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领域,ROM和RAM的区别
ROM(Read-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和 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是计算机/嵌入式系统中两类核心的存储器件,主要区别体现在功能定位、读写特性、数据持久性、速度等方面。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对比两者的差异:
1. 核心功能
-
ROM:
主要用于存储固定不变或极少修改的程序与数据(如设备固件、引导程序、校准参数等)。其设计目标是长期保存关键信息,即使系统断电也不会丢失。
典型场景:嵌入式系统的Bootloader(引导程序)、芯片厂商预烧录的硬件初始化代码(如ARM的TrustZone安全固件)、智能设备的配置参数(如传感器的校准表)。 -
RAM:
用于存储运行时动态变化的数据(如操作系统内核、应用程序代码段、用户临时数据等)。其设计目标是支持CPU高速读写,作为“临时工作区”配合CPU完成计算任务。
典型场景:手机/电脑运行APP时的内存、嵌入式Linux系统的运行时内存(如/dev/mem
映射的物理内存)、视频解码时的帧缓存。
2. 读写特性
-
ROM:
- 传统ROM(如掩膜ROM):仅支持读取,数据在制造时由厂商固化(“一次性编程”),用户无法修改。
- 可擦除ROM(如EEPROM、Flash):支持有限次数的写入(需特定操作,如高压擦除+电平编程),但写入速度远慢于RAM(通常为毫秒级 vs RAM的纳秒级)。
-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