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管理学(三十七)
第三章 数智化对管理理论的冲击
第二节 权变理论在智能化情境中的适应性
二、数智化对权变理论的挑战与强化
在智能化环境中,权变理论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智能技术不仅使权变的条件更加复杂多变,也为更精准、更动态的权变管理提供了可能。
(一)数据驱动的情境分析
1.实时市场洞察的实现与应用
数智化技术为企业提供了强大的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能力,使企业能够实时洞察市场变化。企业通过在各个业务环节部署传感器、智能终端等设备,以及收集线上线下的客户行为数据、市场交易数据、社交媒体数据等多源数据,构建起庞大的企业数据仓库。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如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算法,对这些海量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挖掘其中蕴含的市场规律和消费者需求趋势。例如,电商企业可以通过分析用户的浏览历史、购买记录、搜索关键词、评价内容等数据,精准了解用户的兴趣爱好、购买偏好、消费能力以及对产品的满意度等信息,从而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推荐和精准营销服务。在服装电商领域,企业可以根据用户的浏览和购买数据,分析出用户对不同款式、颜色、尺码服装的偏好,以及不同季节、地域用户的消费特点,为不同用户群体推送符合其个性化需求的服装产品,提高用户的购买转化率和忠诚度。企业还可以通过实时监测市场数据,及时发现市场趋势的变化,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依据。例如,一家食品企业通过实时分析市场销售数据和消费者反馈,发现健康、低糖、有机食品的市场需求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于是及时调整产品研发方向,加大对健康食品的研发投入,推出一系列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成功抓住了市场机遇,提高了市场份额。
2.风险预测与调整的技术手段与实践案例
借助数智化技术,企业能够构建复杂的风险预测模型,对各类风险进行精准预测和有效防范。在供应链管理中,企业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实时采集物流运输过程中的货物位置、运输车辆状态、天气情况等数据,结合历史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预测运输过程中的风险,如交通拥堵、恶劣天气导致的延误、货物损坏或丢失等风险。例如,一家物流企业通过在运输车辆上安装传感器和 GPS 定位系统,实时获取车辆的行驶速度、行驶路线、油耗、货物状态等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传输到企业的物流管理系统中。系统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结合历史运输数据和天气数据,预测运输途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并提前制定应对措施。当预测到某条运输路线可能会因暴雨天气导致道路积水、交通拥堵时,系统会自动提醒司机调整运输路线,或者提前安排备用车辆和仓库,确保货物能够按时、安全送达目的地。在金融领域,企业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进行实时监测和预测。例如,银行可以通过分析客户的信用记录、交易行为、财务状况等数据,利用信用风险评估模型预测客户的违约风险;通过监测市场利率、汇率、股价等金融市场数据的波动,利用市场风险模型预测市场风险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投资组合和风险管理策略,降低风险损失。
(二)自适应管理模式
1.资源动态配置的智能决策系统原理与运作流程
智能决策系统是实现资源动态配置的核心技术手段。该系统基于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和优化模型,对企业的生产运营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生产设备状态、原材料供应情况、人力资源状况等因素,自动生成最优的资源配置方案。首先,系统通过数据采集接口实时获取企业内外部的各种数据,包括销售数据、生产数据、库存数据、设备运行数据、市场预测数据等。然后,利用数据清洗、数据转换等技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用性。接着,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和优化模型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预测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评估生产设备的产能和效率、分析原材料的库存水平和供应稳定性、考量人力资源的负荷和技能匹配度等。根据这些分析结果,系统结合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约束条件,如成本控制目标、交货期要求、产品质量标准等,运用优化算法生成最优的资源配置方案,包括生产任务分配、原材料采购计划、设备调度方案、人力资源排班计划等。最后,系统将生成的资源配置方案通过指令下达给相关部门和人员,同时实时监控方案的执行情况,根据实际执行结果和市场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方案,确保企业资源始终处于最优配置状态。
例如,在一家电子产品制造企业中,智能决策系统实时监测市场订单数据、生产线设备运行数据、原材料库存数据以及员工技能和工作状态数据。当市场需求突然增加时,系统根据订单数据的增长趋势和产品生产周期,预测到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产量需求。同时,系统分析生产线设备的产能利用率、设备故障率以及维护计划,确定可增加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时间。结合原材料库存水平和供应商的供应能力,系统计算出需要采购的原材料数量和采购时间。根据员工的技能水平和工作负荷,系统合理安排加班计划或调配其他车间的员工支援生产。系统生成详细的资源配置方案后,将生产任务分配到具体的生产线和工人,通知采购部门采购原材料,调度设备维护人员对设备进行必要的维护和调试,确保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在生产过程中,系统继续实时监控订单执行情况、设备运行状态、原材料消耗情况等数据,如发现实际生产进度与计划进度出现偏差,或者市场需求发生变化,系统会及时调整资源配置方案,如调整生产任务分配、加快原材料采购速度、优化设备调度等,确保企业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按时交付产品,同时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2.灵活应对突发需求的技术支持与实际效果
数智化技术为企业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使其能够灵活应对突发需求。在物流配送领域,企业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对物流配送过程的实时监控和智能调度。通过在运输车辆、仓库、配送站点等环节部署传感器和智能设备,企业可以实时获取货物的位置、状态、运输车辆的行驶路线、交通状况等信息。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企业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预测配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交通拥堵、车辆故障等,并提前制定应对措施。当遇到突发订单或客户需求变更时,人工智能算法可以根据实时数据快速重新规划配送路线,优化车辆调度方案,确保货物能够及时、准确地送达客户手中。例如,在电商促销活动期间,订单量会出现大幅增长,同时客户对配送速度的要求也更高。物流企业的智能调度系统可以根据实时订单数据和车辆、仓库资源状况,快速调整配送计划。系统会优先处理紧急订单,合理分配车辆和配送人员,选择最优的配送路线,同时与客户保持实时沟通,告知订单配送进度,提高客户满意度。在生产制造领域,企业可以利用数字化生产技术和智能制造系统,快速调整生产计划和生产流程,应对突发需求。例如,一家服装制造企业在接到一笔紧急订单后,通过数字化生产管理系统,迅速调整生产计划,优先安排生产该订单所需的面料和辅料采购,调整生产线的排班和设备配置,利用智能裁剪设备和自动化缝纫设备,快速生产出符合客户要求的服装产品,确保按时交付订单,满足客户需求。
(三)人机协同中的权变性
1.角色重新定义对员工能力与职责的影响
在智能化环境下,人机协同模式促使员工角色发生深刻转变,进而对员工能力与职责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智能技术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大量重复性、规律性的工作逐渐被智能机器所承担,例如数据录入员、文档处理员等岗位的部分工作内容可由自动化软件高效完成。这使得员工得以从繁琐的基础工作中解脱出来,其职责重心开始向更具创造性、战略性和复杂性的任务转移。员工需要具备更强的创新思维能力,能够提出新颖的想法和解决方案,为产品研发、服务优化和流程改进贡献独特见解。例如,在产品设计部门,员工要利用自身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和敏锐感知,结合智能技术提供的数据分析结果,设计出更具创新性和用户体验的产品。同时,员工的决策能力变得至关重要,他们需要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基于对数据的分析和自身经验,做出明智的决策。在生产管理中,当智能设备检测到生产异常时,员工要根据设备反馈信息和自身专业知识,迅速判断问题的性质和影响范围,并决定采取何种措施进行调整,如是否暂停生产、调整设备参数或更换零部件等。员工还需承担起智能设备运维和管理的职责,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这要求员工掌握一定的数字技术知识和技能,能够对智能设备进行操作、监控、故障诊断和简单维修。例如,在智能制造车间,员工要熟悉工业机器人的编程、调试和日常维护,掌握传感器和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以便在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够及时进行处理,减少生产中断时间。
2.柔性管理与文化建设的策略与实践
为适应人机协同模式下的管理需求,企业需实施柔性管理策略并加强相应的文化建设。柔性管理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员工的个性差异和需求,通过灵活的管理方式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工作安排上,企业可采用弹性工作制度,允许员工根据自身情况和任务需求,自主选择工作时间和工作地点,提高员工的工作生活平衡度和工作效率。例如,一些互联网企业推行远程办公与现场办公相结合的方式,员工可以在完成某些任务时选择在家办公,避免通勤时间浪费,同时也能更好地应对突发情况。在绩效考核方面,企业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除了关注工作成果外,还要考虑员工在创新能力、团队协作、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表现。例如,对于研发人员,不仅要评估其项目完成情况和技术成果,还要考察其在创新思维、跨部门合作以及对新技术的学习应用能力等方面的贡献。企业要加强员工培训与发展体系建设,根据员工的岗位需求和个人发展规划,提供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帮助员工提升数字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例如,组织员工参加人工智能应用培训、数据分析技巧培训、创新思维工作坊等活动,使员工能够跟上技术发展步伐,适应人机协同工作模式的要求。在组织文化建设方面,企业要营造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文化氛围,让员工敢于尝试新方法、新思路,不用担心因失败而受到过度惩罚。通过设立创新奖励机制、开展创新项目竞赛等活动,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例如,某企业设立了 “创新之星” 奖项,对在创新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团队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包括奖金、晋升机会、荣誉证书等,同时为创新项目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持和宽松的试验环境,鼓励员工勇于探索和实践。企业还要注重培养员工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促进人机之间以及员工之间的有效协作。例如,通过组织团队建设活动、跨部门项目合作等方式,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打破部门壁垒,提高整体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