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思维vs产品思维
大家好,我是大明同学。
这期内容,我们来聊一下项目思维和产品思维的区别。
项目是实施关键,力求每一步都精准到位;产品则是战略导向,确保所选之路正确无误。若缺乏优异成果,即便按时完成,也只是徒劳一场。项目生命周期仅是产品漫长旅程中的一环,其设计与执行皆服务于产品的整体发展。当一个项目周期结束,每个项目都是产品生命周期中的一个子过程。
#01
项目思维
项目思维在软件开发等领域十分普遍,核心是确保按时交付特定功能或产品。项目管理的成功主要取决于能否遵循预定时间表,完成既定的产品规格和关键节点的交付。简而言之,项目思维就是围绕交付成果进行规划和执行。
项目思维是基于计划和逻辑的思考方式,从设定假设开始,通过推理和估算来明确如何实现预期成果,最终形成详尽的项目规划。项目管理者通过精心制定的计划来指导活动的开展,并构建一个包含目标要求和关键工作节点的时间框架。尽管我们认识到计划需要不断地动态调整和优化,但在大型项目中,计划书往往是团队成员共同遵守的契约,改变计划并非易事,因此项目的计划性质依然十分明显。项目思维强调计划的合理性、客观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它要求我们客观地分析项目的范围、任务和潜在风险,科学地评估工作量,并分阶段设定合理的进度和资源配置,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这种思维方式遵循一定的规则:先制定计划,然后按照计划执行;重视度量,收集数据,并用数据支撑决策。项目思维同样是一种风险防范的思维方式。在项目管理中,风险无处不在:
需求的频繁变更可能影响设计、技术和测试活动,给项目进度带来风险;
开发工作量的评估不准确,同样可能影响进度;
业务复杂性导致的开发人员对业务理解的偏差,可能影响产品交付的质量;
单元测试的不足可能对系统测试产生潜在影响,测试覆盖率的不确定性是产品质量的一个较大风险;
代码内部逻辑的复杂性和不规范性,可能给软件的后期维护带来风险。
... ...等等
面对众多风险,无法全部纳入管理,因此需要关注那些发生概率高且一旦发生会带来重大负面影响或损失的风险,优先处理高风险区域的问题,然后是中风险区域,而低风险区域的问题则可以不予关注。项目思维的另一个特点是根据问题的优先级来处理问题。也是一种管理者的思维方式,强调沟通与管理,不仅包括团队内部的沟通协作,还包括与项目利益相关者的沟通,管理好他们的期望。沟通是管理的润滑剂,能够协调矛盾,提升团队士气,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项目思维还强调过程的监督和控制,不断调整计划以追求最佳状态。总的来说,项目思维是一种计划性、平衡性和风险意识强的思维方式,注重在不同要素之间寻求最佳平衡,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同时,也是一种管理思维方式,涉及资源管理、沟通协调,以及不断推动项目向前发展。
#02
产品思维
产品思维采取了一种与项目思维截然不同的方法。
聚焦于结果而非产出,这是对传统项目管理方式的重大转变。产品思维不以时间表和截止日期为核心,而是以实现目标和完成工作为重点。由于重视的是结果,因此在项目初期设定具体的交付时间限制往往较为困难,因为我们可能还不清楚如何达成这些目标。对于那些习惯于严格项目管理的人来说,这种思维方式可能需要较大的调整。没有固定的监控时间点和日程表,可能会让一些传统项目管理人员感到不安。
产品思维的起点是市场和用户,强调理解市场的需求、用户的痛点,甚至人性的弱点。产品思维基于用户,要求我们具有同理心,研究目标用户群体的心理结构和内心活动,顺应用户的潜意识,从而洞察真实需求。
基于人的心理反应倒过来去想产品要怎么做,要遵循哪些用户共有的心理逻辑。
产品解决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真的存在吗?
为谁解决问题?市场是否可以进一步细分?需要创建用户画像。
有多少人需要?市场规模有多大?
产品的具体价值(如流量、转化率、现金流等)是多少?
之前人们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我们的解决方案有何优势?
产品思维就是用户思维,体现在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为用户着想,理解用户真实想法,帮助用户实现目标,并关注用户体验。有时,需要透过用户的言语,绕过心理防线,以获取用户的真实需求。产品思维的核心在于产品及其使用者,关注于创造用户真正需要的产品,而非仅关注如何制造产品。可以不断试错、迭代和演化,但必须始终朝着满足用户需求的方向发展。
产品思维关注产品结果和交付特性,虽然不以项目进度为重点,但关注交付时机,以确保产品特性与市场需求相匹配,既不过早也不过迟。产品思维是一种联结主义的学习思维,联结客观世界、过去与未来,以及当前和潜在用户。关注与用户/市场的互动,能够随时向用户学习并适应市场变化。由于市场和用户都具有不确定性,产品思维需要具备前瞻性,不仅要持续关注市场和用户,还要尽力洞察市场或用户喜好的发展趋势,预测市场或用户心理的变化。
产品思维是一种持续迭代、逐步完善的动态思维,关注用户反馈,积极与用户交流。产品推出后,用户的使用体验能够真实反映产品特性是否符合需求。正面反馈可以增强产品经理的经验和自信,而负面反馈则促使产品经理反思并改进产品。还是一种创新思维,鼓励勇于探索、敢于试错、打破常规,从不同维度(如商业模式、用户操作方式、界面设计、流程、技术等)进行创新,这种创新往往是用户驱动的,与用户思维紧密结合。
#03
从项目思维转变成产品思维的好处
产品经理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如何将思维模式以及文化特性从项目层面提升到整个产品的高度。
放弃项目时间表而专注于结果,会带来什么好处呢?
首先,不论以何种方式去追求,最终追求的核心始终是结果而非过程。产品思维的巨大优势在于,能确保以更精确和高效的方式实现预期目标。以项目思维为出发点,初步便假设已然掌握如何达成预期成果的路径。基于这一假设,可以输出一份明确要求和里程碑的项目计划及时间表,进而开始有条不紊地执行。假若初始评估属实,而最初的假设确系最佳解决方案,那么整个流程将会如虎添翼,一切皆能按部就班地走向预设目标。但如果最初的判断是错误的呢?如果确定的解决方案无法实现所期望的结果呢?这便是项目思维导致各种问题的关键所在。一旦计划启动,特别是在庞大的组织结构中,任何形式的调整和转变都将变得极其困难。一旦日期被确定,一旦各方达成共识的计划深入人心,尽管努力适应和学习,更改仍然会变得相当棘手。如果不幸错过了预定的时间节点,可能会给整个团队乃至企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和问题。然而,借助产品思维,拥有在实践过程中持续学习和调整的能力。不是盲目地跟随预定的时间节点和里程碑,而是把焦点放在持续学习和达成预期成果上。如果某个环节未能如预期般进行,或者用户对某一功能的反应未达预期,可以灵活性重新评估,然后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仍然朝着最初预期的目标前进,而不是破坏所有人都依赖的严谨计划。最关键的是,当遇到问题时(毋庸置疑,问题总是难免的),产品思维赋予持续学习和适应的能力,使我们能够始终专注于达成的具体目标。相对而言,当问题浮现仍受困于项目思维和其对时间表的过度关注时,往往会陷入无尽的会议和讨论中,试图弄清楚为何最初的设想失误,并探寻如何才能回归正轨。这种方式最终常常牺牲了产品质量、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以及最终预期的成果,因为过分专注于如期交付最初共识达成的产出,不论这是否还继续符合当前的现实和需求。
如何正确的从项目思维转变为产品思维
所有产品和产品管理都无可避免地涉及到一定程度的项目管理。需要确保各项任务按照既定轨迹有序推进。不幸的是,假设可以在一个完全不需要向各方利益相关者和合作伙伴提供确切时间或承诺的环境中工作,是不切实际的。关键之处在于,当我们能以极高的信心水平作出承诺和规划时,才应采取这一步。因此,与其预先承诺特定的行动路线,不如在对正在进行的工作有了充分验证和深入理解之后再作出决定。这通常是在进行了一到两个工作迭代之后的事情。尽管这在整个过程中可能感觉相当晚,但只有到了这个阶段,对时间和资源的估算才真正具有意义。与此同时,还需努力让其他人认识到产品思维所带来的益处。许多人对于时间表和期限的追求,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然而,这有时候是商业运营和预算安排所必需的。因此,需要了解时间表在这些特定场合下的作用和意义。如果其目的是促进产品的核心目标,那么应将注意力从特定功能的实现转向更宏观、更战略性的层面。如果其目的是风险管理,也许我们需要帮助人们认识到,真正的风险并非在于错过某一个截止日期,而是在于未能实现我们所寻求的核心价值。
最后做个总结。
产品开发的核心在于创造用户价值,而这一过程中,我们往往缺乏预知哪些具体要素将产生价值的确切知识。在年度规划和预算中预设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通常是不切实际的。与项目思维不同,后者侧重于提前设计解决方案并严格按计划执行,产品思维则始终聚焦于实现预期的结果。这要求我们对不确定性和持续学习持开放态度,尽管这可能颇具挑战。但若我们的目标是实现真正的价值创造,而不仅仅是按时交付,那么产品思维无疑是最可行的方法。
OK,这期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
我是大明同学
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