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分布式事务相关02

AT模式:是 Seata 默认的模式,基于支持本地 ACID 事务的关系型数据库。在 AT 模式下,Seata 会自动生成回滚日志,在业务 SQL 执行前后分别记录数据的快照。当全局事务需要回滚时,根据回滚日志将数据恢复到事务开始前的状态。——这里是不是就是2PC模式

你这个联想非常敏锐!Seata 的 AT 模式确实是基于 2PC 思想实现的,但和传统数据库 XA/2PC 有一些关键差别。我详细给你梳理一下:


🔍Seata AT 模式和 2PC 的对应关系

对比点Seata AT 模式传统 2PC (XA)
思想本质是 2PC:先本地执行并记录快照,再根据全局事务状态决定提交或回滚经典 2PC:Prepare 阶段锁资源,Commit 阶段统一提交
阶段划分阶段1:业务SQL执行 + 记录undo log(自动)
阶段2:协调器下发commit/rollback
阶段1:Prepare事务,写redo/undo log,锁资源
阶段2:协调器下发commit/rollback
锁机制基于全局锁(Seata Server管理),锁粒度细XA锁资源,数据库层面加锁,粒度粗
性能单数据库事务直接提交(阶段1就提交了本地事务),只记录undo log,不阻塞连接XA Prepare 会阻塞资源,性能低
实现复杂度Seata客户端自动生成undo log、回滚SQL,业务透明XA需要数据库原生支持,侵入性低但性能差
一致性强一致(最终体现类似2PC效果)强一致

🔑区别的本质:

  • 传统 2PC (XA):数据库级的两阶段提交,需要数据库支持 XA 协议,性能差,因为事务锁和资源会长时间持有。

  • Seata AT:在第一阶段就直接提交本地事务,但额外记录了 undo log

    • 如果全局事务要回滚,Seata 会根据 undo log 生成反向 SQL 来恢复数据,相当于“逻辑回滚”。
    • 所以减少了资源锁的持有时间,性能远高于 XA。

🔍用一句话总结:

Seata AT 模式是基于 2PC 思想的优化实现,第一阶段就提交本地事务,只保留回滚日志;第二阶段协调器决定提交或回滚,回滚时用 undo log 恢复状态。


所以你的理解对一半:
本质思想确实是 2PC
❌ 但不是传统数据库级 2PC(XA),是 Seata 用代理和 undo log 实现的“业务无侵入 2PC”。

那这样怎么有点像TCC,也就是业务层面上进行一致性管理?在TCC中的try阶段,也是直接进行数据库操作了。 同时,我还在思考这个问题,如果在2PC阶段的Commit阶段,如果协调者崩溃了,其他节点会不会因为收不到消息,超时导致回滚,那么有些以及发送了的,却又提交了,那这也不能保证强一致性呀

好问题,抓住了几个分布式事务的核心博弈:“谁来保证一致性(安全)”“谁来保证可用/不阻塞(活性)”。我把你的两部分疑问分开、尽量直观地回答——先说 Seata AT vs TCC 的相似/差别,再讨论 2PC 在协调者崩溃/超时场景下能不能保证强一致性,以及现实如何缓解。


一、Seata AT 与 TCC —— 都在“业务层”但本质不同

表层相似点:

  • 两者都会涉及数据库写操作(Try 写冻结 / AT 写 undo log 并提交本地事务),都是“在应用面上管理分布式一致性”的方案,不同于纯数据库内部的 XA。

关键差别(用一句话概括):

  • TCC:显式三段式,由开发者实现 Try冻结/预留)、Confirm(真正生效)、Cancel(释放/补偿)。Try 通常会写 DB(冻结字段),事务在 Try 后并未完成最终业务,Confirm/Cancel 由业务逻辑承担;一致性靠业务幂等 + 补偿实现。
  • Seata AT:对业务方透明,拦截并记录 undo log(前镜像、回滚语句)本地 SQL 在 Try/业务阶段就执行并提交(利用本地 DB 的 ACID),但同时记录 undo 信息;当全局回滚时,用 undo log 执行“逻辑回滚”。换言之,AT 用 本地事务 + undo 回滚 达到全局回滚效果,不需要开发者写 Confirm/Cancel。

几点补充:

  • TCC 更“显性、可控”,适合资源冻结场景;实现复杂、开发量大。
  • AT 更“透明、自动”,对现有单库应用改造成本低,但依赖 undo log 的正确性和 DB 的特性(比如主键、外键、SQL 可逆性等),也存在边界条件(复杂 SQL、触发器等可能难以自动回滚)。

二、2PC 在协调者崩溃时能否保证强一致性?(核心结论先说)

  • 理论上,在规范的 2PC 协议下,只要参与者和协调者最终都能恢复(不考虑网络分区导致永久分离),一致性(atomicity)是可以保证的——这是基于参与者在 Prepare 阶段都写好日志(redo/undo)并等待协调者的最终决定,日志可以用于恢复。
  • 但现实中,在协调者宕机或网络分区且无法快速恢复的情形下,2PC 会产生阻塞(participants 等待);如果某些参与者因为超时或实现不严格而自行回滚,就可能造成不一致(这属于实现上的违规或不完整恢复策略),所以在不做额外措施下,2PC 可能在现实故障模型下难以保证“同时可用又绝对安全”。

下面用具体场景和 ASCII 时序说明:


场景举例(Coordinator 在 Commit 过程崩溃)

参与者:P1, P2, P3。协调者 C。

1) C -> P1,P2,P3 : PREPARE
2) P1,P2,P3 : reply YES (都写了 prepare log/redo 并锁资源)
3) C -> P1,P2 : COMMIT    <-- C 先发送给 P1、P2
4) P1,P2 : commit 本地事务(release lock)
5) C 在发送给 P3 前崩溃
  • 结果 A:如果 C 恢复并继续把 COMMIT 发送给 P3,则最终一致(所有人都 commit)。

  • 结果 B(危险情况):如果 C 永久丢失(或长时间不可用),P3 仍处于 prepared 状态在等待指令:

    • 如果 P3 严格遵守协议并不超时回滚,它会一直等待,直到 C 恢复或管理员介入(阻塞但不不一致)。
    • 如果 P3 实现中设置了超时并在超时后自行回滚,而 P1/P2 已经 commit,则系统出现不一致(部分提交、部分回滚)——这是实现/策略导致的结果,不是协议想要的正常行为。

所以重点:

  • 2PC 的安全性(不出现部分提交)依赖于参与者严格不在未收到最终决定前单方面回滚,并依赖协调者/参与者能最终恢复并广播/接收最终决定。
  • 现实分布式场景(网络分区、节点永久丢失)会让“最终会恢复并统一决定”这个假设变得脆弱,因此 2PC 在可用性/阻塞性上有天然弱点。

三、实践中如何缓解 / 为什么还有替代方案

现实系统常用的几种策略:

  1. 协调者高可用(复制/持久化)

    • 把协调者做成主备或通过 consensus(Paxos/Raft)复制决策,避免单点失效。这样即便某个 coordinator 宕机,其他副本继续完成协调,减少阻塞窗口。
  2. 参与者不允许单方面超时回滚

    • 严格实现:prepared 状态需长期保留,直到收到 commit/rollback 或管理员干预。这样保证一致性但可能导致长时间资源占用(阻塞)。
  3. 采用三阶段提交(3PC)尝试降低阻塞概率

    • 引入额外阶段和超时状态,允许参与者在某些安全状态下自主决定,但仍不能在任意网络分区下保证绝对安全。
  4. 用强一致的复制存储替代分布式事务

    • 使用 Raft/Paxos 的分布式数据库(把分布式事务转成单一强一致存储),消除跨节点两阶段提交的需要(常见于现代银行核心系统)。
  5. 采用最终一致性方案(TCC、Saga、消息事务等)

    • 在可以容忍短暂不一致的业务场景,改用异步补偿模式以提高可用性和吞吐。

四、回到你的疑问:2PC“实际上”是不是不能保证强一致?

  • 理论上,在规范的故障模型(节点可恢复、没有永久分区、参与者不擅自回滚)下,2PC 能保证原子性(强一致)。

  • 实践上,在面临网络分区、协调者单点崩溃或不当实现(参与者超时自回滚)时,会出现阻塞或甚至不一致风险。因此工程上通常会:

    • 给协调者做 HA(或用 consensus);或
    • 在业务层面放宽一致性要求,使用 TCC/Saga;或
    • 把一致性留给强一致 DB(Raft/RDB-Cluster)来处理。

五、回答要点(总结)

  1. Seata AT 与 TCC 都会触库,但不同:

    • TCC:Try 是业务显式冻结,Confirm/Cancel 由开发实现;
    • AT:通过拦截 SQL 生成 undo log,业务透明,本地事务直接提交,回滚时用 undo 恢复。
  2. 2PC 能提供强一致性,但有前提假设:

    • 需要参与者不擅自回滚、协调者/参与者可最终恢复;否则会有阻塞或一致性风险。现实中通过协调者高可用、参与者策略、或改用其他协议来缓解。
  3. 工程取舍就是在“一致性(安全)”与“可用/性能(活性)”之间权衡:银行核心常选择强一致(2PC/consensus-backed DB),高并发外围业务常用 TCC/Saga/MQ 方案。

http://www.dtcms.com/a/362267.html

相关文章:

  • 国内服务器如何安装docker或者是1panel
  • 关闭页面强制清除所有循环定时器
  • Linux 进程间通信(IPC)
  • Android14 init.rc各个阶段的主要操作
  • authentication port-control auto 和 dot1x port-control auto
  • Shell 编程:正则表达式与文本处理器
  • 软考-操作系统-错题收集(1)进程P的页面变换
  • 分布式一致性算法相关
  • 【Audio】切换至静音或振动模式时媒体音自动置 0
  • 基于SpringBoot+MYSQL开发的师生成果管理系统
  • 解锁Git仓库瘦身秘籍,git-sizer真香警告
  • Next.js渲染模式:SSR、SSG与ISR揭秘
  • Python实现点云渲染可视化杂记(直接、彩虹渐变、柱状、饼状和T-SNE赋色)
  • The Algorithmic Foundations of Differential Privacy - 2
  • 8Lane V-by-One HS LVDS FMC Card
  • 【开题答辩全过程】以 智慧药店管理系统的实现与设计为例,包含答辩的问题和答案
  • 基于单片机智能空调/温度控制系统
  • GaussDB 集群故障cm_ctl: can‘t connect to cm_server
  • API安全厂商F5首发后量子加密方案,为企业后量子时代加固防线
  • Java中方法的参数传递
  • TFT屏幕:STM32硬件SPI+DMA+队列自动传输
  • 【无标题】训练、推理适用的数据类型
  • C++ 学习与 CLion 使用:(五)数据类型,包括整型、实型、字符型、转义字符、字符串、布尔型
  • 椭圆曲线的数学基础
  • 【算法专题训练】17、双向链表
  • openEuler2403部署Redis8集群
  • AI推理方法演进:Chain-of-Thought、Tree-of-Thought与Graph-of-Thought技术对比分析
  • Spring 控制器参数注解
  • LangGraph 边(Edge)机制完全指南
  • Java 不支持在非静态内部类中声明静态 Static declarations in inner classes are not supported异常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