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tlin伴生对象
你已经知道如何为类创建单例对象(singleton)。不过,在很多情况下,你只需要为某个类维护一个单例,这时候使用类的完整名字会显得冗长。比如,你可能只需要存储一个公共的属性。这种情况下,可以用 Kotlin 的另一个特性 —— companion object(伴生对象)。
伴生对象(Companion object)
在一个类内部,可以声明一个用 companion
关键字标记的对象:
class Player(val id: Int) {companion object Properties {/* 默认玩家速度 - 每回合移动 7 格 */val defaultSpeed = 7fun calcMovePenalty(cell: Int): Int {/* 计算移动速度的惩罚 */}}
}/* 输出 7 */
println(Player.Properties.defaultSpeed)
解释:
伴生对象是绑定在外部类上的单例,必须通过外部类访问它。它表明该对象与外部类有紧密联系。比如,可以把所有玩家的默认速度存在 Player
类的伴生对象里。每个 Player
实例都会持有伴生对象的引用,访问时都会得到这个唯一实例。
省略伴生对象名字
我们也可以不给伴生对象命名,这样访问时更加简洁:
class Player(val id: Int) {companion object {val defaultSpeed = 7fun calcMovePenalty(cell: Int): Int {/* 计算移动惩罚 */}}
}/* 输出 7 */
println(Player.defaultSpeed)
解释:
省略名字后,仍然可以通过外部类直接访问伴生对象的成员。如果需要,也可以用默认名字 Companion
访问:
/* 依然输出 7 */
println(Player.Companion.defaultSpeed)
伴生对象与外部类
伴生对象与外部类联系非常紧密。在外部类中,可以直接使用伴生对象的属性和方法:
class Deck {companion object {val size = 10val height = 2fun volume(bottom: Int, height: Int) = bottom * height}val square = size * size // 100val volume = volume(square, height) // 200
}
同名属性的遮蔽(Shadowing)
如果外部类中有与伴生对象同名的属性,会“遮蔽”伴生对象的同名属性:
class Deck {companion object {val size = 10}val size = 2val square = size * size // 4,使用的是外部类的 size
}
如果想访问伴生对象的 size
,需要明确使用伴生对象的名字:
class Deck {companion object {val size = 10}val size = 2val square = Companion.size * Companion.size // 100
}
伴生对象不能访问外部类实例成员
和嵌套对象类似,伴生对象不能访问外部类的实例属性和方法:
class Deck() {val size = 2object Properties {val defaultSize = size // 错误,无法访问外部类的实例变量}
}
伴生对象的限制
- 每个类最多只能有一个伴生对象,即使起不同名字也不行:
class BadClass {companion object Properties {}companion object Factory {}
}
// 编译错误:每个类只能有一个伴生对象
- 可以有一个伴生对象,同时拥有多个嵌套对象:
class Player(val id: Int) {companion object Properties {val defaultSpeed = 7fun calcMovePenalty(cell: Int): Int {// ...}}object Factory {fun create(playerId: Int): Player {return Player(playerId)}}
}println(Player.Properties.defaultSpeed) // 7
println(Player.defaultSpeed) // 7
println(Player.Factory.create(13).id) // 13
- 伴生对象不能定义在另一个单例对象或伴生对象内部,因为这会违反全局访问的原则:
object OuterSingleton {companion object InnerSingleton { // 编译错误,伴生对象不能嵌套在对象中}
}
与其他语言的对比
如果你来自其他语言,可能会觉得伴生对象有点陌生。它类似于 Java 或 C++ 中的 static
成员,static
表示成员属于类本身,而不是实例。比如,Java 中:
class Dog {public static int numOfPaws = 4;public static String createSound() {return "WUF-WUF";}
}/* 输出 WUF-WUF */
System.out.println(Dog.createSound());
Kotlin 没有 static
关键字,推荐用伴生对象来实现类似功能:
class Dog {companion object {val numOfPaws: Int = 4fun createSound(): String = "WUF-WUF"}
}/* 输出 WUF-WUF */
println(Dog.createSound())
总结
-
伴生对象是和类紧密关联的单例对象。
-
它是组织类级别数据和方法的好方式。
-
在外部类中可以直接访问伴生对象的成员,反之则不行。
-
每个类只能有一个伴生对象。
-
它是 Kotlin 中实现类静态成员的推荐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