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SCA用户访谈第二期:互联网科技公司如何用OpenSCA“锁”住开源风险?
OpenSCA用户访谈专栏来啦!
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提升OpenSCA的实用性和易用性并促进社区良好发展,我们将陆续访谈来自不同行业的OpenSCA社区用户,倾听他们的实际需求和使用感受,并持续收集相关反馈和改进建议。
用户访谈录
第二期:OpenSCA*互联网科技公司
Q1
可以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吗?
我们公司主要是提供企业应用解决方案的互联网科技公司,核心产品是一套低代码开发平台,客户可以通过拖拽式操作快速搭建业务系统。这类平台的特性是「高度模块化」——底层依赖了大量开源框架、中间件,以及我们自研的扩展组件。因此,供应链安全对我们来说不是加分项,而是必选项,一旦某个依赖库出现高危漏洞(比如Log4j2、OpenSSL),不仅影响自研平台的稳定性,更可能通过客户部署的系统扩散到金融、制造等关键行业,后果不堪设想。
Q2
在供应链安全、开源安全方面面临
的痛点是什么?
比较核心的问题是开源组件往往嵌套多层依赖(传递依赖),以前靠人工核对依赖清单,经常漏掉传递依赖的漏洞。比如上次发现一个客户端组件存在RCE漏洞,追溯后发现它是某个子框架的间接依赖,但人工排查就花了3天时间,这些工作量巨大且极易出错,就像掉进了依赖黑洞,很难全部理清。
另外就是许可证合规风险的问题,不同开源许可证(如GPL、AGPL、Apache 2.0)对使用、修改、分发有不同要求。项目如果混用了不兼容的许可证,或者未遵循特定许可证的义务(如未保留版权声明),可能面临法律风险。客户(尤其是金融行业)对协议风险非常敏感。
其次就是集成问题,我们之前用过静态扫描工具(SAST)、漏洞库查询平台,但各有局限——SAST侧重代码逻辑漏洞,对依赖漏洞覆盖不足;漏洞库更新滞后,高危漏洞(如Log4j2)往往在官方公告后1-2天才同步到工具;更麻烦的是,这些工具需要手动切换,严重影响开发效率。
Q3
现在用OpenSCA主要解决了哪些痛点呢?
我们使用OpenSCA的整体感受是非常有效解决我们公司所面临的情况,并得到极大的改善。
OpenSCA可以准确地检查代码中的所有依赖项,解析代码中使用的开源包的深度和复杂性,能够确保在各个级别都进行合适有效的漏洞检测,并生成清晰的SBOM(软件物料清单),这让我们第一次真正“看清”了软件供应链的全貌。记得有一次扫描时,它直接标出了一个传递依赖的旧版本存在路径遍历漏洞,而这个组件我们之前完全没注意到——以前人工排查至少要3天,现在分钟级别就定位到了。
再比如,OpenSCA内置了主流开源协议的合规规则,扫描时会自动标记「高风险协议」(比如GPLv3要求衍生代码必须开源),并提供替代组件建议。最近我们用它扫描出一个日志组件的AGPL协议,及时替换成了Apache 2.0协议的同类产品,避免了客户的合规风险。
同时,在使用中,我们还发现OpenSCA提供了命令行工具(CLI)、IDE插件、以及与主流CI/CD平台(如Jenkins, GitLab CI, GitHub Actions)的无缝集成方案。我们能轻松将其嵌入到代码提交、构建阶段,实现“左移”安全。扫描速度快,对开发流程影响小,开发人员接受度高。可视化的报告也方便安全团队和开发团队协作修复问题。
Q4
对OpenSCA的建议?
(1)加强威胁情报的深度与广度: 持续优化情报来源的覆盖面和更新速度。特别是对于国内开源组件生态的漏洞情报,希望能有更及时、更全面的覆盖。【截至目前已实现】
云脉XSBOM数字供应链安全情报预警平台依托悬镜安全团队强大的供应链管理监测能力和AI安全大数据云端分析能力,对全球数字供应链投毒情报、漏洞情报、停服断供情报进行实时动态监测与溯源分析,为用户提供高级情报查询、情报订阅、可视化关联分析等企业级服务,帮助用户更快更轻松应对各种风险,智能精准预警“与我有关”的数字供应链安全情报。
通过精准的AI情报分析,云脉XSBOM可联动赋能SCA、IAST、SAST、RASP、PTE和ASOC等敏捷安全工具,增强从代码开发到上线运营的全周期安全风险监控和响应能力,实现全面安全保障。
情报数据内容涵盖漏洞、组件、漏洞组件关系、组件迁移信息、组件投毒情报等风险。支持独家分析漏洞,进行漏洞复现、补丁验证、漏洞POC以及输出和补充漏洞修复和缓解方案;支持组件投毒复现、投毒技术分析、投毒修复方案、投毒恶意IOC等。且有大体量基础数据支撑:组件1.5E+,漏洞40W+,组件投毒8W+,紧急漏洞6小时,普通漏洞风险及投毒12小时上架推送。
OpenSCA SaaS将自动更新漏洞状态,并对用户做出精确的个性化情报推送,团队成员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到与项目资产相关的情报信息并采取措施,减少安全风险。企业在OpenSCA SaaS页面上轻松地查看并管理团队内所有项目的组件资产和对应的安全风险。
(2)区分组件的严重风险等级、可利用性的等级。我需要对漏洞做一个筛选,哪些优先改,哪些虽然影响范围比较大,但是可利用性比较低、可以延后处理。【截至目前已实现】
很多企业现在缺少这样的指导建议,更多的是内部自己讨论,做一个安全评估,如果觉得影响范围不是很大,别人可能利用不到的,我们就先忽略掉,或者是先做延期处理。
由于已识别的组件漏洞数量庞大,很快就会掩盖了漏洞的可见性及其对企业构成的真实风险指数。但企业发现的实际漏洞中有70%-85%不是致命漏洞,因为企业的专有软件不会调用存在这些漏洞的组件。
如何检测并判断应用实际使用到的组件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能力。OpenSCA在解析文件依赖信息时首先会检查组件是否是生产环境的组件(生产/开发环境的组件一般会在依赖文件中标识)。
通过解析过滤掉并非实际使用到的组件,从源头上减少无效组件和漏洞信息带来的干扰。
Q5
您对于即将要使用OpenSCA
或者想要了解OpenSCA的用户们
有什么要分享的吗?
最直接的建议是让 OpenSCA 早日成为你拥抱开源的‘安全左移’伙伴,早一步发现风险,多一分开发安心,越早扫描,修复成本越低;另外,一定要结合业务场景定制扫描规则(比如金融行业重点关注协议合规。制造业关注工业协议组件的漏洞),让工具真正为你所用。
感谢每一位开源社区成员对OpenSCA的支持和贡献。OpenSCA的代码会在GitHub和Gitee持续迭代,欢迎Star和Fork,也欢迎向我们提交ISSUE和PR,参与我们的开源安全共建计划,与社区成员共同建设充满可能性的开源解决方案。
GitHub
https://github.com/XmirrorSecurity/OpenSCA-cli/releases
Gitee
https://gitee.com/XmirrorSecurity/OpenSCA-cli/releases
OpenSCA官网
https://opensca.xmirro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