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网内网IP攻击防御:从应急响应到架构加固
内网IP攻击防御:从应急响应到架构加固
内网IP攻击的隐蔽性远超外网威胁,其本质是信任边界内的权限滥用。应对需遵循"识别-隔离-溯源-加固"四步法则,兼顾应急止损与长效防御。
应急处置:30分钟响应窗口
1. 流量阻断:登录网关或防火墙,基于攻击IP配置临时ACL规则,限制其端口访问(重点封锁445、3389等高危端口),同时启用MAC地址绑定锁定异常设备。
2. 行为取证:通过Wireshark抓取攻击流量特征,分析数据包类型(如ARP欺骗需记录伪造MAC,ICMP泛洪需统计请求频率),保存日志作为溯源依据。
3. 终端隔离:将受影响主机接入隔离VLAN,断开与核心业务区的连接,使用离线杀毒工具扫描是否植入木马(重点排查 persistence 机制)。
深度溯源:定位攻击原点
利用内网管理工具(如LanHelper)进行IP-MAC-设备名映射,结合交换机端口绑定记录,快速定位攻击源物理位置。若涉及APT攻击,需检查DNS隧道或隐蔽信道(可通过Tcpdump分析非标准端口的异常通信)。对于企业环境,应联动终端管理系统,核查攻击设备的登录账号与操作记录,确认是外部入侵还是内部主机失陷。
架构加固:构建纵深防御体系
- 网络层:划分微分段VLAN,启用802.1X认证,部署ARP防火墙抑制欺骗攻击。
- 终端层:强制开启Windows防火墙,配置主机入侵检测(HIDS),禁用不必要的服务(如UPnP)。
- 审计层:部署内网流量分析系统(NTA),对异常连接行为(如大量SYN包、端口扫描)设置实时告警阈值。
内网攻击的防御核心在于打破"默认信任",通过最小权限原则重构访问控制体系,使单次攻击难以横向扩散。记住:80%的内网安全事件,根源是基础架构缺乏动态防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