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笔记(十六)——3.3使用广播信道的数据链路层
3.3.1局域网的数据链路层
一、核心逻辑架构(拓扑结构演变)
二、MAC层核心机制
-
MAC地址结构
-
以太网帧格式
- CSMA/CD工作机制流程
三、关键功能对比表
功能 | 集线器(Hub) | 交换机(Switch) | 网桥(Bridge) |
---|---|---|---|
工作层级 | 物理层 | 数据链路层 | 数据链路层 |
冲突域处理 | 全广播,增加冲突 | 隔离冲突域 | 分段冲突域 |
MAC地址表 | 不维护 | 动态维护 | 维护有限表 |
转发方式 | 盲转发 | MAC精确转发 | MAC过滤转发 |
延时特性 | 100%延时 | 存储转发 | 存储转发 |
典型应用场景 | 10BASE-T局域网 | 现代企业网络 | 网络分段 |
四、性能优化要点
-
冲突窗口计算
- 冲突检测时间: t d e t e c t i o n = 2 τ t_{detection} = 2\tau tdetection=2τ
- 最大帧长设计(1518字节)确保能在冲突窗口内检测到冲突
-
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
- 冲突次数k ∈ [0,10]
- 退避时间 r a n d o m ( 0 , 2 k − 1 ) × τ random(0,2^k-1) \times \tau random(0,2k−1)×τ
- 超过16次冲突则丢弃帧
-
最小帧长限制
- L m i n = R × t r o u n d t r i p L_{min} = R \times t_{roundtrip} Lmin=R×troundtrip
- 对10Mbps以太网,最小帧长=64字节
五、现代演进特性
-
全双工交换式以太网
- 取消CSMA/CD机制
- 支持同时收发
- 使用流量控制协议(IEEE 802.3x)
-
VLAN支持
- 通过添加802.1Q标签
- 实现逻辑网络划分
- 优化广播域控制
六、典型场景流程(数据发送)
3.3.2CSMA/CD协议
一、协议基础
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是以太网物理层的核心协议,适用于半双工通信的总线型网络,主要解决多个设备共享同一信道时的传输协调问题。
主要特征:
-
使用场景:传统以太网总线拓扑结构
-
协议标准:IEEE 802.3
-
典型应用:传统集线器连接的以太网
二、三大核心机制
-
载波监听(侦听)
- 工作在物理层:持续检测线路电压变化
- 两种监听时机:
- 发送前监听(减少冲突概率)
- 发送中监听(实时检测冲突)
-
多路访问
- 碰撞检测
三、冲突处理流程
四、关键时序控制参数
-
冲突窗口(1.12μs @10Mbps)
- 公式: t w i n d o w = 2 τ t_{window} = 2τ twindow=2τ(τ为端到端最大时延)
- 最小帧长限制:64字节(保证冲突有效检测)
-
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
退避时间 = R a n d o m [ 0 , 2 k − 1 ] × τ s l o t 退避时间 = Random[0,2^k-1] × τ_{slot} 退避时间=Random[0,2k−1]×τslot
(k=min(冲突次数,10))示例:第3次碰撞时随机选择0-7中的数值
五、协议效率公式
η = 1 1 + 5 τ p r o p / τ t r a n s η = \frac{1}{1 + 5τ_{prop}/τ_{trans}} η=1+5τprop/τtrans1
参数说明:
- τprop:端到端传播时延
- τtrans:帧传输时延
效率影响案例:
当网络半径扩展时,随着τprop增大,效率显著下降
六、协议演进
随着以太网演进,当前应用场景变化:
-
现代全双工交换网络:
- 物理点对点连接
- 通过MAC地址交换避免冲突
- CSMA/CD已不再适用
-
无线网络:
- 改用CSMA/CA协议
- 解决了隐藏站等问题
七、性能优化技巧
- 帧间隙控制(IFG=9.6μs)
- 背压机制(Backpressure)
- 自适应退避算法
3.3.3使用集线器的星形拓扑
一、基本概念
星形拓扑是以太网常见的物理拓扑结构,其核心设备是集线器(Hub),所有计算机通过双绞线连接到中央的集线器,形成星形布局。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物理拓扑与逻辑拓扑:
- 物理上是星形结构
- 逻辑上仍然是总线结构(所有设备共享通信介质)
-
集线器本质:
- 物理层设备,没有智能识别能力
- 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再生放大后广播到所有端口
二、拓扑结构示意图
三、工作原理特性
-
广播机制:
- 任意设备发送的数据都会被集线器复制到所有端口
- 网络中同时只能有一台设备发送数据
-
冲突检测:
- 所有设备共享同一广播域和冲突域
- 必须使用CSMA/CD协议解决冲突问题
-
带宽分配:
- 共享带宽(如10Mbps集线器连接n台设备,每台设备平均带宽为10/n Mbps)
四、典型工作流程
五、主要技术特征对比
特征 | 总线型拓扑 | 星形拓扑(集线器) |
---|---|---|
物理结构 | 直线连接 | 中央集线器辐射状连接 |
故障排查 | 困难(需逐段排查) | 简单(分端口检测) |
扩展性 | 较差(长度受限) | 良好(端口可扩展) |
线路利用率 | 低(单点故障影响大) | 高(单点故障易隔离) |
最大传输距离 | 受电缆长度限制 | 受双绞线标准限制 |
六、优势与局限性
-
优势:
- 安装维护简单(结构化布线)
- 故障隔离效果好(单节点故障不影响全网)
- 便于扩展(通过增加集线器级联)
-
局限性:
- 共享带宽导致性能受限
- 广播风暴风险
- 最大覆盖范围受5-4-3规则限制:
- 最多5个网段
- 4个中继器(集线器)
- 3个可接入计算机的网段
七、典型应用场景
- 小型办公室网络布线
- 早期10BASE-T以太网应用
- 临时网络搭建(已被交换机替代)
八、历史演进意义
集线器的星形拓扑在90年代推动了以太网的普及:
- 相较总线拓扑更可靠的物理连接
- 更易维护的布线结构
- 为后续交换机发展奠定基础
3.3.4以太网的信道利用率
一、基本概念
以太网(CSMA/CD协议)的信道利用率体现了一个时间周期内有效数据传输的比率,其核心公式为:
U = 有效发送时间 总占用时间 = T frame T frame + 2 τ + T contention U = \frac{\text{有效发送时间}}{\text{总占用时间}} = \frac{T_{\text{frame}}}{T_{\text{frame}} + 2\tau + T_{\text{contention}}} U=总占用时间有效发送时间=Tframe+2τ+TcontentionTframe
其中:
- τ \tau τ:信号在链路中的单程传播时延
- T_contention:冲突后处理时间(协议退避机制额外耗时)
📊 影响因素:
- 帧长越大 → 利用率越高(分母中占比降低)
- 带宽越高 → 帧发送时间变短 → 利用率降低
- 传播时延越大 → 冲突概率增加 → 利用率降低
二、关键推导过程
1. 帧发送时间
T frame = L 帧数据 C 带宽 T_{\text{frame}} = \frac{L_{\text{帧数据}}}{C_{\text{带宽}}} Tframe=C带宽L帧数据
2. 冲突检测窗口
要确保数据发送过程中未被中断,需满足:
T frame ≥ 2 τ T_{\text{frame}} \geq 2\tau Tframe≥2τ
- 若满足:帧完整发送,接收方成功接收
- 若不满足:可能发生迟来冲突,导致重传
三、最高利用率极限
当系统处于理想状态(无冲突、无退避)时,最大利用率可达:
U max = 1 1 + 4.44 a ( 式中 a = τ T frame ) U_{\text{max}} = \frac{1}{1 + 4.44a}\quad (\text{式中 } a = \frac{\tau}{T_{\text{frame}}}) Umax=1+4.44a1(式中 a=Tframeτ)
四、性能对比案例
不同链路长度下的利用率对比:
参数 | 短链路(τ=1ms) | 长链路(τ=10ms) |
---|---|---|
帧长1KB | 32.7% | 6.3% |
帧长10KB | 84.6% | 32.1% |
结论:
- 窗口效应:物理链路长度直接影响冲突概率
- 巨型帧优势:工业场景中常用9000字节"Jumbo Frame"提升效率
五、优化策略
- 提升帧长度(如采用Jumbo Frame)
- 使用全双工交换机消除冲突域
- 流量整形技术限制突发传输
- 分段传输协议动态调整帧尺寸
3.3.5以太网的MAC层
一、以太网MAC层核心功能
MAC层(Media Access Control)是数据链路层的子层,主要负责以下功能:
- 数据帧封装与解封装
- 物理地址(MAC地址)寻址
- 介质访问控制(如CSMA/CD)
- 差错检测(通过帧校验序列FCS)
二、MAC地址
1. MAC地址结构
- 48位二进制的全球唯一标识符,通常用十六进制表示(如
00:1A:2B:3C:4D:5E
)。 - 前24位:厂商标识符(由IEEE分配,例如
00:1A:2B
代表Intel)。 - 后24位:设备唯一编号(由厂商分配)。
2. MAC地址类型
- 单播地址:指向特定设备。
- 广播地址:
FF:FF:FF:FF:FF:FF
,所有设备接收。 - 组播地址:用于特定组的通信(如
01:00:5E:xx:xx:xx
)。
三、MAC帧格式
以太网帧的标准格式如下:
1. 各字段说明
字段 | 长度(字节) | 功能 |
---|---|---|
前导码 | 7 | 同步时钟(10101010…)。 |
起始定界符 | 1 | 帧开始标志(10101011)。 |
目标MAC地址 | 6 | 接收方的MAC地址。 |
源MAC地址 | 6 | 发送方的MAC地址。 |
类型/长度 | 2 | 上层协议类型(如IPv4=0x0800 )或数据长度。 |
数据 | 46~1500 | 有效载荷(如IP数据包)。 |
帧校验序列FCS | 4 | CRC校验,检测传输错误。 |
四、介质访问控制:CSMA/CD
(适用于传统半双工以太网,如集线器环境)
关键步骤
- 载波侦听:发送前检查信道是否空闲。
- 冲突检测:发送过程中持续监听是否发生冲突。
- 冲突处理:
- 发现冲突后立即停止发送。
- 发送32位拥塞信号通知所有设备。
- 采用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等待随机时间后重试。
五、全双工模式与交换式以太网
现代以太网多采用全双工交换式网络(使用交换机):
- 无需CSMA/CD:交换机为每个端口提供独立信道。
- 同时收发:
六、典型流程:数据帧传输
七、关键概念总结
概念 | 说明 |
---|---|
适配器 | 实现MAC层功能(帧封装、地址解析等),负责与物理层交互。 |
CSMA/CD | 解决多设备竞争信道的冲突问题。 |
交换表 | 交换机通过自学建立MAC地址与端口的映射关系,实现高效转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