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梳理
人机交互最初阶段:
应用层:把人类语言转换成编码,ASCII UTF-8
表示层:把编码转换成二进制
介质访问控制层:把二进制转换电信号
物理层:传输电信号
后来有了osi七层模型:
应用层:提供各种网络服务
表示层:对数据的加密,解密,编码,解码
会话层:对双方的通信的建立,维护,拆除====》区分应用程序的不同进程、
传输层:建立端到端的连接
网络层:根据ip地址转发数据
数据链路层:根据mac地址转发数据
物理层:传输光信号,电信号
通信过程的实现:
数据随着每一层的跃进添加一个头部然后向下传递分装成一个完整的可传递的数据,最后发送出去,然后反向跃进解分装
tcp/ip协议
OSI 七层 | TCP/IP 五层 | 功能整合说明 |
---|---|---|
应用层 | 应用层 | 功能一致 |
表示层 + 会话层 | 应用层(合并) | 数据格式、加密、会话控制被并入高层协议(如HTTP、SSL) |
传输层 | 传输层 | 功能一致(TCP、UDP) |
网络层 | 网络层 | 功能一致(IP协议) |
数据链路层 + 物理层 | 数据链路层/物理层(合并为“网络接口层”) | 二者常由操作系统/硬件驱动统一实现 |
作用
简化分工,减少接口;
将实际开发中难以独立实现的层(如表示层)上升为具体协议的职责;
将底层实现交由操作系统、驱动或硬件处理,降低开发复杂度。
http协议(超文本传输协议)
HTTP 作为应用层协议,位于 TCP/IP 模型最上层:
应用层:HTTP、FTP、SMTP(你看到的数据) 传输层:TCP(保证可靠传输) 网络层:IP(寻址与路由) 数据链路层 / 物理层:以太网、光纤等
HTTP 协议的作用是把网页内容从服务器传输到客户端,浏览器的渲染引擎负责把这些代码“变成我们看到的页面”。
dhcp协议
Discover(发现)
客户端广播发送 DHCP Discover 消息,寻找网络中的 DHCP 服务器。
Offer(提供)
DHCP 服务器收到请求后,响应一个 DHCP Offer,提供一个可用的 IP 地址和配置信息(如网关、DNS、租期等)。
Request(请求)
客户端从多个 Offer 中选择一个,并向该服务器发送 DHCP Request,表明自己愿意接受该 IP 地址。
Acknowledge(确认)
DHCP 服务器收到请求后,发送 DHCP ACK(确认),正式分配该 IP 地址给客户端。
dns服务
用户在浏览器中输入网址后,系统优先查找缓存中是否已有该域名的 IP 地址
如果本地没有则进行逐步询问
-
先问 根 DNS 服务器(全球仅13组) ➤ “你知道
.com
的服务器在哪里吗?” -
再问 顶级域 DNS 服务器(.com) ➤ “你知道
baidu.com
的权威服务器吗?” -
最后问 权威 DNS 服务器(baidu.com) ➤ “你知道 `www.baidu.com 的 IP 地址吗?”
权威服务器最终返回该域名对应的 IP 地址。
网络类型
1.多点接入网络(MA)
2.P2MP网络
3.P2P网络
类型 | 定义 | 连接结构 | 应用场景 | 是否共享媒介 |
---|---|---|---|---|
MA(多点接入) | 多个设备共享链路 | 多对多(共享总线) | 局域网、Wi-Fi | ✅ 是 |
P2MP(点到多点) | 单源对多目标 | 一对多 | 广播、卫星、运营商网络 | ❌(一般为分发式) |
P2P(点对点) | 两点直接连接 | 一对一 | 专线、拨号、TCP连接 | ❌ 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