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IO EMMC中ADMA和SDMA简介
在SDIO和eMMC技术中,ADMA(Advanced Direct Memory Access)和SDMA(Simple Direct Memory Access)是两种不同的DMA(直接内存访问)模式,用于优化主机控制器与存储器(如eMMC)之间的数据传输效率。以下是它们的核心区别:
1. 架构与寻址能力
-
SDMA(Simple DMA):
-
使用32位地址空间,仅支持最多4GB物理内存的直接寻址。
-
需要连续的内存物理地址进行数据传输。如果数据分散在非连续的内存区域,需要多次配置描述符或由CPU介入处理。
-
描述符结构简单,通常由主机控制器直接读取内存中的物理地址和传输长度。
-
-
ADMA(Advanced DMA):
-
支持64位地址空间,可访问更大的物理内存(例如现代大容量存储设备)。
-
支持非连续内存区域(Scatter-Gather I/O),通过链表或描述符表管理多个分散的数据块,无需CPU干预。
-
描述符结构更复杂,支持链式或多级描述符,可灵活配置多个数据传输任务。
-
2. 效率与性能
-
SDMA:
-
在传输分散数据时需要多次初始化DMA操作,导致额外开销。
-
吞吐量受限于连续内存分配,可能在高负载或复杂场景下成为瓶颈。
-
-
ADMA:
-
通过单次配置即可完成多个非连续数据块的传输,显著减少CPU中断和配置次数。
-
支持更高的吞吐量,尤其在处理大文件或随机读写时性能更优。
-
3. 复杂度与兼容性
-
SDMA:
-
实现简单,兼容性广,常见于早期或低端嵌入式系统。
-
对主控硬件要求较低,适合资源受限的场景。
-
-
ADMA:
-
需要更复杂的主机控制器硬件支持(如支持64位地址和描述符链表)。
-
通常用于高性能eMMC/SD卡控制器(如SD Host Controller v3.0+或eMMC 5.0+标准)。
-
4. 错误处理
-
SDMA:
-
错误处理较为基础,通常依赖主机控制器的中断机制。
-
-
ADMA:
-
提供更完善的错误报告机制(如描述符错误状态位),支持更精细的错误恢复流程。
-
实际应用场景
-
SDMA:适合小规模数据传输或对成本敏感的设备(如低端IoT设备)。
-
ADMA:用于需要高性能和大容量存储的场景(如智能手机、SSD控制器、数据中心存储)。
总结
特性 | SDMA | ADMA |
---|---|---|
地址空间 | 32位(最大4GB) | 64位(支持超大内存) |
内存连续性要求 | 必须连续 | 支持非连续(Scatter-Gather) |
吞吐量 | 较低 | 较高 |
硬件复杂度 | 低 | 高 |
适用场景 | 低端嵌入式系统、简单数据传输 | 高性能存储、复杂I/O操作 |
选择ADMA还是SDMA取决于系统对性能、内存管理复杂度以及硬件成本的要求。现代eMMC控制器(如eMMC 5.1或更高版本)通常优先使用ADMA以发挥其性能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