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教程——第三章课后习题
Q:
思考题
- 遥感图像模型是什么,有什么意义?不同遥感应用使用的模型有什么差异?
- 遥感数字图像有哪些表示方式?
- 图像的统计特征有什么用途?
- 单波段的统计特征有哪些?常用的多波段的统计特征有哪些?
- 图像的相关矩阵和协方差矩阵有什么区别?
- 图像直方图有什么用?可以通过直方图计算哪些图像参数?
- 图像处理使用的空间包括哪些概念?各有什么用途?
- 窗口与邻域有什么区别?
- 如何计算像素之间的距离?
- 什么是互信息?主要用途是什么?
- 图像度量涉及哪些基本概念?各有什么用途?图像边与区域的关系是什么?
- 什么是卷积计算?试举例说明。
- 什么是滤波?
- 什么是纹理?包括哪些基本类型?
- 什么是空间自相关?空间自相关度量的指标有哪些?空间插值的假设条件是什么?
- 举例说明什么是共生矩阵?常用的基于共生矩阵的纹理参数有哪些?
- 对于本书的实例图像,编写程序计算对比度和相关性两个纹理指标。
- 什么是图像特征?如何区分原生特征和次生特征?特征提取与特征选择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图像特征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有哪些典型的特征提取和选择方法?
- 举例说明图像空间、光谱空间、特征空间在遥感中的应用。
- 遥感图像处理的基本单位从低到高包括了哪些内容,各有什么特点?图像特征与图像的处理单元有什么关系?
- 图3.5中,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直方图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产生这种变化的可能原因是什么?如何避免?
- 根据两期遥感数字图像,计算基本的统计量和波段间的统计量,解释统计量差异的原因。使用图像DN直接计算的结果,哪些统计量是有意义的?哪些统计量可用于进行对比分析?
- 以相似性为例,讨论像素相似性、结构相似性、图斑相似性、图像相似性所关注的问题和可能的图像特征。
A:
1. 遥感图像模型是什么,有什么意义?不同遥感应用使用的模型有什么差异?
(1) 概念
遥感图像模型是对遥感图像中像素值物理意义的数学解释,就是一个数学表达式。它说明了像素值如何由地物的辐射、反射、吸收等物理过程决定。(有说明作用,反映像素值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从数学上,遥感图像在一般形式上可表示为:
L(x,y,t,λ,p)=[1−β(x,y,t,λ,p)]E(λ)+β(x,y,t,λ,p)I(x,y,t,λ)L(x,y,t,\lambda,p) = [1-\beta(x,y,t,\lambda,p)]E(\lambda) + \beta(x,y,t,\lambda,p)I(x,y,t,\lambda) L(x,y,t,λ,p)=[1−β(x,y,t,λ,p)]E(λ)+β(x,y,t,λ,p)I(x,y,t,λ)
其中:
- (x,y)(x,y)(x,y):图像空间坐标
- ttt:成像时间
- λ\lambdaλ:波长
- ppp:极化方向
- β\betaβ:反射率
- E(λ)E(\lambda)E(λ):黑体辐射
- I(x,y,t,λ)I(x,y,t,\lambda)I(x,y,t,λ):入射辐射
在可见光–近红外波段,地物自身辐射可忽略,上式简化为:
L(x,y,t,λ,p)≈β(x,y,t,λ,p)I(x,y,t,λ)L(x,y,t,\lambda,p) \approx \beta(x,y,t,\lambda,p) I(x,y,t,\lambda) L(x,y,t,λ,p)≈β(x,y,t,λ,p)I(x,y,t,λ)
(2) 意义
- 明确像素值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 为后续 反演(如植被指数、温度、叶绿素浓度等)提供理论依据
- 区分不同遥感应用的物理基础
(3) 不同遥感应用的差异
-
陆地遥感模型:关注地物的反射率与光照条件(如植被、土壤、矿物分类)
-
水色遥感模型:关注水体光学活性物质的吸收与散射,反射率定义为遥感反射比
Rrs=fQ⋅bba+bbR_{rs} = \frac{f}{Q}\cdot \frac{bb}{a+bb} Rrs=Qf⋅a+bbbb
其中 aaa 为总吸收,bbbbbb 为后向散射
-
大气遥感模型:基于分子气体的吸收/发射光谱特征,通过反演得到气体浓度(如 CO₂、O₃、CH₄)
总结:遥感图像模型是连接 像素值 ↔ 物理过程 ↔ 地物参数 的桥梁,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模型差异主要来源于主导辐射过程的不同。
2. 遥感数字图像有哪些表示方式?
遥感数字图像的表示方式分为 确定性表示 和 统计性表示。
(1) 确定性表示
-
矩阵表示:图像是一个二维矩阵
F=[f(i,j)],0≤f(i,j)≤LmaxF = [f(i,j)], \quad 0 \leq f(i,j) \leq L_{\max} F=[f(i,j)],0≤f(i,j)≤Lmax
其中 f(i,j)f(i,j)f(i,j) 是像素灰度值
-
向量表示:将矩阵按行或列展开为向量
f=[f0,f1,…,fmn−1]Tf = [f_0,f_1,\dots,f_{mn-1}]^T f=[f0,f1,…,fmn−1]T
-
不同类别图像表示
- 二值图像:f(x,y)=0,1f(x,y)=0,1f(x,y)=0,1
- 灰度图像:0<f(x,y)<2n−10 < f(x,y) < 2^n - 10<f(x,y)<2n−1
- 彩色图像:f(x,y)=(R,G,B)f(x,y) = (R,G,B)f(x,y)=(R,G,B)
- 多光谱图像:f(x,y)=(f1,f2,…,fK)f(x,y) = (f_1,f_2,\dots,f_K)f(x,y)=(f1,f2,…,fK)
(2) 统计性表示
考虑像素值为随机变量,用概率统计描述:
- 概率分布函数
- 统计特征(均值、方差、协方差等)
总结:矩阵/向量形式适合 图像处理,统计表示适合 特征分析与分类。
3. 图像的统计特征有什么用途?
图像的统计特征是对像素灰度分布的定量描述,主要用途:
- 图像分类:区分不同地物(如利用均值和方差区分水体与植被)。
- 变化检测:通过对比多时相图像的统计特征,发现地物变化。
- 图像增强:直方图均衡化利用统计分布改善图像对比度。
- 特征提取:作为输入特征用于模式识别或机器学习。
例如:
- 均值 μ=1N∑f(i,j)\mu = \frac{1}{N}\sum f(i,j)μ=N1∑f(i,j) → 表示图像整体亮度
- 方差 σ2=1N∑(f(i,j)−μ)2\sigma^2 = \frac{1}{N}\sum (f(i,j)-\mu)^2σ2=N1∑(f(i,j)−μ)2 → 表示图像对比度
- 协方差矩阵 → 表示波段间相关性
总结:统计特征是 图像理解和定量分析 的基础。
4. 单波段的统计特征有哪些?常用的多波段的统计特征有哪些?
(1) 单波段统计特征(针对单一灰度图像)
-
一阶特征(灰度分布特征):
- 均值
- 方差
- 偏度(分布偏离程度)
- 峰度(分布尖锐程度)
-
二阶特征(空间关系):
- 自相关函数
- 共生矩阵的能量、熵、对比度等
(2) 多波段统计特征(针对多光谱/高光谱图像)
-
均值向量:μ=[μ1,μ2,…,μK]\mu = [\mu_1,\mu_2,\dots,\mu_K]μ=[μ1,μ2,…,μK]
-
协方差矩阵:
Σ=E[(X−μ)(X−μ)T]\Sigma = E[(X-\mu)(X-\mu)^T] Σ=E[(X−μ)(X−μ)T]
-
相关系数矩阵:衡量波段间线性相关性
-
主成分分析 (PCA):通过协方差矩阵提取主要特征
总结:单波段统计特征关注灰度分布,多波段关注波段间关系。
5. 图像增强的主要作用是什么?主要分为哪几类?
-
作用:突出目标特征,抑制背景,便于后续处理
-
主要类别:
- 灰度变换增强(线性、对数、指数变换)
- 空间滤波增强(锐化、平滑)
- 频域增强(高通、低通滤波)
- 主成分、彩色合成增强
6. 图像增强是针对不同波段图像分别进行,还是针对多波段整体进行?
两种方式都有:
- 单波段增强:如灰度拉伸、直方图均衡化
- 多波段整体增强:如主成分变换、彩色合成(RGB 合成)
7. 直方图的定义是什么?直方图有何用途?
(统计各个灰度值的像元个数)
直方图是统计图像中灰度值出现频率的函数:
p(rk)=nkNp(r_k) = \frac{n_k}{N} p(rk)=Nnk
其中 nkn_knk 为灰度值 rkr_krk 的像元数,NNN 为总像元数。
用途:
- 描述灰度分布
- 用于图像增强(直方图均衡化、规定化)
- 提取统计特征
8. 图像的空间增强方法有哪些?
空间增强利用像素邻域关系进行处理,常用方法:
- 平滑滤波(低通):均值滤波、中值滤波
- 锐化滤波(高通):梯度算子、拉普拉斯算子
- 边缘增强:Sobel、Prewitt、Canny
9. 图像的灰度增强方法有哪些?
答:
- 线性变换(拉伸)
- 对数变换
- 幂律变换
- 分段线性变换
- 直方图均衡化
10. 图像平滑的目的是什么?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答:
- 目的:减少噪声,模糊边缘
- 方法:均值滤波、中值滤波
11. 图像锐化的目的是什么?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 目的:突出边缘和细节,增强纹理
- 方法:梯度算子(Sobel、Prewitt)、拉普拉斯算子、高通滤波
12. 什么是图像分类?
将图像像元按其光谱特征划分为若干类别,使得同类像元代表相同地物。
13. 图像分类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答:
- 监督分类:最小距离、最大似然、支持向量机
- 非监督分类:K-means、ISODATA
- 其他方法:面向对象分类、深度学习(VGG,ResNet)
VGG 模型介绍
ResNet模型介绍
14. 图像分类的过程分为哪几个步骤?
- 确定分类体系
- 选择训练样本
- 选择分类器
- 分类处理
- 分类精度评价
1)确定分类体系:就是你想把影像分成哪些类型。
假设有一幅农田遥感影像,研究目的是土地利用分类,可以将地物划分为:水体、耕地、草地、林地、城镇。这里的 分类体系就是上面这五类。
2)选择训练样本
- 对监督分类来说,需要提供已知类别的像元样本,用于训练分类器。
- 样本应具有代表性,数量足够,覆盖类别的光谱特征变化。
比如:
在影像中标记 50 个水体像元、50 个耕地像元、50 个林地像元,作为训练样本。这些样本将用于计算每类的光谱均值和协方差,为分类器提供判断依据。
3) 选择分类器
含义:
-
分类器是决定每个像元属于哪一类别的算法。
-
常用分类器有:
- 最小距离分类器(将像元分配给距离均值最近的类别)
- 最大似然分类器(基于概率分布)
- 支持向量机(SVM)
4) 分类处理
- 对整个影像进行像元分类,把每个像元分配到最可能的类别。
- 分类结果通常是一个 分类图,每个像元对应一个类别标签。
比如得到以下结果图:
- 蓝色表示水体
- 黄色表示耕地
- 绿色表示林地
- 灰色表示草地
5) 分类精度评价
- 常用指标:总体精度、用户精度、生产者精度、Kappa 系数。
- 需要 Ground Truth(或高分辨率参考影像)进行比较。
15. 图像分类体系的确定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 研究目的
- 影像分辨率
- 地物光谱差异
- 现有分类标准(如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16. 训练样本的选择应注意什么?
- 代表性强
- 覆盖各类别
- 光谱分布相对稳定
- 样本数量足够
17. 图像分类器的作用是什么?
就是给每个像元分类的工具。
核心作用:
- 像元分类:将每个像元归入最合适的类别,如水体、植被、建筑物等。
- 提取信息:通过分类结果,可以从遥感影像中快速获取土地利用、植被覆盖、水体分布等信息。
原理:
分类器通常利用像元的光谱特征进行判断。例如:
- 假设一个像元在红光波段反射率为 RRR,近红外波段反射率为 NIRNIRNIR。
- 植被的 NDVI 指数为:
NDVI=NIR−RNIR+RNDVI = \frac{NIR - R}{NIR + R} NDVI=NIR+RNIR−R
如果 NDVI>0.3NDVI > 0.3NDVI>0.3,可以判定该像元属于“植被”类别;否则可能是水体或裸土。
分类器类型举例
-
最大似然分类器(Maximum Likelihood Classifier, MLC)
- 假设每个类别的像元服从正态分布,通过计算像元属于各类别的概率,选择概率最大的类别。
- 公式:
gi(x)=lnP(ωi)−12ln∣Σi∣−12(x−μi)TΣi−1(x−μi)g_i(x) = \ln P(\omega_i) - \frac{1}{2} \ln |\Sigma_i| - \frac{1}{2} (x - \mu_i)^T \Sigma_i^{-1} (x - \mu_i) gi(x)=lnP(ωi)−21ln∣Σi∣−21(x−μi)TΣi−1(x−μi)
其中 xxx 是像元特征向量,μi\mu_iμi 和 Σi\Sigma_iΣi 分别为第 iii 类的均值向量和协方差矩阵,P(ωi)P(\omega_i)P(ωi) 为先验概率。
-
K 最近邻分类器(K-Nearest Neighbors, KNN)
- 根据像元与训练样本的距离,选择距离最近的 KKK 个样本,进行投票决定类别。
-
支持向量机(SVM)分类器
- 通过寻找最佳超平面,将不同类别的像元分开,适用于非线性可分问题。
-
深度学习分类器(如 CNN)
- 利用卷积神经网络从原始像元及其邻域提取特征,进行端到端分类,精度高,能处理复杂场景。
应用示例
-
土地利用分类:
- 将遥感影像分为农田、林地、水体和建筑用地。
- 输入:多波段影像
- 输出:每个像元的类别标签
-
植被监测:
- 通过 NDVI 和分类器,识别健康植被与稀疏植被。
- 用于森林覆盖率评估或农作物生长分析。
-
水体提取:
- 对影像进行水体/非水体二分类。
- 可结合红光、近红外波段和阈值或分类器实现。
18. 常用的监督分类方法有哪些?其基本思想是什么?
答:
- 最小距离分类器:比较像元与各类别均值的欧氏距离,选择最近者
di(x)=(x−μi)T(x−μi)d_i(x) = \sqrt{(x-\mu_i)^T(x-\mu_i)} di(x)=(x−μi)T(x−μi)
- 最大似然分类器:基于概率判别,选择似然值最大的类别
p(ωi∣x)∝p(x∣ωi)P(ωi)p(\omega_i|x) \propto p(x|\omega_i)P(\omega_i) p(ωi∣x)∝p(x∣ωi)P(ωi)
- 支持向量机(SVM):寻找最优分割超平面
19. 非监督分类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答:
- 基本思想:不依赖先验样本,通过聚类将像元划分为若干光谱相似的组。
- 常用方法:K-means、ISODATA
20. 图像分类精度评价的方法有哪些?
- 误差矩阵
- 总体精度
- 用户精度、生产者精度
- Kappa 系数
详细介绍见此篇:图像分类评价
21. 图像分类精度评价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答:
分类精度评价需以 地面真实数据(实测或已有资料) 作为参考,进行对比分析。
22. 遥感数字图像有哪些特殊处理方法?
- 主成分分析 (PCA)
- 波段比值(NDVI)
- 彩色合成
- 图像融合
- 小波变换
- 图像镶嵌与配准
23. 常用的植被指数有哪些?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
- 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
NDVI=NIR−REDNIR+REDNDVI = \frac{NIR - RED}{NIR + RED} NDVI=NIR+REDNIR−RED
- DVI(差值植被指数)
DVI=NIR−REDDVI = NIR - RED DVI=NIR−RED
- RVI(比值植被指数)
RVI=NIRREDRVI = \frac{NIR}{RED} RVI=REDNIR
原理:植被在 红光波段吸收强,在 近红外波段反射强,利用红光与近红外的差异构造指数,反映植被覆盖度和生长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