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Linux网络编程】网络层IP协议

目录

IP协议的协议头格式

网段划分

特殊的IP地址

IP地址的数量限制

私有IP地址和公网IP地址

路由


IP协议的协议头格式

4位版本号 :指定IP协议的版本,对于IPv4,版本号就是4。

4位首部长度:表名IP协议报头的长度,单位是4字节,所以IP协议报头的最大长度是15*4=60字节。

8位服务类型:3 位优先权字段(已经弃用),,4 位 TOS 字段, 和1 位保留字段(必须置为 0)。 4 位 TOS 分别表示:最小延时,,最大吞吐量, 最高可靠性,最小成本。 这四者相互冲突,,只能选择一个。对于 ssh/telnet 这样的应用程序,最小延时比较重要; 对于 ftp 这样的程序, 最大吞吐量比较重要。

16 位总长度(total length): IP 数据报整体占多少个字节。

16 位标识(id):唯一的标识主机发送的报文。 如果 IP 报文在数据链路层被分片 了,那么每个片里面的id应该都相同。

3位标志字段: 第一位保留(保留的意思是现在不用, 但是还没想好说不定以后要用到)。第二位置为 1 表示禁止分片, 这时候如果报文长度超过 MTU,IP 模块就会丢弃报文。 第三位表示"更多分片", 如果分片了的话, 最后一个分片置为 0, 其他是 1。 类似于一个结束标记。

13 位分片偏移(framegament offset): 是分片相对于原始 IP 报文开始处的偏移。其实就是在表示当前分片在原报文中处在哪个位置。实际偏移的字节数是这个值 乘8得到的。 因此, 除了最后一个报文之外,其他报文的长度必须是 8 的整数倍(否则报文就不连续了)。

8 位生存时间(Time To Live, TTL):数据报到达目的地的最大报文跳数。 一般是64, 每次经过一个路由,TTL -= 1, 一直减到 0 还没到达, 那么就丢弃了。 这个字段主要是用来防止出现路由循环。

8 位协议: 表示上层协议的类型,TCP/UDP/...

16 位头部校验和: 使用 CRC 进行校验, 来鉴别头部是否损坏。

32 位源地址和 32 位目标地址::表示发送端和接收端。

网段划分

IP地址分为两部分:网络号和主机号

网络号: 保证相互连接的两个网段具有不同的标识;

主机号: 同一网段内,主机之间具有相同的网络号,但是必须有不同的主机号;

不同的子网其实就是把网络号相同的主机放到一起。

如果在子网中新增一台主机,则这台主机的网络号和这个子网的网络号一致, 但
是主机号必须不能和子网中的其他主机重复。

通过合理设置主机号和网络号,就可以保证在相互连接的网络中,每台主机的 IP 地址都
不相同。

那么问题来了, 手动管理子网内的 IP,是一个相当麻烦的事情。

  • 有一种技术叫做 DHCP,能够自动的给子网内新增主机节点分配 IP 地址, 避免了手动管理 IP 的不便。
  • 一般的路由器都带有 DHCP 功能,因此路由器也可以看做一个 DHCP 服务器。

第一种划分方式,把所有的IP地址分为5类,如下图:

  • A 类 0.0.0.0 到 127.255.255.255
  • B 类 128.0.0.0 到 191.255.255.255
  • C 类 192.0.0.0 到 223.255.255.255
  • D 类 224.0.0.0 到 239.255.255.255
  • E 类 240.0.0.0 到 247.255.255.255 

随着 Internet 的飞速发展,这种划分方案的局限性很快显现出来,大多数组织都申请 B 类
网络地址, 导致 B 类地址很快就分配完了, 而 A 类却浪费了大量地址;

例如, 申请了一个 B 类地址, 理论上一个子网内能允许 6 万 5 千多个主机。 A 类地址的子网内的主机数更多。
然而实际网络架设中, 不会存在一个子网内有这么多的情况,因此大量的 IP 地址都被浪费掉了。

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新的划分方案, 称为 CIDR(Classless Interdomain Routing):

  •  引入一个额外的子网掩码(subnet mask)来区分网络号和主机号;
  • 子网掩码也是一个 32 位的正整数, 通常用一串 "0" 来结尾;
  • 将 IP 地址和子网掩码进行 "按位与" 操作, 得到的结果就是网络号;
  • 网络号和主机号的划分与这个 IP 地址是 A 类、B 类还是 C 类无关;

IP 地址和子网掩码还有一种更简洁的表示方法,例如 140.252.20.68/24,表示 IP 地址为
140.252.20.68,子网掩码的高 24 位是 1,也就是 255.255.255.0 

特殊的IP地址

将 IP 地址中的主机地址全部设为 0,就成为了网络号,代表这个局域网;

将 IP 地址中的主机地址全部设为 1,就成为了广播地址, 用于给同一个链路中相互连接的所有主机发送数据包;

127.*的 IP 地址用于本机环回(loop back)测试,通常是 127.0.0.1;

IP地址的数量限制

我们知道,IP 地址(IPv4)是一个 4 字节 32 位的正整数。 那么一共只有 2 的 32 次方 个 IP
地址,大概是 43 亿左右。而TCP/IP 协议规定,每个主机都需要有一个 IP 地址。

这意味着,一共只有 43 亿台主机能接入网络吗???

  • 实际上,由于一些特殊的 IP 地址的存在,数量远不足 43 亿;另外 IP 地址并非是按照主机台数来配置的,而是每一个网卡都需要配置一个或多个 IP 地址。
  • CIDR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 IP 地址不够用的问题(提高了利用率,减少了浪费,但是 IP地址的绝对上限并没有增加),仍然不是很够用。

这时候有三种方式来解决:

  1. 动态分配 IP 地址:只给接入网络的设备分配 IP 地址,因此同一个 MAC 地址的设备,每次接入互联网中,得到的 IP 地址不一定是相同的; 
  2. NAT 技术(数据链路层介绍);
  3. IPv6:IPv6 并不是 IPv4 的简单升级版。这是互不相干的两个协议,彼此并不兼容;IPv6 用 16 字节 128 位来表示一个 IP 地址;但是目前 IPv6 还没有普及;

私有IP地址和公网IP地址

如果一个组织内部组建局域网,IP 地址只用于局域网内的通信,而不直接连到 Internet 上,理论上 使用任意的 IP 地址都可以,但是 RFC 1918 规定了用于组建局域网的私有 IP 地址。

  1. 10.*:前 8 位是网络号,共16,777,216 个地址
  2. 172.16.*到 172.31.*:前 12 位是网络号,共 1,048,576 个地址
  3. 192.168.*:前 16 位是网络号,共 65,536 个地址

包含在这个范围中的,都称为私有 IP,其余的则称为全局 IP(或公网 IP)。

  • 一个路由器可以配置两个 IP 地址,一个是 WAN 口 IP,一个是 LAN 口 IP(子网IP)。
  • 路由器 LAN 口连接的主机,都从属于当前这个路由器的子网中。
  • 不同的路由器,子网 IP 其实都是一样的(通常都是 192.168.1.1)。子网内的主机 IP 地址不能重复。 但是子网之间的 IP 地址就可以重复了。
  • 每一个家用路由器,其实又作为运营商路由器的子网中的一个节点。这样的运营商路由器可能会有很多级,最外层的运营商路由器,WAN 口 IP 就是一个公网 IP 了。
  • 子网内的主机需要和外网进行通信时,路由器将 IP 首部中的 IP 地址进行替换(替换成 WAN 口 IP),这样逐级替换,最终数据包中的 IP 地址成为一个公网 IP。这种技术称为 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网络地址转换)。

路由

在复杂的网络结构中,找出一条通往终点的路线;路由的过程, 就是这样一跳一跳(Hop by Hop) "问路" 的过程。

所谓 "一跳" 就是数据链路层中的一个区间,具体在以太网中指从源 MAC 地址到目的
MAC 地址之间的帧传输区间。

IP 数据包的传输过程也和问路一样。

  1. 当 IP 数据包,到达路由器时,路由器会先查看目的 IP;
  2. 路由器决定这个数据包是能直接发送给目标主机,还是需要发送给下一个路由器;
  3. 依次反复,一直到达目标 IP 地址; 

那么如何判定当前这个数据包该发送到哪里呢? 这个就依靠每个节点内部维护一个路由表; 

  • 路由表可以使用 route 命令查看。
  • 如果目的 IP 命中了路由表,就直接转发即可;
  • 路由表中的最后一行,主要由下一跳地址和发送接口两部分组成,当目的地址与路由表中其它行都不匹配时,就按缺省路由条目规定的接口发送到下一跳地址。 

路由表的 Destination 是目的网络地址,Genmask 是子网掩码,Gateway 是下一跳地址,Iface 是发送接口,Flags 中的 U 标志表示此条目有效(可以禁用某些 条目),G标志表示此条目的下一跳地址是某个路由器的地址,没有 G 标志的条目表示目的网络地址是与本机接口直接相连的网络,不必经路由器转发;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tcms.com/a/225954.html

相关文章:

  • OD 算法题 B卷【文件目录大小】
  • 【架构艺术】平衡技术架构设计和预期的产品形态
  • 托福阅读感悟40-3
  • 智能体觉醒:AI开始自己“动手”了-自主进化开启任务革命时代
  • 输入ifconfig,发现ens33不见了,无法连接至虚拟机
  • 华为IP(7)
  • 为什么有的编程语言允许字符串和整数相加?字符串和整数比较?字符串拼接?格式串详解?字面量?
  • 51单片机基础部分——LED
  • vscode + cmake + ninja+ gcc 搭建MCU开发环境
  • MobaXterm国内下载与安装使用教程
  • <5>, Qt系统相关
  • QT中更新或添加组件时出现“”qt操作至少需要一个处于启用状态的有效资料档案库“解决方法”
  • 性能优化 - 案例篇:缓存_Guava#LoadingCache设计
  • C# winform教程(二)
  • 小明的Java面试奇遇之商城系统的技术挑战与实战
  • 生产系统中TongWeb故障应急处理办法
  • 飞牛fnNAS装机之迷你小主机的利旧
  • 第14讲、Odoo 18 实现一个Markdown Widget模块
  • Java 面试中的数据库设计深度解析
  • C++读写锁以及实现方式
  • QtConcurrent run中抛出异常在QFutureWatcher传递原理
  • Lighttpd CGI配置:404错误排查实录
  • 对选择基于模型编程(MBD)的工作对职业发展影响的讨论 (2025)
  • 数据库安全性
  • Python训练打卡Day39
  • cursor升级至0.505,运行统计视频中的人数
  • GIS数据类型综合解析
  • NodeJS全栈开发面试题讲解——P3数据库(MySQL / MongoDB / Redis)
  • 6级翻译学习
  • 计算机视觉---YOLOv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