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第二大脑--第五章 组织:以行动为导向
Hello,大家好 ,我是东哥说-MES
第五章 组织:
以行动为导向只有让生活井井有条,才能让工作饱含激情。—居斯塔夫·福楼拜
第二大脑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加是一种环境。它是一座知识的花园,其中既有一道道稀松平常的蜿蜒小径,又有一个个深藏不露的隐秘角落,这里的每一条道路都可能成为某个创新思想和观点的跳板。每一座花园都源于自然,而又不完全顺其自然,需要有专门的人士播撒花种、修剪杂草、打理步道等。现在,是时候花更多心思精心打磨与我们朝夕相处的数字环境了。
如果数字环境打造得力,那么在需要执行任务或开发创意时,你便能更加有的放矢,而不会坐在电脑屏幕前大半天时间,才收集到一些最基本的原始材料。第二大脑就好比一座思想上的大教堂,你可以随时前往拜谒,从外面的世界中一时解脱出来,沉浸在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之间。
2025/05/21 发表想法
最近逐渐体会到作者说的内容,一旦养成了记录的习惯,各种信息都像你汹涌而来,每种活动都是你抓取信息的机会。
原文:只要养成了正确抓取信息的良好习惯,那么每当各种信息如同潮水一般向你汹涌而来时,你都会感到无比兴奋。你会对每一本书、每一次谈话、每一场访谈都全神贯注。你所发现的每一个有趣的想法都会被可靠地记录备用。正是第二大脑将记忆的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
最终我将这种组织方法命名为PARA系统(PARA[插图]),它很好地概括了生活中常见的四大信息类型,也即项目(Project)、领域(Area)、资源(Resource)以及存档(Archive)。这四大类型是普遍适用的,足以囊括信息的各种种类、渠道、格式以及目的[插图]。
只有围绕“活动”项目打造笔记和文件系统,而非漫无目的地围建一块“信息收容所”,才能够使知识真正为你所用。PARA系统的广阔前景就在于,它可以将信息组织工作从一种艰巨异常而又漫无止境的折磨变成一项直截了当的操作,以便你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更重要的工作中。
PARA系统的运作机制:让你的思想(和笔记)向行动看齐
在PARA系统中,每一条信息都可以被划入以下四大类别中:
1.“项目”:工作或生活中正在从事的短期活动;
2.“领域”:致力于长期履行的责任;
3.“资源”: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课题或兴趣点;
4.“存档”:除上述三项以外的休眠信息。
项目(Project):
正在从事的活动“项目”主要包括你目前正在积极追求的短期成果。
如果你尚未将手头的各项工作分解为明确而具体的项目,那么试着进行项目化改造吧,这将使你的工作效率得到质的飞跃。无论你是个体经营者、大公司职员,抑或介于二者之间,项目化的工作方式都是大势所趋。我们需要对自己所致力的项目了然于胸,才能更好地确定日程安排的轻重缓急、做好进度规划,并从重要性不高的事务中及时抽身。
2025/05/22 发表想法
可以理解长期从事的行业可能更好理解
原文:# 领域(Area):长期致力的事项
2025/05/22 发表想法
需要我们长期要不断做的事情,比如产品开发、学习理财、沟通等
原文:尽管项目非常重要,但并非所有事情都是项目。例如日常生活中的理财工作便没有明确的结束日期,只要生活还在继续,我们就需要不断思考如何理财。这项工作是没有止境的,即使你中了乐透大奖,还是必须面对理财问题(财越多,越要理)。
2025/05/22 发表想法
其实好多年前就开始学习理财知识,也一直苦于不知道怎么来管理这些知识,当时也没有找到很好的归类,做的比较也放在角落里,从文中的角度进行归类,其实就很好理解了,当我们在短期学习理财知识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认为是项目,把所学内容放到项目文件夹,当我们间断性的完成了学习理财知识时,我们就可以把理财知识文件转移到领域文件夹,这样就很好的的吧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事情区分开来
原文:虽然没有具体的目标设定,但每个领域都有需要坚持的标准。比如对于理财来说,标准可能是按时支付账单,并维持家庭的基本需求;对于健康来说,标准可能是每周锻炼一定的次数,并将胆固醇控制在一定水平之下;而对于家庭来说,标准则可能是每个周末的晚上都与家人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存档(Archive):完结或搁置的事项
最后是“存档”类信息,它指的是原本属于前述三种分类,但目前处于闲置状态的信息。
例如:
• 完结或取消的项目;
• 不再介入的领域(例如宣告终结的恋情或不再居住的公寓);
• 边缘化的资源(例如舍弃的爱好或取消关注的话题)。当你抓取的信息已经累积到一定量级,开始考虑如何对其善加组织时,PARA系统便可以闪亮登场了
• “项目”对行动力的要求最高,因为它们是你正在执行的事项,而且具备明确的期限;
• “领域”的时间跨度更大,因此对于行动力的要求没那么紧迫;
• “资源”的活力因场景而异;
• “存档”会长期保持休眠状态,直到被再次激活。
2025/05/24 发表想法
这样的思考如何存放资料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原文:根据上述排序,我们可以得出一份判断笔记如何归类的速查表,
自上至下依次为:
1.该笔记对于哪个项目最有帮助?
2.若无:该笔记对于哪个领域最有帮助?
3.若无:该笔记属于哪种资源?
4.若无:请将其归入存档。
2025/05/24 发表想法
作者更直接明了的告诉读者如何存放资料的方式方法,我们好多时候就是因为平时碎片时间太多,各种任务在不断地穿插的进行,在繁忙的工作中,可能因为某些资料方法时间长而忘记某些事情,导致目标上的半途而废
原文:换言之,你应当试着从实用性和时效性两个维度出发,考虑笔记或文件的存放位置。将笔记存放于“项目”文件夹是为了迅速投入使用;存放于“领域”文件夹是为了帮助思考工作或生活;存放于“资源”文件夹是为了有朝一日深入探究某一主题;而存放于“存档”文件夹则是为了暂时忽略它的存在,却又能够随时招之即来。
2025/05/24 发表想法
后面的这几段话太经典了,感觉说的就是生活中的自己,收集了好多年的资料,到需要的时候反而找不到了,时间长了就会淡忘了一些知识。最候可能变成了无用的知识。
原文:日益繁忙的工作,很容易导致我们在某些项目或目标上半途而废。个人项目也好,长期目标也好,看上去都如此灵活,仿佛可以无限推延。这就导致我们费尽心机搜罗到的各种笔记、书签、收藏以及研究在文件系统中的位置越来越边缘化,直至有一天被彻底遗忘。
2025/05/24 发表想法
拖延是我们生活中太常见的行为了,但有时也不一定就可以拖延,而是心里想着干一些事情,行动上就是动不起来,时长在矛盾的状态中,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一种症状,称之为拖延症,如果有此症状的小伙伴,可以试试作者的这种方式,也许可以解决你的问题
原文:以行动为导向的信息组织方式可以有效对冲人们的拖延倾向。PARA系统可以将遥远的目标转化为“此时、此地”,它让我们意识到,手头拥有大量的信息已经足以支撑我们开展行动。信息组织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推进目标,而非造就某个“笔记学博士”。实践是知识的最佳归宿。这就意味着,知识必须有利于推进项目,否则便是有害无益的。
2025/05/24 发表想法
把概念讲的太形象了,作者不断地用生活语言、生活用品来解释文中的概念,我们可以细细品味,逐渐的更好理解文中的概念,以及如果把资料进行很好的分类
原文:厨房里的所有物品都旨在有效促成某一结果—一顿丰盛的佳肴。“存档”文件夹就像冰柜—将食材冷冻以备日后所需;“资源”就像食品柜—待在不碍事的地方,做菜时又随时可用;“领域”就像冰箱—存放近期计划使用或是需要频繁查找的食材;“项目”则像炉子上的各类锅具—烹饪进行时。每种食材的存放方式取决于其与目标菜肴的关联程度
2025/05/27 发表想法
很直接痛点的一句话,也是我们平时长犯错误的事情,在进行知识分类上不要以分类形式上来分分组,而要以对人或对己产生影响上来做分类
原文:相比基于“信息来源”的组织方式,我更加推荐以“信息归宿”为标尺—更确切地说,就是以该信息可能促成的结果为导向。知识的价值并不体现在它的组织和分类形式上,而是体现在它是否能对与你相关的人或事产生影响。
历史项目是你第二大脑的活力之源
如果你对于某种内容的用途了然于胸,那么相关的信息抓取工作便会显得异常简单高效。PARA系统不仅仅是新建一大堆文件夹,然后塞入各种信息,它其实是在解读你的工作和生活结构—你正致力于什么,你希望改变什么以及你想要奔赴何方?
2025/05/27 发表想法
这和做事情一样,老人就有一句至理名言,做事情是为自己做的,而不是为别人做,不要在意做事情的形式上,而要在意他的目标和过程是否是向好的方向上来看
原文:其次,创作活动本身才是重中之重。无论是精心制作的演示片成功发布、细心编辑的视频成功导出,还是用心撰写的简历成功打印,都会让当事人的眼中燃起火光。他们会带着满满的信心迈出店门、迈向成功。最后,已完成的创作项目乃是第二大脑的有机血液。它们为整个系统提供养分、生机以及行动基础。一个成功的笔记系统并不在于多么井然有序、赏心悦目或是令人惊艳,而在于它能够帮助使用者在追逐目标的征途上稳扎稳打、步步为赢,不断增强自己的决心、动力和成就感。成功不分大小,即使是最不起眼的创新突破,都有可能为你打开一扇通往更加有趣、更富创意的未来新世界的大门。
课后思考:雷厉风行和举重若轻
我的一位导师曾经传授给我一条十分有用的建议:既要雷厉风行,又要举重若轻。
这句话直击要害,说的就是我们职场上大部分人的工作方式,
原文:她指出,我的工作方式相当粗暴:在办公室里通宵达旦,试图榨干每一分钟的效能,一口气拿下堆积如山的任务,玩命般工作。这并非成功之道,而是精神内耗。这种做法非但让我时时感到身心俱疲,而且实际功效也大打折扣。我对于目标设置和战略制定一片懵懂,更不知道该如何以最小的投入实现既定目标。
对此,我的导师建议道:“既要雷厉风行,又要举重若轻。”也即以最迅捷的速度、最顺畅的途径解决问题。现在,我也想将这条建议分享给各位读者:不要让“如何组织‘第二大脑’”的问题成为压倒自己的另一个重负。请试着问问自己:“如何能够找出一条通往正确目标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