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数据结构:基础知识和链表①
一、概念
程序==数据结构+算法
1.描述数据存储和操作的结构
2.操作数据对象的方法
二、衡量代码的质量和效率
无论代码操作数据量多大,希望程序代码的运行时间保持恒定
随着数据的增长,程序运行时间缓慢增长
随着数据的增长,程序运行时间快速增长
(一)时间复杂度:数据量的增长与程序运行时间的增长所呈现的比例函数关系,称为时间渐进复杂度函数,简称时间复杂度
1.O(1):程序运行时间维持恒定
2.O(log n)(二分法):程序刚开始运行时间可能增长较快,但经过一定数据量后,程序运行趋于恒定
3.O(n):(for循环)程序运行时间随数据量增长呈现固定的比例关系关系
4.O(nlog n) 5.O(n^2) 6.O(n^3) 7.O(2^n)
(二)空间复杂度:数据的增长与程序占据空间的增长所呈现的比例函数关系,称为空间复杂度
三、数据结构
(一)逻辑结构:线性结构:表(一对一),非线性结构:树(一对多)、图(多对多)
(二)存储结构:顺序结构、链式存储、散列存储、索引存储
(三)常见的数据结构
1.顺序表
2.链式表(*)
3.顺序栈(*)
4.链式栈(*)
5.顺序队列(*)
6.链式队列(*)
7.二叉树(*)
8.邻接表
9.邻接矩阵
四、链表
(一)链表
1.顺序表(数组)特点
1.1存储空间连续
1.2访问元素方便
1.3无法利用小的空间,必须连续的大空间
1.4顺序表元素必须有限(不存在无限连续的空间)
1.5插入和删除效率低
2.链表特点
2.1存储空间不需要连续
2.2访问元素不方便
2.3可以利用一些小的存储空间
2.4链表元素可以没有上限
2.5插入和删除效率高
(二)链表分类
1.单向链表:只能通过链表节点找到后一个节点,访问链表元素的方向是单向的
2.双向链表:能够通过链表节点找到前一个节点和后一个节点
3.循环链表:能够通过第一个节点快速找到最后一个节点,能够通过最后一个节点快速找到第一个节点
4.内核链表:Linux内核所采用的一种通用的链表结构
(三)单向链表
1.定义链表节点类型
2.空链表的创建
return ptmpnode;
2.1创建一个空的链表节点
2.2data不需要赋值(最好赋值),空白节点不存放数据,主要为了保证链表操作的便利性
2.3pnext必须赋值为NULL,表示该节点为最后一个节点
2.4将节点地址返回
3.链表的头插法:在链表的开头插入一个元素
3.1申请新的节点空间
3.2将存放的数据放入新申请的数据空间中
3.3将新申请节点的pnext赋值为空白节点的pnext
3.4将空白节点pnext赋值为新申请节点
3.5代码
4.链表的遍历:访问链表中每个节点元素
5.链表的删除:从链表中删除指定元素
5.1定义两个指针ptmpnode用来遍历链表查找要删除的节点元素,ppernode永远指向ptmpnode的前一个元素
5.2当ptmpnode找到要删除的节点元素,让pprenode->pnext赋值为ptmpnode->pnext
5.3将要删除的节点元素释放
5.4让ptmpnode判断下一个节点元素是否要删除,直到该指针指向NULL为止
五、Makefilee
(一)Makefile:工程管理工具,主要用来管理代码的编译
1.Makefile可以根据文件中的规则来选择符合条件的代码完成编译
2.Makefile能够依赖关系和文件修改的时间戳来决定哪些代码需要编译,哪些代码不需要重新编译
(二)使用规则
1.在工程目录下,创建一个Makefile或makefile的文件
2.在Makefile中编写对应的文件编译规则
3.在工程目录下使用make来调用Makefile中的规则完成代码编译
4.编译代码成功后,即可运行可执行程序
(三)语法规则
1.要生成的文件:所依赖的文件
2. 生成命令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