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Commun.:6GHz Ku波段无斜视波束成形!光子准TTD技术实现无限分辨率
前言
近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突破性研究,提出全球首个频率梳调控的光控准实时延迟(quasiTTD)波束成形器。该技术一举攻克传统相控阵天线在超宽带场景下的“波束倾斜”难题,同时实现6GHz瞬时带宽覆盖、连续无限精度波束转向及雷达通信双功能集成,为6G通感一体化网络奠定硬件基础。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62854z)
核心技术
研究团队独辟蹊径,用光学频率梳替代物理延迟线,构建全新波束控制架构:
1.双光频梳引擎
两套重复频率微差异的光频梳(图2a),通过电光调制生成16组频差精准的微波信号,直接馈入天线阵列。
2.频率空间映射
通过控制相邻天线的频率偏移量(Δf),在空间中合成“虚拟延时”(图1d),彻底规避物理延迟线。
3.无限精度转向
仅需调节单个微波源频率(每157Hz偏移对应1°转向),即可实现0.1°级连续扫描(图3h),比传统9比特延迟线系统简化百倍。
性能实测:刷新多项记录
带宽与精度
1218GHz(Ku波段)全频段无波束倾斜(图3df)
16单元线阵&4×4面阵验证,主瓣一致性超95%
通感一体
雷达端:逆合成孔径成像分辨率2.6×3.0cm(可辨识硬币级目标)
通信端:64QAM调制下速率达4.8Gbps(超5G基站10倍)
双功能波形(CELFMOFDM)通过单系统同步传输(图6de)
研究意义
这项研究的突破不仅体现在技术创新上,更在于为实际应用铺平了道路:
性能跃升:首次在1218GHz全波段实现无倾斜波束,6GHz超宽带特性为高分辨率成像(厘米级)和高速通信(Gbps级)提供了支撑,满足下一代系统对带宽和精度的双重需求。
架构革新:摒弃延迟线后,系统更紧凑、稳健,且天线规模可通过增加频率梳"齿数"轻松扩展,解决了传统技术大规模应用时的复杂度难题。
应用拓展:集成传感与通信能力使其可直接服务于自动驾驶、卫星通信、物联网等场景,尤其适配需要"边探测边通信"的集成传感与通信(ISAC)系统,推动设备向多功能、高性能演进。
未来,随着集成光子电路技术的融入,该系统有望实现芯片级集成,进一步缩小体积、降低功耗,成为6G及下一代雷达通信系统的核心支撑技术。
图1|光频梳调控准实时延迟(quasi-TTD)波束成形器概念示意图
图2|光频梳调控线性准实时延迟(quasi-TTD)波束成形器实验验证
图3|线性准实时延迟(quasi-TTD)波束成形器的超宽带波束成形与连续转向实验结果
图4|光频梳调控二维准实时延迟(quasi-TTD)波束成形器实验验证
图5|二维准实时延迟(quasi-TTD)波束成形器超宽带性能实验结果
图6|采用频率梳引导准TTD波束成形器的集成雷达成像与通信系统
【注】小编水平有限,若有误,请联系修改;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