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石SENSE 6.0技术解析:Workflow到Agent模式如何重塑计算框架
在数据智能领域,计算框架的演进直接决定了数据分析的效率与深度。衡石科技发布的HENGSHI SENSE 6.0通过从Workflow模式向Agent模式的转型,重新定义了BI工具的技术底层逻辑。本文深入解析这一技术变革的核心机制与架构设计。
传统Workflow模式:预设流程的局限性
在Agent模式诞生前,BI工具普遍采用Workflow(工作流)模式。其核心逻辑是:
- 人工定义步骤:数据分析师需预先设定“数据清洗→建模→可视化”等固定流程;
- 线性执行路径:每一步操作依赖前一步完成,复杂场景需多次人工干预;
- 灵活性缺失:面对多轮提问或动态需求时,流程易卡壳,需重新设计。
例如,当用户希望分析“某品类商品在华南区的复购率趋势”时,Workflow模式需分析师手动关联数据集、筛选地域、定义复购率公式,效率低下且易出错。
Agent模式革新:大模型驱动的动态规划
HENGSHI SENSE 6.0引入的Agent模式,通过三大技术突破重构计算框架:
1. 自主意图理解
基于大模型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系统可解析用户提问的深层需求。例如,当用户询问“为何本月利润下降?”时,Agent模式能识别需关联成本、收入、退货率等多维度数据。
2. 动态流程规划
不同于Workflow的固定路径,Agent模式可自动拆解问题并规划步骤(如图示):
- 步骤1:调用建模Agent构建利润分析模型;
- 步骤2:通过ETL Agent清洗异常成本数据;
- 步骤3:利用问数Agent生成可视化报告并标注关键异常点。
图:Agentic BI三大模块协同架构
3. 多轮对话支持
Agent模式可记忆上下文,支持迭代优化。例如,用户首次提问“展示销售额趋势”后,可追加“按渠道拆分并对比去年同期”,系统无需重新启动流程。
三大模块的技术实现
衡石科技首席数据科学家陈家耀指出,Agentic BI的技术落地依赖三大核心模块:
1. 建模Agent:灵活的数据工程
- 功能:自动识别数据关联关系,支持环形模型(多事实表与多维度表复杂关联);
- 优势:替代人工建模,建模效率提升60%。
2. ETL Agent:智能的数据清洗
- 功能:通过规则引擎与大模型结合,自动处理缺失值、异常值;
- 案例:电商数据中自动识别“刷单订单”并标记为无效数据。
3. 问数Agent:自然的交互体验
- 功能:支持自然语言查询,自动生成SQL与可视化图表;
- 技术细节:集成qwen-max大模型,意图识别准确率达95%。
技术挑战与未来方向
尽管Agent模式优势显著,其落地仍需突破三大挑战:
- 大模型可控性:需通过强化学习(RLHF)确保输出符合业务逻辑;
- 算力成本:满血版大模型推理成本较高,需通过模型压缩技术优化;
- 行业适配:需构建垂直领域的知识图谱,提升专业场景理解能力。
衡石科技计划在2026年推出Agentic BI 7.0,重点优化多模态数据支持(如图像、文本)与小模型微调框架,进一步降低企业部署门槛。
结语
从Workflow到Agent模式的转型,标志着BI工具从“执行工具”向“智能助手”的进化。衡石科技通过HENGSHI SENSE 6.0证明:当大模型与数据工程深度融合,数据智能的底层逻辑将被彻底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