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石基植入体新突破!Adv. Funct. Mater. 报道首例增材制造固态摩擦电能量收集器
引言
想象一下,未来植入你体内的医疗设备,无需更换电池,靠血液流动就能自发电,还能无线接收能量进行精准治疗。这并非科幻小说,而是澳大利亚科学家用3D打印金刚石技术实现的突破性进展。
近日,由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和悉尼大学组成的联合团队,在顶尖材料学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发表重磅研究。他们创新性地利用激光3D打印技术,将金刚石微粒嵌入钛合金(Ti-6Al-4V)基体中,制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金刚石-钛合金”多功能复合材料。
核心内容
这项研究的革命性在于,这种3D打印的“金刚石-钛”材料同时解决了植入式医疗设备三大核心难题:
1.结构支撑与生物相容性:在宏观尺度上,材料具备优异的机械强度(媲美传统金属植入物)和生物相容性,能通过3D打印定制成复杂、个性化的几何形状(如骨骼替代物),完美贴合人体组织,并促进骨整合。
2.纳米发电:从生理流中“薅能量”:在纳米尺度上,研究首次利用固-液摩擦电效应。当生理盐水(模拟血液、尿液等体液)流经材料表面时,液固界面发生电荷分离,产生电流!实验成功演示了利用模拟冠状动脉血流的脉动盐水(5mL/s)发电,并能感知流速变化(图6,7)。这意味着,未来植入设备可利用人体自身的体液流动(如血液、脑脊液)持续获取微量能量,为低功耗传感器供电。
3.无线能量传输:“金刚石天线”问世:在宏观尺度上,团队用该材料3D打印出线圈和电极结构,成功实现了两种无线供能方式:
电容耦合:像“隔空充电”一样,成功点亮了置于5mm厚组织模型下的LED灯(图8)。
电感耦合:利用材料制成的接收线圈,在1.14GHz频率下无线接收能量,并在组织模型中诱导出局部可控温升(约3°C)(图10)。这为未来应用如触发药物释放或热疗提供了可能。
特别关键的是,这些线圈/天线本身就是植入体结构的一部分,无需额外封装保护,兼具高强度与功能。
重大意义
这项研究的价值远超材料本身,它为植入式医疗设备提供了“功能集成+长效耐用”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续航革命:纳米级能量收集利用体液流动自给能,搭配无线传能,解决传统设备依赖电池的痛点;
耐用升级:材料自带强韧性,无需额外封装,避免传统金属天线易损坏的问题,适合长期植入;
个性化医疗落地:3D打印支持术中实时制造,根据患者需求定制形状和功能,提升治疗精准度;
功能拓展无限:除供电和传感外,局部加热、电刺激等功能可集成,未来有望用于神经调控、肿瘤热疗等场景。
结语
研究团队指出,虽然成果振奋人心,但材料的长期电学、机械性能和成骨性能仍需进一步评估和优化。尽管如此,这项技术为下一代“活性智能植入物”开辟了清晰的道路。未来,我们或许将迎来由人体自身供能、可无线调控、为患者量身定制的“金刚石器官”,真正实现个性化精准医疗的飞跃。
图1:技术路线示意图
图2:材料微观结构
图3:金刚石-钛合金表面化学:钛的状态揭秘
图4:金刚石-钛合金中的碳:sp³金刚石 VS sp²石墨
图5:拉曼光谱验证
图6:生理流发电性能
图7:无线流场传感
图8:电容无线传能
图9:电感耦合传能
图10:无线热疗演示
【注】小编水平有限,若有误,请联系修改;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