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Pandas 里的分箱操作

分箱操作其实就是把连续的数值数据划分成几个区间,变成离散的数据。打个比方,要是有一堆人的年龄数据,像 18、22、35 这些,咱可以把它们分成 “青年”“中年”“老年” 这些区间,这就是分箱操作在发挥作用啦。

分箱操作主要有等距分箱和等频分箱这两种类型。等距分箱呢,就是让每个区间的范围大小是一样的。比如说,把 0 到 100 的数据分成 5 个区间,那每个区间就是 20,像 0-20、20-40 这样。而等频分箱就不一样啦,它是保证每个区间里的数据数量差不多是相等的。

接下来看看具体的函数,pd.cut() 和 pd.qcut()。pd.cut() 一般是用来做等距分箱的。举个例子

ages = [18, 22, 25, 27, 35, 40, 50, 55, 60]
bins = [18, 30, 40, 60]
categories = pd.cut(ages, bins)  

在这个例子里,我们把年龄数据按照 18-30、30-40、40-60 这样的等距区间进行划分。

而 pd.qcut() 主要是用于等频分箱。比如说:

ages = [18, 22, 25, 27, 35, 40, 50, 55, 60]
categories = pd.qcut(ages, 3)

这里把年龄数据分成 3 个区间,每个区间里的数据数量大致是相等的。

分箱操作在数据处理和分析中可是很有用的哦。它能够帮助我们把连续的数据进行分组,方便我们去分析不同组之间的差异,或者是把数据转换成适合某些模型要求的格式。就像在一些机器学习的任务里,有些算法可能更适合处理离散的数据,这时候分箱操作就能派上大用场啦。

http://www.dtcms.com/a/302041.html

相关文章:

  • 《Linux服务与安全管理》| samba服务器配置匿名模式
  • 数据结构——图(二、图的存储和基本操作)
  • 跨境协作系统文化适配:多语言环境下的业务符号隐喻与交互习惯
  • 设计模式(二十)行为型:观察者模式详解
  • 常用设计模式系列(十五)—解释器模式
  • 修改CentOS的SSH登录端口(22端口)
  • python任意模块间采用全局字典来实现借用其他类对象的方法函数来完成任务或数据通信的功能
  • STM32入门之DMA直接存储器存取
  • 第4章唯一ID生成器——4.3 基于时间戳的趋势递增的唯一ID
  • Java 排序
  • LeetCode 刷题【18. 四数之和】
  • Flutter实现Android原生相机拍照
  • 如何在技术世界中保持清醒和高效
  • iphone手机使用charles代理,chls.pro/ssl 后回车 提示浏览器打不开该网页
  • NI Ettus USRP X440 软件无线电
  • 免费 SSL 证书申请简明教程,让网站实现 HTTPS 访问
  • PyTorch 使用指南
  • 基于Spring Boot的审计日志自动化解决方案,结合SpEL表达式和AOP技术,实现操作轨迹自动记录,并满足GDPR合规要求
  • <七> CentOS 8 安装最新版本Docker
  • 从零开始的云计算生活——第三十七天,跬步千里,ansible之playbook
  • LWGJL教程(8)——基础知识
  • JavaScript手录-排序算法篇
  • UNet改进(26):UNet结合分层注意力机制的图像分割深度解析
  • socketpair函数详解
  • CHI - Transaction介绍 - 其他类型介绍
  • 图论(BFS)构造邻接表(运用队列实现搜索)
  • Java面试深度剖析:从JVM到云原生的技术演进
  • 10.若依的自定义注解 Log
  • 发布“悟能”具身智能平台,商汤让机器人像人一样和现实世界交互
  • GitLab 18.2 发布几十项与 DevSecOps 有关的功能,可升级体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