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仪进行CAN采样点测试的原理
目录
1、初始干扰施加与错误帧记录
2、干扰位置移动与错误帧产生
3、确定采样点位置
上一篇分享了如何使用VH6501进行CAN采样点测试。
链接:https://handsome-man.blog.csdn.net/article/details/148098230?spm=1001.2014.3001.5502
有粉丝对诊断仪进行CAN采样点测试的原理不太了解,本篇文章做一个补充说明。
1、初始干扰施加与错误帧记录
首先,通过 VH6501发送 ID 为 0 的报文,共计 100 帧。在每一帧报文的第一个 ID 位(即 SOF 后的首个数据位,选择干扰此位可有效降低重同步机制引入的误差)起始边沿的 0% 位置,施加一个宽度为 27% 位宽的干扰脉冲,如下图所示。
依据 CAN 总线三点采样机制,当干扰宽度超过 25% 位宽时(因位时间的最小时间量子 Tq 为 4,两个采样点最大间距为 1/4 位时间,故需干扰覆盖至少两个采样点以确保干扰生效),记录这 100 帧报文中的错误帧数。由于此时干扰位置距离采样点较远,暂未对采样点产生实质影响,故不会出现错误帧。
2、干扰位置移动与错误帧产生
接下来,将 27% 位宽的干扰脉冲以 1% 位宽的步进沿位时间轴向右移动,即干扰脉冲的右边沿逐渐靠近采样点,如下图所示。
随着干扰右移,受总线信号传输延迟及节点内部处理延迟影响,DUT(被测设备)采样时刻的电平与 CANScope 发送的实际电平出现不一致。这种电平差异会导致 DUT 接收到的 CRC 校验值与自身计算的 CRC 校验值不匹配,进而触发 DUT 主动发送错误帧。在此过程中,需对每个不同干扰位置对应的错误帧数进行详细记录。随着干扰继续右移,更多采样点受到干扰影响,错误帧数会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
3、确定采样点位置
当干扰脉冲继续向右步进,直至其左边沿位置超过采样点时,此时干扰脉冲已完全越过采样点,不再对采样值产生影响,DUT 将不再出现错误帧,如下图所示。
在这一过程中,最后一个导致错误帧出现的干扰位置,即为我们所需确定的采样点位置。通过这种方式,能够精准定位 CAN 总线节点的采样点,为 CAN 总线通信的稳定性分析与优化提供关键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