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域快速入门过程记录之--电力网络
阅读《Power System Analysis》By Hadi Saadat
作为主要参考
电力
电力是一种应用最广泛的能源
第一个电力系统出自爱迪生之手,通过直流(dc)电机发电,传输电力到下曼哈顿地区进行照明。但直流电电压不高,根据P损=I2RP_损 = I^2RP损=I2R可知,其传输过程中损耗会很大,所以当时的直流电系统只能进行短距离传输。
功率损耗计算,一般发电厂发电可以指定功率,P=UIP = UIP=UI,而在传输过程中,由于III流过RRR会产生电压损耗,同时就带来了功率损耗。即传输过程中的P损=ΔUI=I2RP_损 = \Delta U I = I^2RP损=ΔUI=I2R。注意这里的U和发电机处使用的U有不同的含义。
交流电(ac)可以通过变压器提高电压,从而降低电流,减少传输损耗,后来主流的电力系统都更倾向使用交流电。第一个交流电系统采用的是单相交流电,后来逐渐产生了三相交流电系统。
- 交流电:电流会周期性变化方向,电压也会周期性起伏。变化频率有两个标准:60Hz适用于美洲、日韩和中东;50Hz使用于其它绝大多数地区
- 变压器:核心是电磁感应现象,直流电没法直接使用变压器升高电压。
- 对于长度大于500KM的超远距离输电,将高压交流电转化为高压直流电也会有一些优势。
在一个互相关联的电力系统中,需要少量的发电机专门用来应对高峰负荷以及备用发电需求。对于系统负荷的动态变化,以“实时平衡”为主要原则,动态调整发电机功率以适配负荷。
补充:阻抗和导纳
在交流电路中,阻抗(Impedance) 和导纳(Admittance) 是描述电路元件或网络对交流电流阻碍与导通能力的核心参数,二者互为倒数关系。
- 阻抗是交流电路中电压与电流的比值(类似直流电路中的电阻),但需要同时考虑电阻性损耗和电磁感性/电场的储能效应,因此是一个复数参数。阻抗反映了电路对交流电流的 “综合阻碍”:电阻分量(R)决定有功功率损耗,电抗分量(X)决定电压与电流的相位差及无功功率交换。
Z=R+jXZ = R + jXZ=R+jX
其中电阻R为实部,电抗X为虚部。阻抗大小为模值∣Z∣=R2+X2|Z| = \sqrt {R^2 + X^2}∣Z∣=R2+X2单位为欧姆。相角差ϕz=arctan(XR)\phi_z = arctan(\frac{X}{R})ϕz=arctan(RX)表示电压超前电流的角度。
- 导纳是阻抗的倒数,描述电路允许电流通过的能力,同样为复数参数。导纳反映了电路对电流的 “导通能力”:电导(G)越大,有功功率损耗能力越强;电纳(B)的正负和大小则决定了电路与系统间无功功率的交换方向和规模。
Y=1Z=G+jBY = \frac{1}{Z} = G + jBY=Z1=G+jB
补充:三相
在电力系统中,三相电路(由三个频率相同、幅值相等、相位互差 120° 的交流电组成)成为全球主流输电和配电方式,其设计源于对效率、稳定性、经济性的综合优化。
优势在于:
- 传输效率更高,材料更节省
- 驱动三相电机更稳定,无需额外启动装置
- 系统稳定性更强,容错性更好
在理想的三相配电网络中,三相电压 / 电流应满足 “频率相同、幅值相等、相位互差 120°” 的对称条件,但实际配电网络中,三相相位差往往并非严格的 120°,核心原因是系统存在各种 “不对称因素”。
负载不对称是最主要原因,配电网络的终端负载(如居民用电、商业用电、小型工业负载)大多是单相负载(如家用电器、照明、单相电机等),这些负载随机接入 A、B、C 三相中的某一相,很难做到完全均衡分配。
三相系统中,三“相” 是三个频率相同、幅值相等、相位互差 120° 的独立交变回路(A、B、C 三相),每个相都有自己的电压 / 电流变化规律。单相系统瞬时功率是波动的,三相总瞬时功率恒定。三相系统在能量传输的平稳性、效率与成本、工业适配性上都更具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