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享】安徽省四份土地利用矢量shp数据
而今天要说明数据就是安徽省四份土地利用矢量shp数据。
数据介绍
▲ 水面
▲ 1km土地利用数据(2020年)
▲ 土地利用数据(2025年)
▲土地利用数据(2018年)
▲ 30m土地利用数据(2023年)
▲ 公路铁路道路河流水系
今日,我们整理并分享安徽省多套土地利用矢量 shp 数据,其中特别包含 2025 年最新铁路、道路、公路及水系数据,为相关领域研究与实践提供全面空间数据支持。以下为数据展示、详细概况及应用说明:
一、数据概况
本次分享的数据资源涵盖四大核心类别,具体内容及格式如下:
- 土地利用基础数据
:包含 4 套矢量 shp 格式的土地利用数据,覆盖 30m、1km 等不同空间分辨率,满足宏观分析与微观研究的多样化需求。其中,1km 和 30m 分辨率数据额外提供 shp/tif 双格式,适配不同软件操作场景。
- 交通与基础设施数据
:涵盖公路网络、各级道路、铁路干线、交通枢纽(含车站、机场)等线性与点状基础设施数据,精准反映安徽省交通布局现状。
- 行政与地理边界数据
:包含安徽省省级行政边界矢量数据,为区域范围的数据裁剪、空间分析提供基准边界。
- 水文地理数据
:完整收录水系网络、湖泊水面等水文要素数据,助力水资源管理与生态保护相关研究。
以上数据均通过专业技术处理,确保空间位置精准、属性信息完整,具体细节可参考上文对应数据示意图,使用者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适配数据。
二、土地利用数据的核心价值与应用场景
土地利用数据作为记录土地用途、覆盖类型、利用方式及权属信息的关键空间数据,在自然资源管理、城市规划、生态保护等多个领域具备不可替代的应用价值,具体场景如下:
(一)自然资源管理与规划
- 国土空间优化
: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核心数据支撑,助力划定城市开发边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 “三条控制线”,科学优化居住、工业、交通等城乡用地结构。
- 案例
:通过比对当前与历史土地利用数据,精准识别闲置工业用地、低效商业用地等区域,为城市更新项目选址与改造方案制定提供数据依据,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 案例
- 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
:动态监测耕地面积变化趋势与质量等级,实时预警耕地 “非农化”“非粮化” 风险,为保障粮食生产空间、制定耕地保护政策提供数据支撑。
- 生态保护与修复
:快速识别森林、湿地、草地等生态用地的空间分布格局,评估碳汇、水土保持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退耕还林、矿山生态修复、湿地保护等工程提供精准的空间定位支持。
(二)城市与区域发展
- 城市扩张动态监测
:利用多时相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量化计算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速率、方向及规模,评估城市化进程对周边耕地、生态用地的侵占程度,为城市发展边界管控提供参考。
- 交通与基础设施规划
:在道路、铁路、机场等线性工程规划阶段,叠加土地利用数据与生态敏感区、高价值农田分布数据,辅助避开生态保护红线与优质耕地,降低工程拆迁成本与生态破坏风险。
- 房地产与土地市场分析
:通过分析住宅、商业、工业用地的空间分布与供需关系,为房地产企业投资决策、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计划制定提供数据参考,促进土地市场平稳运行。
(三)农业与农村发展
- 精准农业管理
:将卫星遥感获取的土地利用数据与实地调研结合,精准识别农田、果园、林地的边界范围,结合作物长势监测数据,指导农户开展差异化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 乡村振兴规划
: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合理规划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用地,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空间结构升级。
- 耕地地力评价
:叠加土地利用数据与土壤类型、气候条件等数据,评估不同区域耕地的适宜种植作物类型,为制定差异化农业补贴政策、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供科学依据。
(四)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
- 碳汇核算与碳中和
:统计森林、湿地等碳汇用地的面积及年度变化情况,结合生态系统碳储量估算模型,量化区域碳汇能力,为地方政府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数据支撑。
- 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控
:将建设用地数据与洪水淹没区、地质灾害隐患区数据进行空间叠加分析,识别高风险区域,辅助制定防灾减灾预案与灾后重建规划。
- 生物多样性保护
:通过土地利用数据识别栖息地破碎化严重的区域,规划生态廊道建设路线,为濒危物种生存空间保护提供空间指引。
(五)政策制定与科学研究
- 政府决策支持
:为自然资源督察、土地执法监察提供精准数据依据,助力查处违法用地、违规建设等行为;同时为土地增减挂钩、耕地占补平衡等政策制定提供数据参考,保障土地资源合理利用。
- 学术研究支撑
:为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等学科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可用于土地利用转型机制、人地关系演变、城市化生态效应等课题的分析与论证。
三、土地利用数据的实用操作方法
(一)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1. 数据获取渠道
- 官方权威渠道
:自然资源部发布的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数据、国家统计局及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公布的区域土地利用数据,数据权威性与准确性最高,适合正式研究与项目应用。
- 遥感数据渠道
:Landsat 系列卫星、Sentinel 卫星、高分系列卫星影像数据,可通过地理空间数据云、Google Earth Engine 等平台获取,需结合遥感解译技术提取土地利用信息。
- 开源数据集渠道
:GlobeLand30、FROM-GLC 等全球土地覆盖数据集,覆盖范围广、获取便捷,适合宏观尺度分析与初步研究。
2. 数据预处理步骤
- 空间基准统一
:进行坐标转换(如 WGS84 与 CGCS2000 坐标系转换)、投影校正,确保不同来源数据的空间位置匹配,避免分析误差。
- 数据整合处理
:对多幅影像或矢量数据进行镶嵌(拼接)与裁剪,提取安徽省研究区域范围内的数据,减少冗余信息。
- 数据质量修正
:结合实地调研数据或高分辨率无人机影像,修正土地利用分类误差(如将误判为耕地的建设用地重新归类),提升数据精度。
(二)空间分析与可视化工具及方法
1. 核心工具
- GIS 软件
:ArcGIS、QGIS 等专业 GIS 软件,可实现叠加分析(如土地利用类型与生态红线叠加)、缓冲区分析(如道路周边土地利用影响范围分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计算(量化不同年份各类用地的转换面积与比例)。
- 遥感图像处理软件
:ENVI、eCognition 等软件,可用于从遥感影像中提取土地利用类型,制作土地利用现状图、变化监测图等专题地图。
2. 关键分析方法
- 时空变化分析
:对比 2018-2025 年不同年份的土地利用数据,计算各类用地的面积变化率、转移方向。例如:某城市 2020-2025 年绿地面积减少 20%,减少部分中 80% 转为住宅用地,可直观反映城市化对生态空间的影响。
- 生态效应评估
:基于土地利用数据,结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评估模型、景观破碎度指数等,量化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 适宜性评价
:整合土地利用数据与地形(坡度、海拔)、气候(降水、温度)、社会经济(人口密度、GDP)等数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评估土地用于农业种植、城市建设或生态保护的适宜性等级。
(三)多源数据融合应用
- 与社会经济数据融合
:将土地利用数据与人口密度、GDP 空间分布数据叠加,分析工业用地集中区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度、住宅用地分布与人口密度的匹配度,为城市功能区优化提供依据。
- 与气象水文数据融合
:结合降水、温度等气象数据,研究气候变化对耕地生产力的影响;叠加河流水系数据,分析湿地退化与周边土地利用(如农业灌溉、城市排污)的关联关系,识别湿地保护关键区域。
- 与大数据及 AI 技术融合
:利用卷积神经网络(CNN)等深度学习算法,对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提升分类精度;构建 CA-Markov 等土地利用变化预测模型,模拟未来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格局,为规划决策提供前瞻性支持。
四、典型应用案例参考
- 深圳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项目
:通过高精度土地利用数据,精准识别低效工业用地分布,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划定 “工业上楼” 改造区域,将低矮厂房改造为高层工业楼宇,在不增加土地面积的前提下,提升土地产出效率 30% 以上。
- 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工程
:基于长江沿线省份(含安徽省)的土地利用数据,识别沿江生态脆弱区(如水土流失严重区、湿地退化区),制定针对性的退耕还林还湿计划,累计修复长江岸线生态功能区超过 1000 平方公里。
- 非洲农业遥感监测项目(FAO 主导)
:利用卫星获取的土地利用数据,监测非洲主要国家的耕地分布与作物类型,结合气象数据构建粮食产量估算模型,提前 6 个月预警区域性饥荒风险,为粮食援助与农业政策调整提供支持。
五、数据使用注意事项
- 注重数据时效性
:土地利用状况随时间变化较快,建议优先使用最新年度数据(如 2024-2025 年数据),避免因数据滞后导致规划决策、研究分析出现偏差。
- 匹配分辨率需求
:根据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空间分辨率的数据,例如:城市详细规划需 0.5-2 米高分辨率数据,省级宏观分析可选用 30 米或 1km 分辨率数据,避免资源浪费或精度不足。
注:本文中的数据和指标仅为示例,实际数据请参考最新发布的安徽省四份土地利用矢量shp数据
数据说明
1、数据来源网络收集
2、本资源仅用作为学习用途,不能用于商业通途
3、安徽省四份土地利用矢量shp数据。请自行斟酌使用。
数据获取方式
点击关注后台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