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公司跨界造车,追觅能否造出“电动时代的布加迪”
豪华车舞台,真的只能属于欧洲吗?
追觅选择了最难的一条路,想给出一个新的答案。
作者 | 伯虎
编辑 | 小颖
原创 | 智哪儿
8月28日,追觅科技正式官宣造车。朋友圈很快被刷屏,有人调侃:“扫地机装上四个轮子,就成了跑车。”也有人反问:“一个做吹风机、扫地机起家的公司,真能造出对标布加迪的超豪华车吗?”
过去几年,中国车企的新闻几乎每天都在上演:有人融资百亿高调入场,也有人黯然退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残酷早已无需赘述。但追觅的名字,还是让很多人感到意外——在公众眼里,它更像是一家消费电子和家电公司,而不是下场造车的选手。
这一次,它把目标直接锁定在最难啃的“超豪华”市场,计划在2027年推出首款纯电超跑,性能要对标布加迪威龙。消息一出,行业的第一反应是:这胆子也太大了。
01
为什么是追觅?为什么是现在?
追觅成立于2017年,创始人俞浩是典型的“清华工科创业者”。大学时期,他在“天空工场”就埋下了造车梦想,但当时条件不成熟,只能把高速电机技术先用在家电和机器人产品上。
短短几年,追觅靠着自研高速数字马达,在吹风机、扫地机、洗地机等领域快速崛起,并在海外站稳脚跟。追觅扫地机在瑞典、挪威等国市占率超过45%,洗地机在东南亚同样排名第一。
与大多数家电公司“先国内后出海”的路径不同,追觅一开始就立足全球市场。它的营收中,海外占比长期维持在高位。
而当下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正进入“下半场”。2025年被普遍认为是淘汰赛的起点,最终能活下来的车企不会超过十家。如果只是做一台20万级别的SUV,追觅注定没有任何机会。
换句话说,追觅要么不做,要做就得切入最艰难的“超豪华”赛道。它选择了后者。
02
豪华市场的机会与险境
从市场格局看,百万级豪华车依然被欧洲品牌牢牢把控。2024年全年销量排名前十的豪华SUV中,只有仰望U8勉强挤进,其余全部是奔驰、宝马、路虎们的天下。
这并不是中国车企造不出豪华车,而是大多数选择了“走量”的赛道。先用30万以内的车型站稳脚跟,再逐步向高端爬升。这是一条稳妥路子,但副作用是品牌很难被豪华市场认可。
追觅则完全反其道而行:一上来就冲击超豪华。
这条路的风险显而易见。豪华车的用户买的不只是性能,而是身份感、历史沉淀和独特体验。追觅作为“扫地机公司”的标签一时半会很难摘掉,用户是否愿意花上百万买它的车,这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但另一方面,机会也摆在眼前。欧洲老牌豪华车在电动化、智能化上的推进速度并不快,而特斯拉虽然在智能化上领先,但品牌定位仍然偏“大众化”,难以满足高净值人群的“极致豪华”需求。
如果追觅能在性能和智能体验上同时实现突破,未必没有机会。
03
技术底牌:高速马达与AI交互
追觅敢于造车,不是盲目自信,而是有一定技术底气。
它最核心的武器是高速数字马达。2015年,追觅团队用两年时间把转速做到每分钟10万转,远超当时行业平均的1万至2万转。后来,这项技术应用到吹风机、吸尘器、扫地机,让追觅迅速立稳脚跟。
而在汽车电驱系统中,电机的极限转速和效率,恰恰是决定性能上限的关键指标。追觅的技术迁移逻辑显得相当顺畅。
除了马达,追觅在传感器融合、AI算法、路径规划上的积累,也可以迁移到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领域。截至2025年5月,公司已申请专利6379件,超过3000件获得授权,覆盖智能汽车所需的多个关键技术方向。
再加上产业链优势。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已经无比成熟,从宁德时代的电池到比亚迪的电控,再到华为、小鹏们的智驾方案,几乎所有环节都有现成合作伙伴。追觅并不需要“从零到一”,而是要整合资源,把自己擅长的部分做到极致。
04
全球化基因:从北欧家庭到豪华车用户
追觅的另一个底牌,是它的全球化基因。
在北欧,追觅的扫地机市占率接近一半。要知道,这些国家的消费能力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也是超豪华车的重要市场。换句话说,追觅在这些地方已经拥有一批高净值用户。
这跟很多中国车企不同。大多数车企都是先在国内打价格战,再把车推向海外。而追觅本身就是从海外打回来,它的渠道和品牌认知度在欧洲、东南亚都相当可观。
对于豪华车用户来说,陌生品牌是最大的阻力。但如果他们的家里早就有追觅扫地机、吹风机,品牌的认知鸿沟会小得多。
05
跨界的前车之鉴
追觅并不是第一个跨界造车的科技公司。
小米在2021年宣布造车,三年推出SU7,靠性价比迅速走量。
百度也成立了集度汽车,但最终“折叠”进吉利。
美的、格力、恒大等更是走过弯路,有的仅停留在投资阶段,有的高调入场却惨淡收场。
对比这些案例,可以看出追觅的独特之处:它选择了一条别人都不敢走的豪华赛道。这样做的好处是差异化明显,不必卷价格;坏处是门槛极高,容错率几乎为零。
06
三大挑战:资金、量产与信任
任何跨界造车的故事,最终都会落到三个字:钱、车、人。
资金:造车是资金黑洞。一款全新车型从研发到量产,至少需要200亿。追觅虽已完成多轮融资,背后有小米、顺为资本、昆仑万维等支持,但在这条赛道上,钱永远不嫌多。
量产:概念车谁都能造,交付才是真考验。过去几年,很多新势力死在了“交付地狱”,用户等车、品控问题频发,口碑迅速崩塌。追觅如何保证第一批量产车的稳定性,将是生死关口。
信任:这是最难的一道坎。豪华车的价值不仅在于硬件,而是品牌的故事和文化。一个扫地机品牌如何获得高净值人群的信任?这或许比攻克一项车规级技术还要难。
07
行业点评:一场属于追觅的豪赌
站在行业媒体的角度,我更愿意把追觅造车看作是一场“高风险高回报”的实验。
它有底气:高速马达技术、AI交互能力、全球化渠道;也有劣势:缺乏汽车量产经验,品牌认知仍停留在“家电公司”。
这是一场豪赌。赌赢了,它可能成为电动时代的“布加迪”,甚至开创中国车企的新赛道;赌输了,它可能只是众多倒下的新势力之一。
想象一下,几年后在日内瓦车展的展馆里,追觅汽车和布加迪、法拉利停在同一个展厅,那一瞬间,很多人可能才会意识到:原来这个从扫地机起家的中国品牌,真的把故事讲到了车轮上。
那一天,无论销量如何,它都已经赢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