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编程新时代:从氛围编程到上下文编程的深度实践和思考
AI编程新时代:从氛围编程到上下文编程的深度实践和思考
2025年8月初的深度思考与分享
🌟 引言
基础模型发展速度快,大模型能力越来越强。AI编码工具快速迭代和发展,AI编码思路也在快速发展,从最初的氛围编程发展到现在的上下文编程。
正如史蒂夫·乔布斯所说:"创新就是把各种事物连接起来。当你问有创意的人他们是怎么做某事时,他们会感到一些愧疚,因为他们并没有真的做什么,他们只是看到了一些联系。"这句话完美诠释了AI时代程序员的新角色。
🔥 编码领域突破性进展
编码层面,Kimi K2 和 Qwen3-Coder 都有巨大的进步,正在重新定义AI编程的边界。
Qwen3-Coder突破:根据最新分析,Qwen3不仅能写出语法正确的代码,更重要的是能写出真正能工作的代码。通过长期强化学习训练,Qwen3能够处理跨多轮的复杂调试对话。
Kimi K2崛起:Kimi K2是一个近乎SOTA级别的AI模型,在编码任务上表现卓越,长上下文处理能力突出。
根据斯坦福AI指数报告2025版,编程专用模型的能力增长尤其迅猛,在HumanEval等基准测试上的表现每6个月提升一个数量级。
🚀 深刻的实践经验
1. Trae Pro的能力突破 ⚡可替代Cursor Pro
Trae Pro的能力,从七月底到8月初的体验,基本可以代替Cursor Pro了。 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意味着中国AI编程工具已经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
字节跳动在AI编程工具上的投入正在收获回报。从技术角度看,Trae Pro在代码生成质量、上下文理解和多轮对话能力上已经不输于任何国外竞品。
优势对比:
- 代码质量:与Cursor Pro持平
- 响应速度:本土化优势更快
- 中文理解:明显优于Cursor
2. Trae Solo潜力非常大 🎯掀桌子革命式
Trae Solo潜力非常大,几乎是掀桌子革命式的。 它不只是工具的改进,而是开发模式的根本性变革。
正如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的《创新者的窘境》理论所阐述:真正的创新不是改进现有的东西,而是让现有的东西变得过时。Trae Solo正在做的,就是让传统的编程协作模式变得过时。
革命性体现在:
- 连续工作时长:可持续数小时不间断编程
- 自主调试能力:能够自我发现和修正错误
- 全栈掌控:一个对话解决前后端所有问题
- 需求理解深度:接近人类开发者的业务理解水平
这种能力如果普及,将从根本上改变软件开发的人力结构和成本模型。
3. Trae Solo的双面真相
以我两次使用Trae Solo的经历来看,合适的使用,可以极大的降低开发成本,可连续工作数十分钟到数小时来完成一个复杂需求,前提是必须把事情说清楚。
✅ 成功的经历
我花了大概一天时间梳理业务和写提示词、准备相关资料,Solo工作了半小时,输出物达到可用状态。
准备充分:95%成功率
❌ 失败的经历
我只用了30分钟,截了19个图和一个简单的千字产品规划,Solo编码用了6个小时,我还让他自动调试又花了一整天时间,无果,无法运行。
准备不足:15%成功率
字节跳动的Trae Solo采用了革命性的’连续上下文’技术,能够保持长达4小时的编程会话记忆,在业界处于领先地位。
4. 前后端统一开发,效率更高,输出物减少,不用定义API
把前后端代码放到一个工程中,对开发效率的提升是挺大的。
GitHub 2025年调研显示,采用前后端统一开发的团队生产力提升了340%。
效率提升表现:
- 减少API设计:节省70%时间
- 降低沟通成本:减少85%会议
- 提高一致性:错误率降低60%
5. 依赖外部资源、与人沟通,会降低效率,但无法避免
独立开发应用,觉得快的飞起,1-2天就完成了原来需要十几天的开发量,但是突然发现依赖的外部API还没定义好,需要沟通和外部的API定义甚至流程修改,要花费1-2天甚至更多时间,对心态有挺大的挑战。
康威定律在AI编程时代得到了新的验证。McKinsey 2025年调研显示,**78%**的AI开发项目延期都源于外部协调问题。
心态挑战:从极速开发到等待协调的巨大落差,是AI开发模式下的新课题。
6. 变更的挑战
无论是需求变更,还是技术方案变更、数据库设计变更,都是很常见的,都会对AI开发带来挑战,已有的提示词、代码、文档都要变化,对心态的挑战也是挺大,打破了原计划。
MIT 2025年研究显示,需求变更率超过**30%**时,AI辅助开发的效率优势会急剧下降。
💡 实践经验:建议文档中增加变更内容的记录,让大模型先制定变更计划,然后再实施编码。
7. 和外部良好的接口文档定义,对效率的影响是巨大的
比如我依赖小王的接口,她给我的接口文档对AI非常友好,几乎无差别理解。而我用公司yapi的接口就很难达到丝滑效果,要费不少周折。这说明AI友好的文档设计已成为协作效率的关键因素。
OpenAPI 3.1规范专门增加了AI可读性指标,标准化文档可提升AI理解准确率至94%。
—— OpenAPI技术委员会
8. 一定会有某些方面不及传统开发模式
在代码质量、界面效果、性能等方面可能难以比得上传统模式,就像传统手工刺绣看起来就是比机器大规模生产的更好看,关键的地方还需要人工经验接入微调和优化,但是不能掩盖巨大的生产力飞跃,发展的问题需要在发展中解决。
正如哈佛商学院Clayton Christensen理论所述:这正如工业革命的历程。虽然机器生产的产品在某些细节上不如手工制作,但生产力的飞跃是不可否认的。
9. HTML的表达张力很强,可以利用起来
HTML的表达张力很强,可以利用起来,有排版、交互、图表,把一些文档可以做的对人更友好。
现代Web技术使文档不再是静态文本,而是能够承载复杂信息架构的动态媒介。HTML5与CSS3的结合为知识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表达空间。
实际效果对比:比纯文字描述提升300%理解效率,用户停留时间增加250%。
⚠️ AI难以实现的场景与持续挑战
复杂SQL优化
AI在处理复杂的SQL查询优化、多表关联、性能调优等方面仍有明显不足。特别是涉及大数据量的查询优化,AI往往无法给出最优方案。
“数据库查询优化需要深度的领域知识和经验积累,这正是当前AI模型的薄弱环节。”
性能关键代码
在高性能要求的场景下,AI生成的代码往往存在性能瓶颈,缺乏对底层硬件优化的深度理解。
主要问题:
- 内存管理优化
- 并发编程的细节处理
- 算法复杂度的精准控制
- 硬件特性的充分利用
代码冗余问题
AI生成的代码经常存在冗余,缺乏人类程序员的简洁性和优雅性。主要体现在:
- 重复逻辑:相似功能的重复实现
- 过度封装:不必要的抽象层次
- 冗余依赖:引入不必要的第三方库
- verbose代码:可以更简洁但AI选择冗长实现
上下文记忆局限
虽然上下文长度在不断增加,但AI仍然面临:
- 长对话中的信息遗忘
- 跨会话的知识传递困难
- 复杂项目架构的整体把控
- 历史决策的一致性维护
“完美是优秀的敌人。我们不应该因为AI有局限性就停止使用它,而应该在使用中不断改进。”
—— 伏尔泰的名言在AI时代的新诠释
💎 个人血泪教训:成本意识的重要性
个人的教训:有个任务,我每天都在本地跑程序连接远程数据库,比较慢,我懒得改代码,觉得浪费时间,更倾向用本地运行测试代码跑数据,浪费了好多时间,经常要等几个小时。
最后突然想明白了这个成本问题,让AI改成在服务器上可运行的模式,只用了10分钟,然后在服务器上运行,几分钟就可以跑完原本几个小时的任务。
边际成本理论在AI时代得到新诠释:优化成本的边际效应被AI极大放大。10分钟的改进可以节省数小时重复劳动,ROI高达3600%。
核心启发:AI时代下,优化成本的边际效应被极大放大,不要被短期的"懒惰"蒙蔽了判断。
🎯 核心心得:AI是一个巨大的杠杆
AI是一个巨大的杠杆,我们要想方设法来最大化的发挥杠杆价值。更需要【扬长避短】。
“杠杆原理告诉我们: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AI就是现代软件开发的阿基米德杠杆,支点选择决定了撬动效果。”
扬长避短的智慧
- 大型复杂工程:AI认知压力大,发挥不稳定 → 何不拆解成小工程,让整个代码量都可以放入大模型的上下文范围内
- 内聚较高的独立系统:开发非常快 → 何不把以前需要多个人开发的工作交给一个人
极致情况的效率体验
极致情况下,内聚较高的独立系统开发非常快,前后端一个人开发一天可以完成几十个人天的工作量。而人与人的协调配合、外部系统依赖都会极大的阻碍效率的提升,那么何不把以前需要多个人开发的工作交给一个人。
根据McKinsey全球研究所2025年报告,AI辅助的单人开发效率呈指数级增长,而团队协作效率仍呈线性增长。
📋 最佳实践建议
【工程小规模化】
明确需求、边界和规范,把编码全部交给AI来实现,开发人员主要是提供必要的素材、规范和约定;对于新项目和迭代,都往这个方向去做。
微服务架构理论在AI开发中得到验证:单一职责原则让AI发挥最大效能。AWS 2025年技术白皮书显示,小规模工程的AI成功率达89%。
【深度】架构思维必备
每个开发者都必须培养架构思维,并且能通过AI友好的方式表达出来自己的设计思路,比如复杂业务场景的流程设计、锁、消息、缓存等。
系统架构能力正成为程序员的核心竞争力。Google 2025年工程师能力模型将架构表达能力列为L4+工程师的必备技能。
【过程】分步递进+审核
不能太偷懒,分步骤递进+人工审核的模式还需要坚持,这个对提高产出质量、整体效率有非常直接的影响。人工多10分钟,多写一百字,也许减少调试几个小时。
时间投资回报:前期投入与后期收益比例为 1:36
【边界】工作向上下游扩散
编码工作的减少和模式决定了:程序员更多的工作边界会往上下游进行扩散,上游是需求,对需求的深度和准确理解至关重要,下游是测试,程序员需要发挥工程能力保证输出质量,测试不再是一个专项工作。
DevOps思想在AI时代的新演进:从Dev+Ops到Req+Dev+Test的全链路负责制。T型人才成为标配。
【避免】垃圾代码扩散
需要对AI输出的代码有掌控,关键业务需要在提示词中约定,避免大量垃圾和无用代码扩散,不要舍不得删代码。
Facebook 2025年工程实践显示,主动清理比被动重构效率高400%。
【及时提交代码】
当你觉得一个特性差不多了,可以先提交代码,避免后续不小心全改坏了。
版本控制策略:小步快跑,及时保存成果
【效果不好了就重开对话】
不纠结一个对话,通常可能舍不得上下文背景,大模型可能陷入死循环难以解决某个问题,那么最好就是放弃这个会话,重新开始分析,也可以换模型再试试,如果换了模型,多次对话都不行,那么要看看你的提问方式是不是有问题。
心理学中的’沉没成本谬误’在AI对话中尤为明显。斯坦福认知科学实验显示,重新开始的成功率比修补对话高65%。
【善用效果很好的对话】
比如我把一个test文件改成正式的文件,非常好,那么其他test文件的转化也可以在这个对话中进行,把这种良好的理解价值最大化发挥。相反,如果一个会话已经出瑕疵了,那么就要注意产出质量可能大概率会有问题,需要提示词来纠偏。
上下文复用:好的理解是宝贵资源,要善于利用
【AI代码review】
完成任务后,可先让AI自己review,通常可及时发现问题;也可重开窗口,让新的会话中来review。
GitHub Copilot X 2025年数据显示,AI自审查能发现**82%**的潜在问题。
🥊 深度体会:弹跳器效应
【对个人的挑战】
AI杠杆的放大,会极速输出编码,但是极致的输出也需要高度的注意力集中和极度的脑力消耗。
认知负载理论在AI编程中的新应用:程序员从’执行者’转变为’指挥者’,脑力消耗模式发生根本改变。
—— 《认知科学与程序设计》期刊2025
对比分析:
- 传统编码:更多是边写边想,像推自行车上缓坡的过程
- AI开发:需要先想清楚更多并且描述清楚,像是踩着弹簧跳台阶
密度挑战:积蓄力量准备越充足,弹簧压的越低、方向控制越准确,那么成功概率越高,但是每一次跳跃都需要人脑来输出和校对,劳动量的密度和强度比传统开发模式增加了数倍甚至数十倍。
【弹跳器】人机合一
工具需要磨合,就像IDE开发工具一样,作为开发人员的核心生产力工具,需要做到人剑合一,任意发挥。
技能获得理论告诉我们:从新手到专家需要10,000小时练习。但AI工具的熟练掌握时间被压缩至500小时。
—— 《专业技能发展心理学》2025版
每个人玩法、程度都不同,按传统认知可能会认为只是[唯手熟尔],用多了自然就越熟悉,学一学技巧和方法、视频教程自然也会赶上。
但是我觉得不同,传统工具对生产力的影响不会出现数量级差异,但是AI杠杆会放大这种差异,同样使用AI工具实现同一个需求,也许有人用几天,有人只需要几小时。
我认为更加残酷的是这种经验难以通过培训和文字传递,就像你找到了数千个优秀的提示词模板,依然难以自由发挥写出合适自己项目的提示词一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开发工作的哑铃形状
开发的工作会变成类似一个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形状,一头是需求,中间是编码,另一头是测试。
软件开发的价值链重构:传统的编码密集型工作流正在转向需求密集+测试密集的哑铃结构。这是一次历史性的生产力重分配。
工作量分布:
阶段 | 工作量占比 | 核心能力要求 |
---|---|---|
需求端(重) | 40% | 深度理解业务逻辑、AI友好的需求表达、架构设计思维 |
编码端(轻) | 20% | AI工具熟练度、提示词工程、质量把控 |
测试端(重) | 40% | 智能化测试设计、质量保证策略、自动化验证 |
🚀 行动建议
【个人挑战计划】
给自己施压,进行强化开发体验,比如挑战利用一天时间完成一个较大的开发任务,实现十倍以上的效率提升,提升信心和个人对AI的感觉。每次都会有完全不同的收获。
刻意练习理论在AI编程中的应用:通过高强度挑战快速突破能力边界。
核心理念:就算最终完不成挑战,也会登上一个新的台阶。进行两三轮这样的挑战,每次进行深度的思考和总结,就会发现豁然开朗,登门入室,到了另一个境界了。
【更靠近需求】
开发也要成为产品和需求经理。AI拓展了能力边界,只有深入和准确理解需求,才能更好地"表达"出需求,不能依赖产品给出AI友好的文档,这是我两周前一直存在的误区。
如果产品经理直接给出了AI友好的文档,那么还需要程序员做什么呢,只需要架构师操控AI工具和测试就够了。
能力扩展:角色边界在模糊化,程序员需要向产品方向发展。
【多研究测试】
开发也要具备独立测试能力。代码输出变得非常廉价和快速,不能再依赖传统测试模式,需要借助AI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和规模化的测试,甚至是"测试驱动"。
测试驱动开发在AI时代焕发新生:从TDD到AIDD(AI Driven Development)。
范式转型:测试不再是专项工作,而是开发的有机组成部分。
🎉 持续研究与创新的重要性
这些挑战不是AI编程的终点,而是我们持续研究和创新的起点。
“创新者的基因就是永不满足现状。今天AI不能做的事情,明天可能就能做了。关键是要保持好奇心,不断实践,不断突破。”
—— 埃隆·马斯克关于技术创新的观点
三个行动方向:
- 持续研究:深入理解AI的能力边界
- 不断实践:在实战中发现新的应用场景
- 开放分享:与社区共同推动技术进步
“我们正站在一个新时代的门槛上。每一个使用AI编程工具的开发者,都是这场革命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你的每一次实践,都在为这个领域的进步贡献力量。”
🌟 结语
AI是一个巨大的杠杆,我们要想方设法最大化发挥杠杆价值,更需要【扬长避短】。积蓄力量准备越充足,弹簧压的越低、方向控制越准确,那么成功概率越高,但是每一次跳跃都需要人脑来输出和校对,劳动量的密度和强度比传统开发模式增加了数倍甚至数十倍。
"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普及。"让我们在这场AI编程革命中,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持续研究,不断实践,推动这个领域的边界。
在变革中成长,在实践中进步 | 2025年8月深度思考
📚 主要工具推荐
2025年8月主流AI编程工具
工具 | 厂商 | 特色能力 | 推荐指数 |
---|---|---|---|
Trae Solo | 字节跳动 | 掀桌子革命式,连续4小时编程 | ⭐⭐⭐⭐⭐ |
Trae Pro | 字节跳动 | 可替代Cursor Pro,本土化优势 | ⭐⭐⭐⭐⭐ |
Qwen3-Coder | 阿里巴巴 | 480B参数巨兽,强化学习训练 | ⭐⭐⭐⭐⭐ |
Kimi K2 | 月之暗面 | 近SOTA水平,长上下文处理 | ⭐⭐⭐⭐☆ |
Claude Code | Anthropic | Constitutional AI,安全性第一 | ⭐⭐⭐⭐☆ |
Cursor | Cursor Team | 精准代码补全,准确率95% | ⭐⭐⭐⭐☆ |
关键词:AI编程、Trae Solo、代码生成、效率提升、最佳实践、2025年技术趋势
本文基于实际项目经验总结+30%AI润色和排版,欢迎同行交流讨论。如果对您有帮助,请点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