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实战】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
文章目录
- 前言
- 一、五大核心原则
- 二、基础技巧
- 1. 明确指令与输出
- 2. 赋予角色
- 三、进阶技巧
- 1. 少样本提示
- 2. 思维链提示
- 3. 控制输出长度与格式
- 四、迭代与优化:提升提示效果的关键
- 五、提示⼯程最佳实践总结
- 附言
前言
提示工程是通过优化输入指令(提示词),让 AI 模型更精准、高效地输出符合需求结果的技术方法。
一、五大核心原则
- 清晰明确:避免模糊表述,用具体信息(如“新上市”)替代抽象词汇,精准传递意图。
- 提供上下文:补充背景信息(如任务的市场定位),帮助模型理解场景。
- 指定角色:赋予模型具体身份(如“资深文案”“程序员”),引导输出风格与内容侧重。
- 明确任务:清晰说明操作类型(总结/翻译/生成代码等),避免任务模糊。
- 规范格式:指定输出形式(列表/JSON/Markdown等),确保结果符合预期。
二、基础技巧
1. 明确指令与输出
- 反例:宽泛提问(如“讲一下人工智能”)导致输出分散。
- 正例:用“四要素”组合指令:
动作动词(解释)+ 范围限定(生成式AI)+ 数量(3个案例)+ 细节(含简要描述)。
2. 赋予角色
- 原理:通过角色设定(如“网络故障专家”“星际探险家”),约束输出的风格与领域。
- 技巧:角色描述越细致(含背景、场景),输出越贴合预期,可与其他技巧叠加使用。
三、进阶技巧
1. 少样本提示
- 定义:提供1-5个输入输出示例,引导模型学习格式或模式。
- 适用场景:新颖任务或特定格式要求(如小众领域、定制化输出)。
- 示例:
文本:“食物很美味”→ 情感:正面
文本:“服务差”→ 情感:负面
2. 思维链提示
- 定义:引导模型分步推理后再给答案,适用于数学题、逻辑推理等复杂任务。
- 激活方式:加入指令(如“逐步思考”)或示例展示推理过程。
- 效果:显著提升难题正确率(如小学六年级以上数学应用题)。
3. 控制输出长度与格式
- 长度:指定字数(如“100字摘要”)或段落数(如“不超过3段”)。
- 格式:
- 结构类:列表、表格(Markdown);
- 数据类:JSON(指定字段);
- 文档类:Markdown 标题/分点。
四、迭代与优化:提升提示效果的关键
提示⼯程是⼀个持续优化的过程,很少⼀次成功。步骤:
- 尝试 (Try): 根据初步想法构建提示并运⾏。
- 分析 (Analyze): 评估模型输出是否符合预期。哪⾥好?哪⾥不好?
- 调整 (Adjust): 根据分析结果修改提示。
• 是不是太模糊了?——更具体。
• 是不是缺少上下⽂?——补充信息。
• 是不是格式不对?——明确指定格式。
• 是不是可以给个例⼦?——尝试少样本。 - 再尝试 (Retry): ⽤调整后的提示再次运⾏。
• 关键: 保持耐⼼,从⼩处着⼿修改,记录有效的变化。
五、提示⼯程最佳实践总结
- 从简单开始: 先构建简单提示,逐步增加复杂性。
- 清晰指令: 你的指令越清晰,得到的结果越好。
- 提供上下⽂: 模型不是万能的,必要的背景信息很重要。
- 善⽤⻆⾊扮演: 能有效引导输出⻛格和内容。
- 利⽤示例 (Few-Shot): 对于复杂或特定格式的任务,示例是强⼤的引导。
- 引导思考过程 (CoT): 解决复杂问题时,让模型“思考”出来。
- 明确输出要求: 包括⻓度、格式、⻛格等。
- 迭代,迭代,再迭代: 不断测试和优化你的提示。
- 分解复杂任务: 将⼤任务拆解成⼩任务,分别提示。
- 检查模型限制: 了解大模型的能⼒边界和可能的偏好。
附言
有时候也需要学习别人的优秀实践,这里给出一个提示词范例网站如下:
https://smith.langchain.com/hub/
除了向人学习,还可以借助 AI,主动让 AI 优化你的提示词,实现“自我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