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循环神经网络实战:GRU 对比 LSTM 的中文情感分析(三)

循环神经网络实战:GRU 对比 LSTM 的中文情感分析(三)

文章目录

  • 循环神经网络实战:GRU 对比 LSTM 的中文情感分析(三)
    • 前言
    • 数据准备(与 LSTM 相同)
    • 模型搭建(GRU)
    • 训练与测试
    • 可视化 Loss 曲线
    • 测试与预测
    • GRU vs LSTM 对比
    • 总结


前言

在前两篇文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 RNN/LSTM/GRU 的理论基础,并完成了一个基于 LSTM 的中文情感分析实战项目
那么问题来了:GRU 和 LSTM 到底哪个更好?

本篇我们将使用同样的任务(中文情感分析),用 GRU 模型替换 LSTM,并进行训练和测试,最后对比两者的 速度和效果


数据准备(与 LSTM 相同)

这里我们依然使用示例的 中文评论数据(完整项目请使用 ChnSentiCorp 数据集)。

import jieba
from torchtext.vocab import build_vocab_from_iterator
from torch.nn.utils.rnn import pad_sequence
import torchtexts = ["这部电影真的很好看", "剧情太差劲了,浪费时间", "演员表演很自然,值得推荐"]
labels = [1, 0, 1]tokenized_texts = [list(jieba.cut(t)) for t in texts]def yield_tokens(data):for tokens in data:yield tokensvocab = build_vocab_from_iterator(yield_tokens(tokenized_texts), specials=["<pad>"])
vocab.set_default_index(vocab["<pad>"])text_ids = [torch.tensor(vocab(t)) for t in tokenized_texts]
padded = pad_sequence(text_ids, batch_first=True, padding_value=vocab["<pad>"])

模型搭建(GRU)

在 LSTM 中,我们有输入门、遗忘门和输出门,而 GRU 更加简洁,只保留了 更新门(update gate)和重置门(reset gate),没有单独的细胞状态。

因此,GRU 参数更少,训练更快。

PyTorch 代码如下:

import torch.nn as nnclass SentimentGRU(nn.Module):def __init__(self, vocab_size, embed_dim, hidden_dim, num_layers, num_classes=1):super(SentimentGRU, self).__init__()self.embedding = nn.Embedding(vocab_size, embed_dim, padding_idx=0)self.gru = nn.GRU(embed_dim, hidden_dim, num_layers, batch_first=True)self.fc = nn.Linear(hidden_dim, num_classes)self.sigmoid = nn.Sigmoid()def forward(self, x):embedded = self.embedding(x)out, _ = self.gru(embedded)out = self.fc(out[:, -1, :])  # 取最后时刻的隐藏状态return self.sigmoid(out)

训练与测试

定义损失函数和优化器:

import torch.optim as optimmodel = SentimentGRU(vocab_size=len(vocab), embed_dim=128, hidden_dim=256, num_layers=2)
criterion = nn.BCELoss()
optimizer = optim.Adam(model.parameters(), lr=0.001)labels_tensor = torch.tensor(labels, dtype=torch.float)
losses = []

训练循环(记录 loss):

for epoch in range(10):optimizer.zero_grad()outputs = model(padded).squeeze()loss = criterion(outputs, labels_tensor)loss.backward()optimizer.step()losses.append(loss.item())print(f"Epoch {epoch+1}, Loss: {loss.item():.4f}")

可视化 Loss 曲线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plt.plot(losses, label="Training Loss (GRU)")
plt.xlabel("Epoch")
plt.ylabel("Loss")
plt.legend()
plt.show()

测试与预测

和 LSTM 一样,直接输入新评论:

def predict(text):tokens = list(jieba.cut(text))ids = torch.tensor(vocab(tokens)).unsqueeze(0)output = model(ids)return "积极" if output.item() > 0.5 else "消极"print(predict("故事很精彩"))
print(predict("导演水平太差"))

GRU vs LSTM 对比

我们来对比两个模型:

模型参数量训练速度效果(准确率)适用场景
LSTM较多较慢稳定,适合长期依赖NLP 长文本、机器翻译
GRU较少较快接近甚至优于 LSTM短文本分类、时间序列预测

实验结论:

  • 在小数据集(短文本)下,GRU 的表现通常和 LSTM 不相上下,但训练更快。
  • 在大规模数据集上,LSTM 更稳定,尤其在长依赖问题上优势明显。
  • 如果你追求 效率 → GRU 更好;
    如果你追求 精度和长期记忆能力 → LSTM 更稳妥。

总结

  1. 本文在 中文情感分析任务 中使用了 GRU 模型,并与 LSTM 进行了对比。

  2. 实验表明,GRU 训练速度更快,效果接近 LSTM,在短文本任务中性价比更高。

  3. 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 任务规模与需求 来选择:

    • 小数据集/短文本 → GRU
    • 长文本/复杂依赖 → LSTM
    • 追求最强性能 → Transformer (BERT, GPT 等)
http://www.dtcms.com/a/344429.html

相关文章:

  • UE5关卡蓝图能不能保存副本呀?
  • Pandas 合并数据集:concat 和 append
  • 2025年城市建设与公共管理国际会议(UCPM 2025)
  • Linux之Ubuntu入门:Vmware中虚拟机中的Ubuntu中的shell命令-常用命令
  • C++实现简易线程池:理解 function 与 bind 的妙用
  • CMake进阶:Ninja环境搭建与加速项目构建
  • JVM-(8)JVM启动的常用命令以及参数
  • 期货Level-2五档订单簿每250毫秒高频数据及分时、日度历史行情深度解析
  • 【大模型采样策略(Greedy、Top-k、Top-p、温度调节)三化学习】
  • 旧物新生,交易无界——探索二手交易小程序系统的绿色革命
  • 优考试局域网系统V6.0.0版
  • 谁才是多快好省的数据分析选择:SelectDB vs. ClickHouse vs. Snowflake
  • 关于常用线程池CompletableFuture和Future的介绍
  • 我从零开始学习C语言(13)- 循环语句 PART2
  • QT-左右侧边栏动画
  • 动态代理保姆级别
  • 大模型微调: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指南
  • 数据结构与算法之数组篇leetcode704 - 二分查找
  • kubernetes中pod的管理及优化
  • Spring Boot 自动配置全流程深度解析
  • Linux虚拟机安装FTP
  • 「越短越合法」型滑动窗口
  • Seaborn数据可视化实战:Seaborn基础图表绘制入门
  • 分布式日志分析平台(ELFK 与 EFK)理论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大模型分布式推理概述:从显存困境到高并发挑战的解决方案
  • 技术干货|使用Prometheus+Grafana监控Tomcat实例详解
  • [特殊字符] TTS格局重塑!B站推出Index-TTS,速度、音质、情感表达全维度领先
  • TTC协议(TTS即ORACLE DATA)协议分析
  • 代码随想录刷题Day40
  • week3-[二维数组]最大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