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类分级的关键难点以及应对之道
数据分类分级是数据安全治理的基石,但其落地并非易事。这项工作涉及业务、技术、管理等多个层面,存在诸多挑战。以下是数据分类分级的几个关键难点:
数据分类分级的关键难点
1. 业务与技术的认知鸿沟
- 业务方: 业务人员最了解数据的价值和敏感性,但他们通常缺乏数据安全的专业知识,不熟悉技术上的实现方式和安全要求。他们可能难以用技术人员理解的语言来描述数据的敏感度。
- 技术方: 技术人员擅长使用工具和技术实现自动化扫描和分类,但他们往往不理解数据的业务背景和实际用途。他们可能无法判断某个字段在特定业务场景下的敏感度。
- 难点: 这种认知差异导致分类分级标准难以统一。技术人员制定的规则可能无法准确反映业务风险,而业务人员的需求又无法被技术工具有效实现,最终使得分类分级结果不准确或无法落地。
2. 标准体系的建立与落地
- 标准不明确: 许多企业缺乏一套清晰、完整的分类分级标准。是参考国家标准(如《信息安全技术 数据安全能力成熟度模型》),还是依据行业标准,或是自建标准?如何将宏观的法律法规(如《个人信息保护法》)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数据分级规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 粒度难以把握: 分类分级粒度过粗,无法实现精细化安全管理;粒度过细,则会增加巨大的工作量,且难以维护。如何平衡“足够细”以满足安全要求和“足够粗”以保证可操作性,是核心难点。
- 规则动态变化: 随着业务发展,新的数据类型不断涌现,已有的数据用途也可能发生变化,导致分类分级规则需要频繁更新和调整。
3. 自动化与准确性的权衡
- 自动化识别挑战: 仅依赖自动化工具进行数据分类分级存在固有缺陷。正则表达式和关键字匹配容易产生误报(将非敏感数据误判为敏感)和漏报(遗漏了难以识别的敏感数据)。例如,“姓名”字段可能出现在很多地方,但只有与身份信息相关联时才真正敏感。
- 非结构化数据难题: 对于 Word 文档、PDF、图片、音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自动化识别的难度和成本极高。特别是对于图片中的文本内容或语音中的敏感信息,需要借助昂贵的 AI 技术。
- 人工成本高昂: 完全依赖人工进行分类分级工作量巨大,且效率低下,难以应对海量数据的挑战。在自动化识别结果不准确时,需要大量人工复核,这使得工作难以持续。
4. 持续性与动态性的挑战
- 数据环境动态变化: 企业的 IT 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新的数据库、新的表、新的字段、新的数据流会不断产生。如果数据分类分级工作是一次性的,那么在两次更新的间隔期,新产生的数据将处于“裸奔”状态,无法得到应有的安全保护。
- 数据资产管理难度: 如何确保分类分级的结果能实时更新到数据资产目录中,并与其他安全系统(如 DLP、数据库防火墙)联动,对技术和管理体系都提出了很高要求。如果联动不畅,分类分级的结果将成为“空中楼阁”,无法真正落地。
5. 跨部门协作与责任落实
- 协作障碍: 数据分类分级需要业务、技术、法务、安全等多部门的紧密协作。但由于部门目标、KPI 和工作方式的差异,往往难以形成有效的协同机制。
- 责任不明确: 谁来为分类分级的结果负责?谁来维护更新?如果责任划分不清晰,这项工作很容易被推诿,最终难以持续。
应对之道:构建动态、智能、协同的数据安全治理体系
数据分类分级作为数据安全治理的基石,其落地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业务与技术的认知鸿沟、自动化识别的准确性问题、以及持续性维护的高昂成本。数据安全平台uDSP通过一套动态、智能、协同的解决方案,这些难点可以被有效解决。以下是针对痛点的具体技术和管理方案。
难点一:业务与技术的认知鸿沟
业务人员最懂数据的价值,技术人员最懂如何管理数据,但两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桥梁。
解决方案:构建易用、协同的平台
- 业务人员协同打标: 平台提供一个数据门户,让业务人员能够轻松参与到数据分类分级工作中。数据安全人员可以在后台下发任务和规则,业务人员只需登录门户,即可根据自身对业务的理解,对数据进行协同打标。这不仅打通了不同业务组之间的协作难点,更将数据的业务价值直接融入到分级工作中,让数据分类分级工作变得更便捷高效,也弥合了业务与技术的认知鸿沟。
难点二:自动化与准确性的权衡
传统依赖正则匹配的自动化识别方式,常常面临误报和漏报问题,而纯粹的人工方式效率又极为低下。
解决方案:多维识别,AI赋能
- “双模引擎”自动化识别: 采用“被动发现 + 主动扫描”双模式敏感数据自动发现和识别引擎,保证敏感数据目录的完整性和“新鲜度”。被动发现能够实时感知新增和变化的数据,而主动扫描则可以定期对存量数据进行全面排查。这种双重保障确保任何新增或变化的数据都能被及时发现、自动标记和更新,有效解决了“一次性”分级的静态问题。
- 大语言模型辅助分类: 引入大语言模型(LLM)的强大能力,辅助数据分类标注。通过接入本地化部署或公共大语言模型,平台能够极大增强对上下文语义的理解能力,显著提升自动化处理效率,并保障分类分级的准确性和持续优化,尤其是在处理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时。
难点三:标准体系的建立与落地
将宏观的法律法规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分级标准是许多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
解决方案:模板化、可定制化的标准体系
- 数据分类分级模板: 平台内置多种行业通用的敏感数据识别规则,并提供多个行业敏感数据分类及分级标准模板。企业可以直接套用这些模板,快速启动分类分级工作,避免从零开始。同时,平台也支持自定义识别规则和机器学习算法模型,允许企业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特定需求,灵活调整和扩展分类分级标准。
难点四:数据环境的动态变化与持续性挑战
企业的数据环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过时的分类分级结果将导致安全策略失效。
解决方案:实时更新与无缝衔接
- 实时的一体化敏感数据目录: 平台通过实时、高频的更新机制,屏蔽分散、异构数据源的差异和复杂性,构建一个多源异构数据统一视图,形成统一的敏感数据目录可视化视图。管理员可以自定义实时敏感数据分布地图,完整掌握敏感数据资产动态,满足监管上报等多样化的管理诉求。
- 无缝衔接保护措施: 将敏感数据目录作为核心,与下游数据安全保护技术无缝衔接。当数据被识别为敏感时,平台能够根据其等级,自动下发差异化的安全策略,提供细粒度、精细化的数据权限管控、数据动态脱敏、数据安全审计、数据风险分析等安全能力。这确保了分类分级的结果能够直接转化为实际的保护措施,实现了“看得见”到“管得住”的闭环。
- 全链路敏感数据访问审计: 平台构建统一的日志模型,将从用户、用户组到数据位置、应用路径的所有信息串联起来,实现对敏感数据访问的实时全链路审计。这不仅为事后溯源提供了清晰的轨迹,也让持续监控和管理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