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选择成长股 读书笔记(一)
文章目录
- 第一章 成长型投资的困惑
- 一、市场不可预测性的本质困惑
- 二、成长股的筛选悖论
- 三、管理层评估的认知盲区
- 四、长期持有与估值波动的博弈
- 五、实践中的认知升级路径
- 总结:破解困惑的行动框架
- 第二章 如何阅读应计制利润表
- 一、应计制利润表的本质与核心原则
- 1. 权责发生制基础
- 2. 与现金制的差异
- 二、分析工具:防御型与激进型利润表
- 1. 防御型利润表(保守视角)
- 2. 激进型利润表(成长视角)
- 三、常见陷阱与识别方法
- 1. 利润粉饰手段
- 2. 五步排雷法
- 四、实战应用与案例分析
- 1. 箭牌公司经典案例(网页1)
- 2. 宁德时代成长性验证
- 五、延伸学习建议
- 第三章 激进型投资者和防御型投资者
- 一、核心理念与底层逻辑
- 1. 目标分野
- 2. 财务分析基础
- 二、核心分析工具与指标
- 1. 盈利能力图
- 2. 五步快速测试法
- 三、投资策略对比与适配场景
- 四、实战案例解析
- 1. 戴尔电脑的成长验证
- 2. 宁德时代的双重验证
- 五、常见认知误区与修正
- 1. 误区一:高股息=安全
- 2. 误区二:小公司才有成长性
- 3. 误区三:短期高增长=长期价值
- 总结:策略选择与能力匹配
第一章 成长型投资的困惑
关于《怎样选择成长股》第一章“成长型投资的困惑”,结合书中核心观点与投资实践中的关键矛盾,以下从五个维度为你解读这一章节的深层逻辑与应对策略:
一、市场不可预测性的本质困惑
费舍开篇即点明金融市场的混沌特性:五种力量(商业周期、利率趋势、政府政策、通胀预期、技术革新)交织作用,形成难以预测的价格波动。例如:
-
技术颠覆的不可控性:如诺基亚无法预见苹果的崛起(案例源自通信行业迭代史)
-
周期判断的滞后性:商品价格顶部/底部往往事后才被验证(如铜价在2020年疫情后的V型反转)
核心启示:投资者需跳出短期预测陷阱,转而关注企业内生增长力,正如费舍强调的“真金不怕火炼”——优质成长股能穿越周期波动。
二、成长股的筛选悖论
书中指出投资者常陷入两类误区:
-
- 伪成长陷阱:误将短期高增长等同于持续价值创造(如2015年A股“互联网+”概念泡沫)
-
- 规模偏见:认为只有小公司才有高成长性(实则如苹果、微软等巨头仍能保持长期增长)
破解方法:费舍提出双重验证体系:
-
定量维度:连续3年营收增速>15%、利润率>行业均值(参考宁德时代2017-2020年数据)
-
定性维度:管理层研发投入决心(如华为年研发占比超20%)、销售网络壁垒(如海天味业覆盖全国的经销商体系)
三、管理层评估的认知盲区
第一章隐含一个关键矛盾:如何穿透财报表象判断管理层真实能力?费舍的解决方案是:
-
- 侧面信息收集:通过供应商账期、员工满意度(如脉脉匿名区舆情)、客户复购率等非财务指标交叉验证
-
- 行为一致性检验:观察高管是否言行一致(如董明珠坚持“不裁员”承诺与格力业绩的关联)
警示案例:某光伏企业董事长学历造假事件,暴露单纯依赖公开信息的风险。
四、长期持有与估值波动的博弈
投资者常困惑于高市盈率是否值得买入。费舍的应对策略是:
-
动态估值模型:若未来3年利润复合增速>30%,60倍PE可能被消化(参考药明康德2018-2021年估值变化)
-
持有条件:持续跟踪研发转化率(如恒瑞医药PD-1药物收入占比)、销售效率(存货周转天数缩短)
关键原则:宁可支付合理溢价买入优质股,也不贪便宜买平庸企业。
五、实践中的认知升级路径
针对初学者的困惑,费舍在第一章埋下方法论伏笔:
-
- 从“预测市场”转向“理解企业”:放弃判断宏观周期,聚焦企业护城河(如茅台的品牌溢价)
-
- 建立“排除法”思维:运用“十不要”原则过滤风险(如规避应收账款增速>营收增速的企业)
-
- 培养产业洞察力:通过产业链暗访(如调研硅料贸易商判断光伏景气度)获取一线情报
总结:破解困惑的行动框架
困惑类型 | 应对工具 | 典型案例参考 |
---|---|---|
市场波动焦虑 | 企业内生增长力模型 | 贵州茅台穿越牛熊 |
管理层信任危机 | 非财务信息交叉验证 | 格力电器治理结构优化 |
估值判断困境 | 动态PE-Growth模型 | 宁德时代戴维斯双击 |
行业趋势误判 | 产业链上下游调研法 | 新能源车电池供需分析 |
这一章的价值在于揭示:真正的成长型投资不是寻找“完美答案”,而是建立应对不确定性的系统方法论。正如费舍所言:“我要的是能翻十倍的利润,并愿意为此等待。”
第二章 如何阅读应计制利润表
关于《怎样选择成长股》第二章“如何阅读应计制利润表”,结合书中核心内容和相关文献,以下从原理、分析工具、常见陷阱及实践方法四个维度进行解读:
一、应计制利润表的本质与核心原则
1. 权责发生制基础
应计制利润表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收入与费用的确认以经济活动发生为依据,而非现金收付时间。例如:
-
收入确认:产品交付或服务完成时计入,如杂志订阅费需按季度分摊(网页1的《国家地理》案例)
-
费用匹配:费用与对应收入同期确认,如设备折旧需分摊至使用周期
2. 与现金制的差异
应计制更注重经营活动的完整周期,能反映企业长期盈利能力,但可能因会计政策调整导致利润与现金流偏离。例如:
- 高应计利润但低现金流的企业可能存在应收账款风险(如网页3提到的“粉饰信息”问题)
二、分析工具:防御型与激进型利润表
1. 防御型利润表(保守视角)
-
核心逻辑:关注企业自给自足能力,一次性扣除资本支出和并购费用,验证企业是否依赖外部融资
-
指标计算:
防御型利润 = 经营性现金流 - 资本支出 - 并购支出
-
应用场景:适合厌恶风险的投资者,如传统制造业企业需验证设备更新资金是否内生
2. 激进型利润表(成长视角)
-
核心逻辑:评估企业价值创造能力,将研发、广告等费用资本化为资产,计算资产收益率(ROE)
-
关键指标:
激进型利润 = 息税前利润(EBIT) / 总资产
(若>18%则为优质标的,>30%则具备高成长性) -
应用场景:科技企业需关注研发投入的长期转化效果(如网页3提到的无形资产比率警戒线为20%)
三、常见陷阱与识别方法
1. 利润粉饰手段
-
收入虚增:提前确认未交付订单收入(如网页3的“盈余重述”风险)
-
费用隐藏:将经营性支出资本化(如某教育公司把营销费计入长期待摊费用)
-
非经常性损失调节:通过资产减值、裁员遣散费调节利润(网页3建议关注此类异常波动)
2. 五步排雷法
费舍提出快速检验工具,5分钟内筛选优质企业:
-
审计意见:仅接受无保留意见报告
-
诉讼风险:排除存在重大未决诉讼的企业
-
无形资产比率:>20%则需警惕商誉泡沫(网页4案例)
-
产权比率:>75%提示过度依赖债务融资
-
收入增长质量:优先选择销售量驱动的增长(如网页3强调“近5年收入增速>30%”企业)
四、实战应用与案例分析
1. 箭牌公司经典案例(网页1)
-
收入确认:1891年通过发酵粉促销赠送口香糖,后续将口香糖业务独立核算,体现收入分阶段确认原则
-
费用匹配:大厦折旧费用分摊至百年使用周期,而非一次性计入成本
2. 宁德时代成长性验证
-
防御型视角:2017-2020年资本支出占经营性现金流60%,但内生增长仍支撑扩张(符合网页4的“自给自足”标准)
-
激进型视角:研发投入资本化率30%,ROE连续5年>15%(网页4的优质成长股特征)
五、延伸学习建议
若想深入掌握应计制利润表分析,可结合以下方法:
-
- 指标交叉验证:毛利率>40%+净利率>5%+ROE>15%(网页4筛选标准)
-
- 趋势对比:分析连续3-5年利润表,识别阶梯递增型盈利模式(网页3的“阶梯式图形”理论)
-
- 行业适配调整:消费行业关注销售费用率,科技行业侧重研发转化率(网页7的费用结构分析法)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投资者能穿透会计数字表象,真正理解企业盈利质量。正如费舍所言:“利润表的价值不在于数字本身,而在于揭示企业创造价值的底层逻辑。”
第三章 激进型投资者和防御型投资者
以下从核心理念、财务分析工具、投资策略对比、实战案例及认知误区五个维度进行深度解读:
一、核心理念与底层逻辑
1. 目标分野
-
防御型投资者:以本金安全为核心,关注企业能否通过主营业务现金流实现自给自足(如箭牌公司通过经营性现金流覆盖资本支出)。
-
激进型投资者:追求超额收益,聚焦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强调无形资产的长期转化(如辉瑞制药48亿美元研发投入的资本化处理)。
-
本质差异:防御型看重“活下去”,激进型关注“活得好”。
2. 财务分析基础
-
防御型利润表:扣除所有资本支出和营运资本投资,计算内生现金流是否覆盖经营成本(如家得宝门店扩张导致的资本支出虚高问题)。
-
激进型利润表:将研发、广告等无形支出资本化,关注资产收益率(ROE>15%)及税前资本收益率(>18%)。
二、核心分析工具与指标
1. 盈利能力图
-
通过防御型利润(横轴)与激进型利润(纵轴)绘制四象限图,判断企业盈利质量:
◦ 右上限:双正利润,优质标的(如戴尔1994-1999年业绩表现)。
◦ 左下限:双负利润,需立即止损。
-
连续两年处于右上限且趋势向上,可视为潜在成长股。
2. 五步快速测试法
-
审计意见筛选:仅接受无保留意见报告。
-
无形资产比率警戒线:>20%提示商誉泡沫风险(如安然破产前资本支出虚高)。
-
产权比率阈值:>75%提示债务依赖。
-
收入增长质量:优先选择销售量驱动增长(如戴尔订单生产模式降低存货)。
三、投资策略对比与适配场景
维度 | 防御型投资者策略 | 激进型投资者策略 |
---|---|---|
仓位配置 | 高等级债券+蓝筹股(股债比例25%-75%),极端情况优先债券 | 成长股占比超50%,侧重科技、医药等高ROE行业(如宁德时代研发资本化率30%) |
风险控制 | 规避高负债、诉讼缠身企业(如网页4剔除无形资产净值为负的公司) | 接受短期波动,但要求资产收益率>30%(如箭牌税前资本收益率38%) |
市场周期适配 | 熊市末期布局(如贵州茅台穿越周期能力) | 行业爆发期介入(如微软1990年代每股收益阶梯式增长) |
典型操作 | 定投行业龙头股(如格力电器中长线持有) | 挖掘被低估的冷门股(如格雷厄姆推荐的“非热门大公司”策略) |
四、实战案例解析
1. 戴尔电脑的成长验证
-
防御型视角:1990年代存货周转天数持续下降,经营性现金流支撑扩张。
-
激进型视角:直销模式重构供应链,1994-1999年盈利能力图右上限攀升,股价同步上涨。
2. 宁德时代的双重验证
-
防御型利润:2017-2020年资本支出占现金流60%,但内生增长仍可持续。
-
激进型利润:研发投入资本化率30%,ROE连续5年>15%。
五、常见认知误区与修正
1. 误区一:高股息=安全
- 修正:防御型更应关注留存收益再投资能力(如茅台低股息但ROE>20%)。
2. 误区二:小公司才有成长性
- 修正:巨头仍可通过技术迭代保持增长(苹果、微软案例)。
3. 误区三:短期高增长=长期价值
- 修正:需验证销售渠道壁垒(如海天味业全国经销商网络)及研发转化率(华为研发占比>20%)。
总结:策略选择与能力匹配
投资者需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选择策略:
-
防御型:适合厌恶波动、追求稳定现金流的投资者(如退休人群)。
-
激进型:需具备产业链调研能力(如硅料贸易商暗访判断光伏景气度)及财务分析功底。
正如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中所言:“防御型避免重大错误,激进型需证明策略超越市场均值。” 无论选择何种路径,穿透财报看商业本质的能力始终是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