体细节可参考配套的局部示意图。
二、内蒙古土地资源基本情况
(一)面积与区位优势
内蒙古自治区总面积达 118.3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 12.3%,在省级行政区中位列第三,仅次于新疆和西藏。如此广袤的地域跨度,使其跨越了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地理区域,成为连接我国东北与西北的重要枢纽,独特的区位条件为土地资源的多元利用奠定了基础。
(二)地形地貌特征
内蒙古地势以高平原为总体特征,各类地形占比差异显著:高原面积占比 51.20%,山地约占 20.80%,丘陵占 18.25%,平原占 8.5%,河流湖泊水面占 1.25%。
从地形分区来看,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三大山脉自东北向西南呈弧形延伸,构成了内蒙古地形的 “骨架”:北部为高平原区,地势开阔坦荡,是典型的温带草原与荒漠过渡带;中部为山地丘陵地带,地形起伏较大,兼具森林、草原与农耕景观;岭东为丘陵平原区,水热条件相对优越,是重要的农业与林业交错区;山南的河套 — 土默川平原及黄河以南的鄂尔多斯高原则形成了独特的 “平原 — 高原” 组合,前者是内蒙古的 “粮仓”,后者则以草原与沙地景观为主。
三、土地利用类型及分布
(一)农用地:支撑区域农业与生态的核心载体
耕地:内蒙古耕地保有量达 1.72 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 8.97%,规模仅次于黑龙江省,居全国第二位。这些耕地主要集中在嫩江右岸平原、西辽河平原、河套 — 土默川平原等区域 —— 这些地带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且有嫩江、西辽河、黄河等水系提供灌溉水源,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大豆等粮食作物,以及向日葵、甜菜等经济作物。
牧草地:牧草地是内蒙古土地利用的 “主力军”,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 57.03%,这一比例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多,使其成为我国五大牧区之首。从分布来看,大兴安岭与阴山山地西部的广阔区域是牧草地的核心区,其中呼伦贝尔草原以水草丰美著称,是世界著名的天然牧场;锡林郭勒草原则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草原之一,成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林地:大兴安岭与阴山山地构成了内蒙古的 “绿色屏障”,是主要的林业用地区。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最大的原始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高,以落叶松、樟子松等针叶林为主;阴山山地则以落叶阔叶林与灌木林为主,兼具生态防护与木材生产功能,使内蒙古成为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
(二)建设用地:城镇化与工业化的空间载体
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各城市、县城及重点城镇周边,涵盖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交通用地等类型。近年来,随着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等中心城市的扩张,以及新兴工业园区的建设,建设用地需求持续增长。但通过科学规划与集约利用,有效避免了无序扩张 —— 例如,呼和浩特新区通过紧凑布局、混合用地等模式,在有限空间内实现了产业与人口的高效集聚。
(三)未利用地:潜力与挑战并存的资源
内蒙古未利用地中,可开发利用类达 235.16 万公顷,占未利用地总面积的 12.61%,主要包括荒草地、盐碱地、沙地等,广泛分布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这些土地虽面临生态脆弱的挑战,但也蕴含着巨大潜力 —— 例如,部分荒草地通过改良可转化为牧草地,沙地在生态修复后可发展光伏产业与生态旅游,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空间。
四、土地利用特点
(一)带状分布与农牧林交错特征显著
大兴安岭 — 阴山山地是内蒙古农林牧业的天然 “分界线”:山脉沿线及以北区域以林业与牧业为主,形成了 “林 — 牧” 过渡带;南侧则为农牧林交错区,农业、牧业、林业用地相互穿插,如赤峰市部分区域既有耕地种植作物,又有草地放牧,还有林地防护,这种交错格局既体现了自然条件的复杂性,也反映了人类利用土地的适应性。
(二)土地生态环境脆弱性突出
内蒙古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气候干旱少雨,年降水量自东向西递减,且风力强劲,导致土地沙漠化、荒漠化、土壤盐渍化、草场退化、水土流失等问题较为严重。尽管近年来通过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措施,生态状况实现 “整体遏制、局部好转”,但受自然条件与人为活动影响,土地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从根本上扭转,生态保护仍需长期坚持。
(三)土地资源总量与人均优势明显
作为全国第三大省区,内蒙古土地面积占全国 12.3%,人均土地占有量达全国平均水平的 6 倍以上。这种 “总量大、人均高” 的特点,使内蒙古在土地开发利用上具备先天优势 —— 无论是发展规模化农业、畜牧业,还是布局大型能源、工业项目,都有充足的空间储备,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支撑。
五、土地利用政策与措施
(一)节约集约用地: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自 2022 年起,内蒙古推出 “1+1+N” 政策体系(“1” 个总体方案明确目标方向,“1” 项核心政策强化制度保障,“N” 项配套措施细化落实路径),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激活土地资源:参与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交易,将农村闲置建设用地复垦后产生的节余指标在全国范围内流转,既盘活了存量土地,又为乡村振兴筹集资金;推进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 “大起底”,截至 2024 年底,已消化批而未供土地超 10 万亩,盘活闲置土地 3 万余亩;实施新增工业用地 “标准地” 改革,明确土地规划、能耗、环保等标准,企业拿地后即可快速开工,平均缩短审批时间 60% 以上;建设 “土地超市” 平台,汇聚各类闲置土地信息,实现供需精准对接,2023 年平台成交土地面积达 5 万亩,促进了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
(二)耕地保护:筑牢粮食安全底线
内蒙古始终将耕地保护作为重中之重,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 “党政同责”:印发《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构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 “三位一体” 保护体系;强化耕地用途管制,严格管控耕地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确需转用的必须落实占补平衡;加大执法监督力度,通过卫星遥感监测、实地巡查等方式,严厉打击违法占用、破坏耕地行为,2023 年共查处耕地违法案件 120 余起,有效遏制了耕地 “非农化”、防止了 “非粮化”,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了内蒙古力量。
六、数据获取与使用说明
本次分享的内蒙古土地利用 shp 数据(含 2025 年最新铁路、道路、公路、水系数据),可广泛应用于土地资源调查、区域规划编制、生态环境保护、交通网络分析等场景。数据使用者需结合具体需求,自行评估数据适用性,合理开展研究与应用工作。
注:本文中的数据和指标仅为示例,实际数据请参考最新发布的土地利用shp数据分享-内蒙古
数据说明
1、数据来源网络收集
2、本资源仅用作为学习用途,不能用于商业通途
3、土地利用shp数据分享-内蒙古。请自行斟酌使用。
数据获取方式
点击关注后台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