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G】indexing 中的 Hierarchical Indexing(分层索引)
Hierarchical Indexing(分层索引)
关键词解析:
- Splits (分割): 原始文档被分割成较小的块。
- Cluster (聚类): 将语义上相似的文档块分组在一起。
- Summaries (摘要): 为每个聚类或更高层次的节点生成摘要。
- RAPTOR (Recursive Abstractive Processing for Tree-Organized Retrieval): 一种构建文档摘要树的框架,通过递归地对文档块进行聚类和摘要,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索引结构。
- Tree of document summarization at various abstraction levels (在不同抽象级别的文档摘要树): 指的是通过分层聚类和摘要构建的索引结构,顶层是整个文档的粗略摘要,底层是更细粒度的文档块。
技术讲解与实现方式:
Hierarchical Indexing 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构建一个多层次的索引结构,实现从粗到细的检索。当用户查询时,可以先在高层级的摘要上进行快速匹配,缩小搜索范围,然后再在低层级的更细粒度的块中进行精确匹配,从而提高检索效率和准确性。
实现方式通常包括:
- 文档分割: 将原始文档分割成较小的块。
- 聚类: 使用聚类算法(例如,k-means、层次聚类)将语义上相似的文档块分组在一起。可以使用块的向量嵌入作为聚类的依据。
- 摘要生成: 为每个聚类生成一个或多个摘要,概括该聚类中包含的主要信息。
- 构建层次结构: 可以递归地对聚类进行聚类和摘要,形成一个树状结构,其中每个节点都包含其子节点的摘要。
- 检索: 在检索时,首先在顶层的摘要上进行匹配。如果匹配到相关的节点,则可以向下探索其子节点,直到找到最相关的文档块。
举例说明:
对于一本关于“人工智能”的教科书:
- 我们首先将其分割成段落。
- 然后,我们将语义上相关的段落聚类在一起,例如,关于“机器学习基础”的段落会形成一个聚类,关于“深度学习”的段落会形成另一个聚类。
- 为每个聚类生成一个摘要,例如,“机器学习基础聚类包含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和强化学习的基本概念和算法。”
- 我们可以继续对这些聚类进行更高层次的聚类和摘要,例如,将“机器学习基础”和“深度学习”聚类合并为“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聚类,并生成相应的摘要。
当用户查询“什么是卷积神经网络?”时,系统可能会先在顶层的摘要中找到“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相关的节点,然后向下探索到“深度学习”聚类,最终在“深度学习”聚类下的具体段落中找到关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详细解释。
改进点
Hierarchical Indexing(分层索引)的核心思想已经在前文中清晰阐述,但在实际实现时,可以通过优化 聚类策略、摘要生成方法 和 检索机制 来进一步提升效果。以下详细展开这三个改进点:
(1)聚类优化:层数、粒度与动态调整
聚类是分层索引的关键步骤,影响最终索引结构的质量和检索效率。优化方向包括:
① 聚类层数(Depth of Hierarchy)
-
浅层索引(2-3层):适用于较短文档或领域聚焦的数据(如新闻文章),检索速度快但可能丢失细节。
-
深层索引(4+层):适用于书籍、学术论文等长文档,支持更细粒度的检索,但计算成本高。
-
平衡策略:动态调整层数,例如:
-
基于文档长度自动决定层数(如每层最少包含
N
个块)。 -
使用 轮廓系数(Silhouette Score) 评估聚类质量,决定是否继续分裂。
-
② 聚类粒度(Granularity)
-
固定簇数(如K-means):简单但可能不适应不同语义密度的数据。
-
动态阈值(如层次聚类 + 相似度阈值):更灵活,例如:
-
设定
cosine similarity > 0.8
的块才归为一类。 -
使用 DBSCAN(基于密度聚类)自动识别簇数。
-
-
混合策略:高层粗粒度(固定簇数),底层细粒度(动态调整)。
③ 聚类特征优化
-
嵌入选择:对比不同嵌入模型(如BERT、GPT、SPECTER)对聚类效果的影响。
-
降维处理:对高维嵌入(如768维)使用PCA或UMAP降维,提升聚类效率。
-
领域适应:在特定领域数据上微调嵌入模型(如生物医学BERT),提升语义相似度计算的准确性。
(2)摘要方法:抽取式 vs. 生成式
摘要的质量直接影响高层检索的准确性,需根据场景选择方法:
① 抽取式摘要(Extractive Summarization)
-
方法:直接从原文选取关键句(如TF-IDF、TextRank、BERTScore)。
-
优点:
-
保留原文信息,避免幻觉(Hallucination)。
-
计算成本低,适合实时检索。
-
-
缺点:
-
依赖原文表述,可能冗余或不连贯。
-
-
适用场景:
-
法律文档、技术手册等需要严格准确性的场景。
-
② 生成式摘要(Abstractive Summarization)
-
方法:使用LLM(如GPT、T5)重写内容生成概括性语句。
-
优点:
-
更简洁、流畅,适合高层抽象。
-
-
缺点:
-
可能引入错误信息(如虚构细节)。
-
计算成本高,需缓存摘要。
-
-
适用场景:
-
通用知识库、新闻摘要等需要自然语言概括的场景。
-
③ 混合摘要策略
-
高层节点用生成式(提供概括性描述),底层节点用抽取式(保留细节)。
-
检索时结合两种摘要:例如用生成式摘要快速匹配,再用抽取式摘要验证相关性。
(3)检索扩展:稀疏 + 稠密混合检索
传统分层索引仅依赖语义相似度,但结合 稀疏检索 和 稠密检索 可进一步提升效果:
① 稀疏检索(Sparse Retrieval)
-
代表方法:BM25、TF-IDF。
-
优点:
-
对关键词匹配高效(如术语、名称、日期)。
-
-
缺点:
-
无法处理语义相似性(如“CV” vs. “计算机视觉”)。
-
② 稠密检索(Dense Retrieval)
-
代表方法:基于嵌入的检索(如DPR、ANCE)。
-
优点:
-
捕捉语义相似性,适合复杂查询。
-
-
缺点:
-
对稀有术语或精确匹配较差。
-
③ 混合检索策略
-
Hybrid Retrieval:结合BM25(稀疏)和向量检索(稠密),例如:
-
RRF(Reciprocal Rank Fusion):合并两种检索结果的排名。
-
ColBERT:使用稀疏-稠密交互式检索。
-
-
在分层索引中的应用:
-
顶层检索:先用BM25快速筛选可能相关的聚类。
-
底层检索:在匹配的聚类内使用稠密检索细化结果。
-
总结
改进点 | 优化策略 | 适用场景 |
---|---|---|
聚类优化 | 动态层数、混合粒度(固定+动态)、嵌入优化 | 长文档、多领域数据 |
摘要方法 | 高层生成式 + 底层抽取式,或混合摘要 | 平衡准确性与流畅性 |
检索扩展 | BM25(稀疏) + 向量检索(稠密),RRF融合 | 兼顾关键词匹配和语义搜索 |
这些改进点并非必需,但能显著提升 RAPTOR 或类似分层索引系统的效果,尤其是在复杂、大规模文档集上的表现。