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S总结
简介
DNS(Domain Name System,域名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将域名(如 www.example.com)转换为机器可识别的IP地址(如 93.184.216.34),从而实现网络资源的定位与访问。
一、DNS工作原理与查询流程
DNS采用分层分布式架构,从根域名服务器(Root Servers)到顶级域名服务器(TLD,如 .com、.org),再到权威域名服务器(Authoritative Name Server),形成树状结构。当用户在浏览器输入一个URL时,DNS解析过程通常包含以下步骤:
- 本地缓存查询:操作系统或浏览器首先检查本地DNS缓存是否存在该域名的解析记录。若有且未过期,则直接返回结果,跳过后续步骤。
- 递归查询:若本地无缓存,请求将发送至本地DNS服务器(通常由ISP或公共DNS如8.8.8.8提供)。该服务器作为递归解析器,负责代表客户端完成整个查询过程。
- 迭代查询:递归服务器从根服务器开始,依次向TLD服务器、权威服务器发起查询。例如,解析 www.example.com 时,先查 .com 的TLD服务器,再查 example.com 的权威服务器。
- 返回结果:权威服务器返回对应的IP地址,递归服务器将其缓存并返回给客户端。
- 整个过程涉及递归(客户端与递归服务器之间)和迭代(递归服务器与其他服务器之间)两种查询模式。
- TTL(Time to Live)值决定了记录在缓存中的有效时间,影响解析的实时性与性能。
二、常见DNS记录类型
DNS通过多种资源记录(Resource Record, RR)实现不同功能。
- A记录:将域名映射到IPv4地址,是最基础的记录类型。
- AAAA记录:对应IPv6地址。
- CNAME记录(Canonical Name):将别名指向另一个域名,实现域名重定向。例如,
www.example.com
指向example.com
。 - MX记录(Mail Exchange):指定接收邮件的服务器地址及优先级,用于邮件系统。
- NS记录(Name Server):标识负责该域名的权威DNS服务器。
- TXT记录:存储文本信息,常用于域名所有权验证(如SPF、DKIM)或安全策略声明。
- PTR记录(Pointer):用于反向DNS查询,将IP地址映射回域名,多用于日志分析与反垃圾邮件。
- SRV记录(Service):定义特定服务的主机和端口,如VoIP或即时通讯。
合理配置这些记录是域名管理与服务部署的基础。
三、DNS安全威胁与防护机制
DNS设计之初未充分考虑安全性,导致其面临多种攻击。
- DNS劫持:攻击者篡改DNS响应,将用户导向恶意网站。常见于公共Wi-Fi或被入侵的本地DNS服务器。
- DNS缓存投毒(Cache Poisoning):向递归服务器注入伪造记录,污染缓存,影响所有后续查询。
- DDoS攻击:利用DNS放大攻击(如开放的DNS解析器)向目标发起海量流量,造成服务瘫痪。
安全机制
- DNSSEC(DNS Security Extensions):通过数字签名验证DNS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防止篡改。它为每一级记录生成签名(RRSIG),并建立信任链,从根区开始逐级验证。(部署复杂且增加解析延迟)
- DNS over HTTPS(DoH)与 DNS over TLS(DoT):加密DNS查询流量,防止窃听与中间人攻击。DoH将DNS封装在HTTPS中(端口443),而DoT使用TLS加密(端口853)。
- RPZ(Response Policy Zones):允许递归服务器根据策略拦截恶意域名查询,常用于企业安全防护。
四、DNS优化
提升DNS性能与可靠性是保障网络服务的关键。
- 选择优质DNS服务商:公共DNS如Google Public DNS(8.8.8.8)、Cloudflare DNS(1.1.1.1)通常具备全球负载均衡、高可用性和安全过滤功能,可替代ISP默认DNS以提升速度与安全性。
- 合理设置TTL:高频变更的服务可设置较短TTL(如300秒),确保快速生效;静态资源可设置较长TTL(如86400秒)以减少查询压力。
- 权威服务器冗余:配置至少两个位于不同网络的权威DNS服务器,避免单点故障。
- CDN与Anycast结合:大型网站常将DNS与CDN联动,通过Anycast技术将用户导向最近的节点,实现低延迟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